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堅持一下,總會迎來生命中的春天——戴望舒詩作《在天晴了的時候》賞析

在天晴了的時候

◎戴望舒

在天晴了的時候,

該到小徑中去走走:

給雨潤過的泥路,

一定是涼爽又溫柔;

炫耀著新綠的小草,

已一下子洗淨了塵垢;

不再膽怯的小白菊,

慢慢地抬起它們的頭,

試試寒,試試暖,

然後一瓣瓣地綻透;

抖去水珠的鳳蝶兒

在木葉間自在閒遊,

把它的飾彩的智慧書頁

曝著陽光一開一收。


到小徑中去走走吧,

在天晴了的時候:

赤著腳,攜著手,

踏著新泥,涉過溪流。


新陽推開了陰霾了,

溪水在溫風中暈皺,

看山間移動的暗綠——

雲的腳跡——它也在閒遊。


再堅持一下,總會迎來生命中的春天——戴望舒詩作《在天晴了的時候》賞析

詩歌賞析

戴望舒的一首《雨巷》,膾炙人口。他的風格朦朧典雅,又帶著詩意的淡淡憂鬱,他也因此被稱為"雨巷詩人"。不過,他的詩作以風格多變和高質量而聞名。拿這首詩來說,它的風格就和《雨巷》的朦朧、憂鬱截然不同,用詞淺白,意境清新而明快,有一種單純的喜悅感和雨後撲面而來的清爽無比的鄉土氣息。詩歌中多處運用了對比手法,如雨和陽光、陽和陰等,有一種"人生經歷風雨後,終於迎來晴朗和享受"的意味。在語言上,詩人一韻到底,讀來富有強烈的節奏感。整首詩都運用擬人手法,採用動態化的表達方式,泥路是溫柔的,小草在炫耀,小白菊大膽地試寒試暖……這些普通的景物,在雨後似乎都煥然一新,讓人想到張曉風的《春之懷古》:"春天必然曾經是這樣的:從綠意內斂的山頭,一把雪再也撐不住了,噗嗤的一聲,將冷麵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從雲端唱到山麓……每一棵柳都會吟出一則則白茫茫、虛飄飄,說也說不清、聽也聽不清的飛絮,每一絲飛絮都是一株柳的分號。反正,春天就是這樣不講理,不邏輯,而仍好得讓人心平氣和的。"

結合詩作的背景來看,此詩寫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年頭,面對困難的局勢,作者並沒有退縮或者採取鏗鏘有力的詞彙,而是轉而描述"淡然"、"寧靜"和"暖意",用象徵的手法歌頌光明,或許,他是想告訴大家,就算周圍的環境再艱苦,再堅持一下,總會迎來生命當中清和的日子,迎來人生當中的春天。春天無論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還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都是美且珍貴的。在清朗的日子裡,可不要忘了走出家門,大聲歡笑,去公園或去郊外踏青賞花。


再堅持一下,總會迎來生命中的春天——戴望舒詩作《在天晴了的時候》賞析

詩人故事

戴望舒出生於1905年,1923年考入上海大學文學系,之後一直在從事文字工作。由於戰亂的緣故,他飽經輾轉,顛沛流離,先後在香港、北平等地工作。後來擔任《星島日報》副刊的主編。他利用這個小小的陣地,向當時的知名作家約稿,編髮了大量宣傳抗日的文學作品。而當日軍佔領香港時,他也因此入獄,在傷病交加中揮筆寫下了《我用殘損的手掌》:"我用殘損的手掌摸索這廣大的土地:這一角已變成灰燼,那一角只是血和泥……"他以文字為手指,撫摸過了祖國的每一寸土地,然而,觸摸到的土地只有血、泥、灰……鮮紅的血滲進了泥土中,紅色與黃色混在一起。詩歌后面不僅僅是戴望舒本人,還有當時一張張看到祖國忍受欺凌時強忍淚水的面孔。

戴望舒病逝於1950年的北京,那天是正月十二,街上還隨處可見夜晚綻放過華彩後的鞭炮紙,家家的大門都貼著喜氣的紅對聯,人們窩在溫暖熱鬧的屋子裡享受著一年一次的年味。只有一些人知道,一個詩人離我們而去了。唯一的幸事是,那場持久又艱難的戰爭終於以勝利結束了。


再堅持一下,總會迎來生命中的春天——戴望舒詩作《在天晴了的時候》賞析

孩子的詩

一棵春天

◎廣東省清遠市鳳鳴小學四年(4)班 申雨霏

春天

是一棵小樹苗

雨水將它滋潤

微風使它美麗

春天努力向上

長成一棵大樹

長成一片森林

春天揹著希望長大

結出的果實

是一縷縷陽光


再堅持一下,總會迎來生命中的春天——戴望舒詩作《在天晴了的時候》賞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