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銀行“鏈”上交易規模破千億元,區塊鏈金融大有可為

4月7日,證券日報刊文稱,2019年,金融科技成為多家銀行創新發展的“重頭戲”,

區塊鏈技術也在科技的土壤裡茁壯成長。多家銀行2019年年報顯示,銀行機構在區塊鏈的應用場景目前已涵蓋資產證券化、產業鏈金融、國內信用證等多個領域。多家銀行成立了區塊鏈實驗室,多家銀行披露的“鏈”上交易規模已突破千億元。

多銀行“鏈”上交易規模破千億元,區塊鏈金融大有可為 |紙貴科技

區塊鏈是一種可儲存大數據的工具,去中心化的數據系統結構,也是一種創造信用共識的角色。在數字貨幣、支付結算、徵信系統等金融領域能有效保證數據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增加互信,有效降低顯性和隱形成本,提高效率和利潤,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和應用前景。

列舉幾個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場景:

支付結算

目前,區塊鏈技術已經對傳統的跨境支付方式形成挑戰,新興的支付方式相較於以前,交易費用更加低廉,到賬時間極快,追蹤匯款皆可溯源,可實時查詢狀態,匿名安全,不可更改,在小額轉賬時只需花費很小的成本, 讓信息共享於每個節點,從而建立剛性信任,且這一系列交易數據都按照時間戳同步儲存,這是一個支付效率提高的重要里程碑。

現在淘寶、京東和美團等電子商務平臺由於信息不平衡,許多假貨的猖獗使得消費者深受其害,買家和賣家之間的信任度也隨之有所降低,交易效率和規模受到一定限制。而區塊鏈技術運用算法證明機制能緩解電子交易中錢貨不能即時兩清的問題,降低交易成本和中轉費用,在出售和結算等階段,大大提高了交易的效率。

徵信系統

在經濟和數據全球化的時代,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的改變,貸款尤其是小額短期貸款愈發盛行,但貸款機構對貸款人的償債能力和交易信用難以找到根據並進行評估,信息失真和難以溯源性為徵信帶來了諸多困難。在公共徵信和商業徵信時,數據來源仍然受制約,服務對象範圍也侷限在政府、金融機構和部分資本市場的投資者,各個機構的徵信數據交流很少,形成了信息孤島,我國的徵信系統正在由政府主導模式向市場主導模式慢慢過渡。

區塊鏈技術通過實時抓取和撮合用戶的交易數據信息,採用公正的流程,失誤率低,及時準確,形成了令人信賴的數據,提供了一定的信用程度借鑑參考。在實際操作中能擴大信用業務處理規模,節省大量人力成本,降低交涉複雜性。

票據市場

隨著區塊鏈技術運用後的成果日益凸顯,市場上許多傳統金融機構也開始逐步轉型,進行區塊鏈技術的運用與創新。各類交易所、金融機構、諮詢公司已經嘗試用於支付結算、貿易融資等領域,但是目前大多都還屬於起步階段或測試階段,其技術還尚未成熟,應對風險和帶來利潤的不確定性較高,還需用科學、認真和開放的態度,結合業務實際,做實做透,提高效率,使基於區塊鏈技術的相關工作有序平穩推進。

區塊鏈上數據信息的真實性和可容錯性,能有效杜絕假票事件的發生,免去紙質票據的汙染,避免資源浪費,審核工作量減小,流轉更加便攜,加快系統運行速度。區塊鏈技術摒棄了中心化服務器,降低了信任成本和人力管理成本。智能合約使交易流程更加規範和嚴格,時間數量一目瞭然,無法篡改。區塊鏈技術普及運用後,用戶的參與率穩步上升,有效地降低投資的門檻,使得中小企業也可以負擔對應的融資成本,進行大規模的投資,減少對銀行承兌業務的依賴,具有更多的變化形式,謀取利潤,求得發展。

科技金融發展日益加速, 亟需更多的產品、服務和組織創新。科技金融領域要不斷完善區塊鏈技術的相關運用模式和措施, 充分發揮它的優勢,推動科技金融和區塊鏈技術的密切結合,迎接更為廣闊的發展機遇和更龐大的市場。

文中部分資料、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