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將軍”在西南聯大的時光

周培源(1902.8.28-1993.11.24),江蘇省宜興縣人。著名流體力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近代力學奠基人和理論物理奠基人之一。曾任北京大學校長,第六至第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第七、八屆中央主席。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發生後不久,平津即告陷落。7月29日,整個天津南開校園已被戰火幾近焚燬;8月,日軍的鐵騎踏入清華與北大的校園。8月28日,北大、清華、南開三校校長接到了來自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公函:三校南遷長沙,聯合組建長沙臨時大學搬遷至昆明。在這樣背景下,周培源一家隨西南聯大南遷昆明,最後在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滇池西畔龍門村一處舊宅“積翠闥”安了家,1938年4月至1942年12月在昆明的三年時間,往返奔波於西南聯大和舊居之間,雖然過著極其清苦的歲月,但課餘時間仍刻苦鑽研業務,取得教學科研的豐碩成果,在這裡見證了一代學者的高尚愛國情懷。

“周大将军”在西南联大的时光

昆明周培源故居

愛國操守 不殷享利

1936年,周培源利用休假時間,赴美參與愛因斯坦親授的廣義相對論討論班。周培源曾參加美國國防委員會戰時科學研究與發展局海軍軍工試驗站從事魚雷空投入水的戰事科學研究。先後收到美國國防委員會、海軍總部的留用邀請,就連移民局也大開綠燈,要為其全家辦理在美永久居留權。但周明確提出:不做美國公民;只擔任臨時職務;可以隨時離去。1937年周培源與愛因斯坦話別返國,回到祖國。回國不久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當時任教清華大學的周培源隨清華、北大、南開師生遷往長沙臨時大學,半年後又西遷至昆明西南聯合大學。

在中國教育史上,西南聯大是一段奇蹟。那時物質資料匱乏,條件簡陋,空襲的警報日日響起,連最基本的生命安全都是問題。然而,卻在此時期培養出大批傑出人才。更令人欽佩的是,和周培源情況相似的許多教授原本是有機會離開的,去發達的美國、歐洲,拿著豐厚的薪水,享受優厚的待遇,過著平穩、安定的生活。可是,他們卻不約而同地選擇留了下來,守著貧窮簡陋的聯大,留在戰亂不安的中國。在他們的身上,有許多的東西,絕不僅僅是一句“愛國主義”就能道盡。更多的,是屬於知識分子的操守。

將軍風範 作風頑強

“周大将军”在西南联大的时光

周培源騎馬像

西南聯大南遷昆明後,為躲避日本飛機的轟炸,攜帶家眷的教授、學者們都分散在距離昆明較遠的山村居住。周先生居住地離學校有四十里之遙,由於上課路途遙遠,周培源凌晨五點就得起來趕路,為了解決交通問題,有一天,周培源回來牽了匹馬,還興沖沖告訴妻子,給它取了名字叫“華龍”。頭一回聽說,馬還能有名字,妻子王蒂瀓依然覺得這位學貫中西的物理教授有時候真是傻得可愛。“你買匹馬做什麼?”“騎呀!我可有座駕了!”這裡離學校遠,有了馬,以後就快多了。從此,他早上先騎馬送女兒到車家壁小學上課,再騎到學校教書。這一時期的昆明,偶爾會有日軍飛機的轟炸,周培源騎馬上課卻風雨無阻,從未遲到。整個西南聯大都知道周教授有匹叫“華龍”的馬,還給他起了個外號“周大將軍”。

有時候,周大將軍在教室上課,馬就拴在外面,學生也時不時會替他看看,馬還在不在。在周培源舊居和西南聯大的日常往返中,也會碰到驚心動魄的事。一回,周培源騎著馬在路上走著,忽然一輛小汽車飛馳而過,本就是不善乘騎的“華龍”被驚到了,馬上的周培源被甩下馬背,腳卻套在了馬鐙上,就這樣被拖行了一段路,好在被路過的人救下,心中裝著急事的周培源,感激了恩人一番就匆匆而去,甚至忘了問恩人的姓名。還有一回,因學校有事,下班晚了,山路陡峭,馬蹄打滑,周培源連人帶馬摔到一條溝裡,第二天還是照常上課了。後來,這事兒傳開了,都知道周培源生命力頑強。好友金嶽霖半開玩笑說:“如果有一天我們這批教授困在一個荒島,大概第一個死掉的是葉企孫,第二個就是我,他比我還不行;梁思成也許能活得久一點,可身體不好,最後惟一能活下來的,大概只有周公了。”

科學報國 自強不息

周培源先生一生的學術研究主要集中在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和湍流理論兩個領域。實際上,最初的周先生興致在理論物理方面,但為了利用科學服務於抗戰,就在滇池西畔,他調轉了十幾年的研究方向:相對論“下崗”,“湍流”上馬。理由是:相對論是長期的理論課題不能直接為反戰服務,大敵當前,科學家須以科學挽救祖國。

於是周培源在西南聯大專門開設了與抗戰有關的課程,如彈道學等,錢三強夫人何澤慧和王大珩先生均受業於他開設的“彈道學”課程,他們均有志於“以物理捍衛國防”。將研究重點從相對論轉移到流體力學領域的湍流理論後(湍流理論在飛機、導彈、艦艇的研製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沉潛於湍流理論研究中的周教授,除在西南聯大授課,整日把自己關在昆明滇池西畔“積翠闥”閣樓上,甚至與陳岱孫、李繼侗等一班好友達成默契:來去隨意,不必應酬接待。當時,剛誕下第三個女兒的妻子王蒂瀓身體虛弱不堪,周培源又接過了家裡的重任。晚上嬰兒哭啼不停,他就抱著在房間裡來回走動,哄睡了女兒,再趕緊開始湍流理論研究和備課。通過三年刻苦專研,很快湍流研究實現了魚躍龍門的突破,第一篇湍流論文發表於1940年的《物理學報》,但因戰爭阻隔,國外鮮知。

但這樣的前沿課題卻令西南聯大的學生們興奮,林家翹、胡寧、郭永懷、錢偉長等人都於此時追隨他從事流體力學研究。此後隨戰事相持,庚款留學得以恢復,周教授又將他們一一送至國外深造,後來都成為大家。

在西南聯大師生中,周培源1949年後曾任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主席,而據相關統計,九三學社中央歷屆領導和前輩先賢中有58位出自西南聯大。新中國成立後仍有許多傑出的西南聯大校友加入了九三學社,在他們身上,集中展現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

“周大将军”在西南联大的时光

九三學社全國傳統教育基地——周培源舊居揭牌儀式

2019年7月5日,全國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常務副主席邵鴻等領導為獲得九三學社中央命名為“九三學社全國傳統教育基地”的西南聯大舊址和昆明周培源舊居揭牌,兩個基地的建成將教育九三學社社員們牢記多黨合作的初心,傳承九三學社愛國、民主、科學宗旨,弘揚西南聯大精神,沿著九三學社前輩們的足跡,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政黨制度的獨特優勢。

(作者:黃建偉 單位:九三學社昆明市委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