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焦慮、迷茫,不知道該方向在哪裡,未來該怎麼走,這裡有答案

焦慮、迷茫好像成為了這個時代人的常態,每個人都會有,最近經常看到有關於焦慮、迷茫的問題,有很多朋友給我留言說自己現在工作達不到自己想要的,創業又不知道要做什麼,很迷茫,問我怎麼辦?

陷入焦慮、迷茫,不知道該方向在哪裡,未來該怎麼走,這裡有答案

我一般焦慮、迷茫的時候就會獨處,或者看書,到書裡找現實生活中找不到的答案,比如人為什麼活著,人為什麼會焦慮,以及我們應該如何從頹廢之中走出來,這些問題在現實之中都得不到答案的,因為每個人在現實生活中都需要扮演正常的自己,不能表現出來脆弱,不然就會被攻擊,會被認為是一個失敗的人。

但真實情況是無論是誰,都會面臨焦慮,只是大多數人的這一面沒有被人看見而已,如果你想要解開,那麼你就必須去了解自己焦慮的根源是什麼,一個人只有把自己的心結打開了,才能讓外面的陽光照射進來,讓自己走出黑暗,過得更好。

真相往往是刺痛的,甚至是自己也不願意去觸碰的,所以成長是什麼呢?是用現在有智慧的自己去回看童年的自己,讓那個少年的自己得到開解,對那段有遺憾的時光重新的理解,小時候我父母都在做生意,很忙,弟弟妹妹都是我照顧,他們有什麼事也是找我,有時候還會因為他們捱罵,剛開始不理解,甚至有些不舒服,後來長大了也就釋懷了,也正是有這樣的經歷讓我更加的獨立。

換到現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就明白了,成年人為了生存其實有些選擇是很艱難的,有的人會抱怨自己的父母沒有給他更好的起跑線,那麼過來呢?現在的你,或者以後的你可以給你的孩子更高更好的起跑線嗎?如果不能又憑什麼怪父母呢?

想要走出焦慮,需要不斷的去刨根問底,有些焦慮是找不到原因的,或者是現實的困頓,或許是過去的陰霾,但絕大多數人是因為找不到自身的價值所在,一個不認同自己的人,很容易就被外界的標準牽著走,一點點評論就受不了,生怕得罪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說者無意,聽者有心。

一個人如果總是在意外界的變化,會忽略了自己的內心,就會出現兩種極端,一種是要麼把問題都歸結果成外界的問題,一種是自責的把所有的錯都攬到自己身上。

其實這個世界都是自己想象出來的,別人並未真的時時刻刻都在關注著你,你沒有那麼多觀眾,哪怕是做了很出糗的事,過兩天別人也就都淡忘了,只是你一直記著不斷的提醒自己,這件事就在你腦海裡循環罷了。

一個人對自己的認知不夠強,就會把別人強大化,不管自己怎麼做都覺得不好,所以焦慮,所以你需要了解真相,很多成功的人其實起點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我曾經看到過宮崎駿的記錄片,老爺子畫了那麼多年畫,對於畫畫應該是手到擒來的,但現實並非如此,每次開始畫之前還是找不到靈感,不斷的撓頭,和大多數人一樣,喊著沒有靈感。

人生的常態本來就是混亂的,所以接受這種混沌,不要試圖去規整它,你能做的就是不斷的從混亂裡面醒悟過來,走出來。

因為疫情打亂了我原來的一些計劃,剛開始的時候也真的是很混亂,很多事情都被卡著,但是後來告訴自己不能這樣下去了,於是開始調整自己,強迫自己晚上早點睡,早上早起就可以更文了,不然等到下午更就感覺剩下半天了,但還有很多事沒做完,就進入不了狀態,就會焦慮,後來就只專注做一件事,其他事不管,做完這件再進行下一件,發現這樣調整以後效率變得很高。

其實有時候一些小小的變化,就能讓你走出焦慮, 並不需要什麼巨大的變化,焦慮最大的底牌就是慣性,一旦你屈服於慣性,那麼焦慮就與你如影隨形了,所以要打破慣性,就需要作出一些力所能及的改變。

在沒有條件的地方儘可能的去適應,而不是抱怨,想想那些偉人,難道在那個時候他們要去抱怨外面的戰火還有貧瘠的環境嗎?他們做的是適應環境並做出策略,所以打跑了那些侵略者,再難的環境都需要繼續走下去,我們又何必去焦慮呢?明天自有明天的安排,事情太多就分出主次,一件做好再下一件,當我們懂得在泥土中拔尖,也就解脫出來了。

任何事情變好之前都會是糟的,但是你邊做邊調整就會是好的,這樣想想就不會那麼焦慮了。

-END-

我是林碧兒,一直專研互聯網,從實踐中得知只有互聯網是現代人唯一最好的機會,所以我專注互聯網,也提倡輕資產創業,只專研個人輕資產創業、社群、短視頻、每天都有乾貨輸出。如果想了解,可以關注我喲,歡迎評論及轉發,助你早日實現時間自由、財富自由。感謝閱讀。 有問題可以給我留言,看到會回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