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不是永久的告別,忘記才是

有人說,人會經歷三次死亡:

第一次,是在身體機能停止運轉的時候,在生理上宣告了死亡;

第二次,是在別人來參加葬禮的時候,在社會中宣告了他的死亡,從此社會里不再有他的位置;

第三次,是當世間再沒有人記得他的時候,他才真正地死了。

皮克斯的新作《尋夢環遊記》正是講述了這第三次死亡的故事。

死亡也可以是歡快的

小男孩米格,在他追尋夢想的道路上,意外來到了死後世界。他和死去的亡靈們能夠相互看到,而活著的人是看不到米格的,這也就意味著他自己也變成了鬼。

一開始,和許多人一樣,米格也對死亡充滿了恐懼,所以當他發現自己突然“死了”的時候,他嚇得驚慌失措。

慢慢的,他發現死亡好像也沒有那麼可怕,因為逝去的人其實在以另一種形式“活著”。

影片中打造了一個絢麗多彩的死後世界,這些亡靈們一個個盛裝打扮,跨越萬壽菊花瓣築成的花橋,準備奔赴一年一度的亡靈節。在這個節日裡,亡靈可以回到人間看望親人,與家人團圓。

而在現實世界的家人,也會將逝者的照片供奉在神龕上,準備好先人曾經最愛的食物,地上鋪滿萬壽菊花瓣,以迎接他們的到來。

這有點像我們的清明節和中元節,然而亡靈節卻一掃陰森恐怖的氛圍,因為這裡面一點悲傷的成分都沒有,有的只是團圓時的喜悅。

在墨西哥文化裡,死是另一種形式的生。

墨西哥人繼承了阿茲臺克文化的生命哲學,他們認為死亡並不意味著結束,而是生命以另一種形態的開始。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墨西哥作家奧克塔維奧·帕斯說:“對於紐約、巴黎或是倫敦人來說,死亡是他們輕易不會提起的,因為這個詞會灼傷他們的嘴唇。然而墨西哥人卻常把死亡掛在嘴邊,他們調侃死亡、與死亡同寢、慶祝死亡。”這種墨西哥人的生死觀,也奠定了影片歡快的基調。

其實,死亡本身並不可怕。它是所有生命自從出生那一刻起,就要面對而且無法逃避的事情,也是每一個人必然會到達的終點。

我們之所以對死亡充滿恐懼,是因為死亡的“未知”,我們真正恐懼的是充滿未知的東西。我們不知道人死後會去向何方,我們對死亡一無所知。

而我們對死亡的無知,來自於死亡教育的缺失。

白巖松說:“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許多人一生中都避免談論死亡、思考死亡,所以當死亡真正來臨時,我們只有恐懼。當我們對死亡缺乏正確的認識時,也就失去了坦然面對死亡的能力。

死亡不是永久的告別,忘卻才是

影片重新定義了死亡:人的第一次死亡是靈魂載體的消逝,而真正的死亡是所有人都忘記了你,即“終極死亡”。

正如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所說:人死為鬼,鬼死為聻。鬼之畏聻,猶人之畏鬼也。

於是將人們對死亡的恐懼,轉移到了對忘卻的恐懼中來。因為亡靈之所以還存在,是他們一直存在於親人好友的記憶中,只有當這些記憶都消失了,一切才會真正的消失。

電影裡的亡靈豬皮哥,在被世人所遺忘時,他在亡靈的世界也灰飛煙滅般消失了。可是所有的深情都難忘,是愛把記憶深深地刻進了內心深處。直到他消失前,他也沒有忘記他生前最愛的那個姑娘。

Coco的媽媽伊梅爾達即便恨透了她丈夫埃克托拋棄家庭的行為,可她花了一輩子也沒能忘記這個她曾經深愛過的男人。因為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遺忘,真正不愛了是記都記不起對方。

而Coco的爸爸埃克托,千辛萬苦想通過萬壽菊花瓣橋回到人間的原因,也不過是他一直忘不了自己最深愛的女兒Coco;Coco雖然已經老得動也動不了,患上阿爾茨海默病慢慢失去記憶時,她還一直念念不忘地問著:“爸爸回來了嗎?”

好在所有的念念不忘也都會有迴響,Coco和她爸爸彼此的朝思暮想,也最終換得了他們彼此的重聚。相見是因為想念。

原來,所有流過的眼淚不是無用的,那些思念和痛苦,至少還讓人沒有忘卻,這些記憶就是生命,就是存在。這多少,能給活著的人一點慰藉吧。只要我還想著他,他就還存在著,只要還住在彼此心底,就不是真正地告別。

當米格給她唱起那首爸爸寫給她的《Remember me》(請記住我)時,喚醒了她對於父親的記憶,也喚醒了我對家人朋友的回憶。

Remember Me (Lullaby)

Gael Garcia Bernal;Gabriella Flores;Libertad García Fonzi - Coco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我多麼害怕,曾經與我有過密切關係的人,隨著我們漸漸不再聯繫,那些記憶就會慢慢消失。在那些記憶消失前,如果我沒有記起來,是不是那些時光和歲月就再也不存在了。我多麼捨不得,有一天會將他們遺忘。

這首貫穿影片始終的主題曲一直在提醒著我:唯有記住,所愛之人才不會真的消失。所以在愛的記憶消失前,請記住曾經的那份愛。

家人,是好好活著的動力

有人說,讓人成長最快的方式,就是讓他面對死亡。

小男孩米格在看到豬皮哥的終極死亡後,明白了家人那麼重視祭祖的含義——對先人的緬懷,是為了更好的記住他們,是為了不忘卻的紀念。

我想起小時候跟著大人去祭祖,我就像米格一樣不以為然,還嫌墳前放鞭炮太吵,覺得祭祖這件事與我無關。事實是,今天的我之所以為我,是因為曾經的這些親人,讓我能成為今天的我。而我把那些記憶都忘卻了,不記得他們給過我怎樣的愛與美好。

當米格看到埃克托就要因為被Coco遺忘而終極死亡時,曾經執著的夢想都不重要了,哪怕回不到人間,他也不捨與家人分離,直面死亡讓他真正意識到了家人的含義。

去年夏天的某一個夜晚,我接到了父親病危的消息,掛下電話就買最近的一趟航班從國外往家趕。當我看到父親閉著眼睛躺在ICU病床上時,除了悔恨沒有早點回來,我再也想不起以前任何的不愉快了,我只記得他曾經那麼深沉地愛著我。在生死麵前,其他的一切都如浮雲,隨風而散了。

米格從一個反叛的小小少年,最終與家人達成和解,從心裡認同了“家人是最重要的”價值觀。而我,在埃克托穿越生死的這一首《請記住我》裡,想起了那個夏天。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尋夢環遊記》卻告訴我們要“向死而生”。這讓我開始思考:是否只有先明白了什麼是死,才更能體會生的含義呢?或許這就是在失去時,才更懂得珍惜的道理。

還好,小男孩米格還有在天亮前重返人間的機會;

還好,現在明白這些還不算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