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拯救的線下影院,只能等死?


無人拯救的線下影院,只能等死?


等了一天又一天,影院的相關從業人員越發感到絕望,“最熬人的,就是沒有時間期限的等待。”

4月15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新聞發佈會,中國疾控中心環境所所長施小明稱,對於影劇院或者是遊藝廳娛樂性或者休閒性場所,建議暫不開業,包括大型的體育活動,或者展覽、展會,也是暫不開展。

從3月中旬,到4月初,然後被推後至5月,行業對影院復工抱有的希望一次次破滅,甚至現在連五一檔也有可能指望不上。比照當年非典,電影院作為人口密集的封閉場所,必然屬於最後一批才允許營業的企業,而近幾日境外人口湧入、無症狀感染者增加,影院恢復營業的時間又被耽誤了。

遙遙無期的等待中,有些影院已經宣告死亡,有些影院正在通往死亡。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疫情刺激了一個萬物皆可線上的時代:賣貨的搞線上直播,賣飯的全靠外賣,學生上課、家長工作以及賣房賣車都能挪到線上。廣州一個鎮上的服裝產業園,用了僅20天的時間,把周邊2萬平方米的園區做成了直播基地,通過直播,倉庫裡積壓的衣服全面清空。這個地方甚至漸成淘寶工廠直播第一鎮。

不得不說,線上運營幾乎成了疫情期間所有線下門店的救命稻草,尤其是蹦迪、K歌這類看似完全依賴線下場景運營的娛樂場所,也能借助線上渠道找到存在的新形式。

但這其中並不包括影院。線上觀影與線下影院的天然敵對,決定了疫情期間各大院線不僅全無有效的自救之法,而且面對流媒體借勢搶奪市場、培養用戶線上觀影習慣,只能暗自腹誹、無法阻撓。


無人拯救的線下影院,只能等死?


根據中國電影家協會聯合貓眼研究院組織的一次觀眾觀影意願問卷調查顯示,七成以上受訪者有過線上付費觀影經歷,六成以上的受訪者認為線上付費是可以接受的,這說明線上觀影模式有較高接受度。而相反,受疫情影響,消費者對非剛性消費的消費慾望降低,他們會在恢復期內縮減娛樂性開支。

換句話說,沒有報復性消費,更別提什麼“報復性觀影”。

線上流媒體對影院的威脅遠不止如此。影院遲遲不能營業,為了儘可能降低影片損失,製作方開始嘗試突破原有的窗口期規則,實行線上首播。前有《囧媽》,後有《魔發精靈2》,甚至有媒體稱,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已經有近10部具有1-8億體量的影片,開始與視頻平臺議價未來上線的事宜。

儘管各大院線已經表示出強烈的反對,可生死攸關之時,部分影視公司只能“兩害相較取其輕”。

當然,線下影院不是沒想過其它形式的線上轉移。有些影院入駐美團、餓了麼等外賣平臺,或通過影院微博、員工朋友圈等多渠道打廣告,對外銷售積壓的零食,還有其它影院嘗試做線上活動,如影城會員、微信公眾號粉絲、廣告客戶等等。

但是,很明顯收效甚微。前者價格不喜人,消費者買單的不多,對他們來講,不去影院看電影,實在沒必要在影院買可樂與爆米花;而後者充其量只能造勢,慢慢積累粉絲,短期內更無法取得實際效益。

所以說,影院之生機,除了復工,別無他法。

免租與補貼,遠水難解近渴

近日,華誼兄弟研究院發佈了一則報告,分析探討疫情下影視行業如何在危機中尋找新出路。報告中提及,各大影視公司可以靈活運用政策,申請資金補貼,確保公司現金流運轉;創作者則能以疫情中一線醫務人員的感人事蹟為題材拍攝電影,獲得資金補貼並投放市場。

其實,從疫情爆發後,影院一直希望尋求外部支持。2月份,北京電影協會、貴州電影放映行業協會等機構發佈聲明,呼籲疫情當前,物業減免電影院房屋租金。

但免租與補貼拯救全國大大小小的影院了嗎?可能並沒有,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4月14日,我國2020年以來共有3038家影院類企業註銷或者吊銷,而且這一數字仍在繼續擴大。

不是所有影院都能享受免租或滿意的補貼。自萬達廣場率先對全國323個購物中心實行為期36天的租金及物業費全免政策後,儘管多個購物中心的地產房東相繼效仿,可有一點值得注意,萬達、華潤等房地產龍頭之所以毫不猶豫地選擇免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旗下影院都是自家產業。


無人拯救的線下影院,只能等死?

保利商業宣佈減免商戶6天租金


而另外大多數沒有房地產公司背景的影院,它們所享受的減免並不是這麼大的力度,很多時候就是7天、10天或者半個月。

更慘的是三四線城市規模相對較小的影院,據澎湃新聞報道,很多影院其實沒有收到商場同意減免租金的通知。有的物業直接回復,“我們也是私企”,有些則是讓影院寫了申請等待通知。

再看補貼,近來各省都在推出“救市”措施,以幫助影視行業實現復甦。以浙江省為例,浙江省安排了1000萬元對因受疫情影響停業的電影院線予以適當補貼,目前全省影城數量達到800餘家,也就是說平均影院所獲得的補貼約為1.2萬。

廣東的補貼金額更大一些,廣東影院數量約為1300家,計劃按各影院2019年全年票房佔比進行分配,總扶持金額達到4879萬元,最高可獲得資金31萬元,最低扶持1萬元。但能獲得最高金額的畢竟是少數,拿較低補貼的才佔大多數。數據顯示,2019年產生場次的11469家影院中,全年票房不足500萬票房的影城數量佔比高達63.79%。

而一線城市影院的租金、人力及設備成本,每月保守估計在20—30萬左右。

一位影視業內人士表示,“經濟發達地區擠牙膏似的拿出這點錢,這對於很多經濟並不發達的地區可能是一個不算好的消息。”

各地扶持、補貼政策不一,雖然不能一概而論,但從業者深知不能坐等“要錢”。

併購是活路還是死路?

根據3月底商務部的統計,超市商場等復工率已超90%,餐飲業復工率則達到80%,旅遊景點也陸續開始接待遊客。隨著各個行業開始恢復生產和運營,因現金流枯竭而倒閉的企業將會逐漸減少。

但影院除外,遲遲不能復工,影院破產、倒閉的只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快。

截至4月14日,3038家影院類企業註銷或者吊銷,而在3月27日,這個數值為2263。即近半個月內,影院類企業註銷數量超過了700家。再加上相關影視公司,已經消亡的公司必然不止這個數。

不過,如此大規模的倒閉不能僅僅歸咎於疫情,追根究底,近幾年來過快的擴張速度,讓大量新開的影院倒在突如其來的危機下。

我國影院大規模擴張從2011年開始,2010年及之前每年淨增影院數量在100家左右,2011年往後,每年淨增影院達1000家以上。截至2019年底,全國影院數量增長到12408家。

其實從去年開始,過度擴張的危機已經顯現,2019年全國註銷影院267家,關閉影院數量較往年有所增長。這和全國電影市場票房的變動有關,去年上半年全國電影市場票房首次出現了同比下降。

如今疫情將影院危機放大到極限,自救無門、援助杯水車薪,剩下的或許只有併購重組和破產兩條路。

3月8日,上海電影發佈公告稱,為緩解長三角及周邊區域影院的經營壓力,公司與控股股東上影集團、上海精文投資有限公司簽署《合資公司合同》,共同投資設立上影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新設公司將通過併購、增資、參股等形式對長三角及周邊區域內的影院進行投資與整合。

一位不願具名的券商分析師稱,“這恐怕只是開始,兼併重組將是未來一年影院的常態”。


無人拯救的線下影院,只能等死?


但誰併購誰是個問題。4月15日,萬達電影對外公佈了2020年第一季度業績預告,預告顯示,萬達電影Q1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虧損5.5億-6.5億元;金逸影視也發佈了第一季度業績預告,預計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虧損1.45億-1.6億元,幸福藍海則預計虧損1億-1.05億元。

從2016年到2018年,龍頭影院通過一系列的收購行為,市場份額從25%增加到36%,然而,受疫情衝擊,這些頭部企業也是損失最大的,他們還有資金和精力推動併購嗎?只能說還需觀望。

畢竟連王健林26億美元收購的AMC,也被傳破產,可見誰都不好過。

有媒體採訪地區的影院從業者,他們接到的電話通知,已經將可能營業的預期推到了十月份。這是最壞的打算,也是面對大環境變化的消極和迷惘,而在這等待的日子裡,等來的也不一定是復工,可能是裁員、吞併和破產。

歪道道,互聯網與科技圈新媒體。本文為原創文章,謝絕未保留作者相關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