重拾的記憶

週六,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朋友莊哥夫婦約我到他的“馬陵小屋”休閒,莊哥的“馬陵小屋”位於我們居住的縣城東南的馬陵山上,半個小時的車程的距離。

重拾的記憶
重拾的記憶
重拾的記憶

駐車望海樓景區步行百餘步,掩映綠柳荷叢間的“馬陵小屋”豁然眼前,駐足小屋觀景臺,俯瞰山腳下翠色中時隱時現村莊、宛若飄帶的溪流、綠意盎然的農田,頓生“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之嘆,陶氏歸田園居的愜意感瞬間填滿了我這顆年過半百的心。

重拾的記憶
重拾的記憶
重拾的記憶
重拾的記憶

稍事收拾,我們就開啟了縱情山水模式,對風物的賞讀我一直有自己的看法:未經雕琢的自然景觀、迤邐千年的歷史遺存總好過於刻意的人工點綴,因為那份渾然天成的璞質、時光侵襲的滄桑總能給我一種或天然或厚重的情感體驗,而眼前的馬陵山就是這樣的存在。

還是先看看它火一般紅豔的肌膚吧,這些因地殼運動形成的沉積型砂頁岩,由於少了一份天然的剛性,經不起歲月的打磨,被風侵雨襲得溝壑縱橫,雖然姿容上少了一些嫵媚,多了一些滄桑,但是從未放棄那份沉靜與淡然,以它緋紅的底色展示著自己別具一格的風采。

重拾的記憶
重拾的記憶
重拾的記憶
重拾的記憶
重拾的記憶

沿著並不崎嶇的山道漫步前行,不久就來到了馬陵山景區的核心景點之一“望海樓”,之所以稱之為望海樓,據說是因為在遠古的歲月裡,站在這片凸起的山峰上能夠眺望到東面的大海,還說孔老夫子也曾登臨過眼前的“望海樓”。當然現在是看不見大海了,自然的推手已經將海潮的鼓盪推拒於百里之外,望海樓如今只記錄著曾經的故事。登峰至頂,沐浴初秋季節清爽的山風,朋友老馬突然感慨:有近三十年沒來望海樓了。是啊,作為朋友中的鐵桿,我和老馬確乎是有近三十年沒有登臨“望海樓”了。間隔三十年再次相晤,望海樓迎來了兩位鬢角泛白的老友,作為土生土長的郯城人,我和老馬不禁噓唏不已。

重拾的記憶
重拾的記憶

人啊,確乎是一種不懂得珍惜的動物,唾手可得的往往棄之如敝屐,越在身邊的越容易忽視或忘卻,待情如此、對物亦如是。

馬陵山與我可謂是朝夕相伴的,如果要說對馬陵山陌生,肯定要被郯城人民唾棄,然而,我又何曾真正地走近它、感知它呢。近三十年人生消磨間,馬陵山竟未曾走近我的生活,是山的無意還是我的薄情呢?

重拾的記憶
重拾的記憶
重拾的記憶

還能隱約記起三十年前我與老馬遊覽馬陵山時青蔥的樣子,那時我和妻尚在戀愛季節,一架相機留下了黑白分明的記憶,一切好像並未走遠,卻又真真切切地割裂了三十年的歲月長河。

於是乎席間我舉杯感謝莊哥夫婦、老馬、老胡、老柴等朋友,還有陪我一路走來的妻,“感謝今生的相識,珍惜今生的友情”,我是認真而鄭重的。

重拾的記憶
重拾的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