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陽農村:一口紅薯窖 滿滿故鄉情

看似像口井,實則卻無水,嘴巴雖然小,肚子儲量大,這是我對紅薯窖的直觀認識,而父親對它卻有說不完的話題,講不完的故事。

今年,父親把家鄉種樹的地翻新,種了幾行紅薯,時至紅薯豐收季節,第一次親眼看到年邁的父親利用一根粗繩,一個扁擔,進出自如的往返於紅薯窖,清窖、留種。

泌陽農村:一口紅薯窖 滿滿故鄉情

父親說,年輕時最喜歡跟著大人一塊鑽紅薯窖,家長們越是讓離紅薯窖遠點,小夥伴就越好奇越想往裡看,因為那裡面,有著可以填飽肚子的期盼。那個年代沒有糧食產量太低,於是更容易種植和產量高的農作物,紅薯就成為了主食。收成多了,儲存就成了問題,那時候,當然沒有冷庫這類簡單實用的儲藏條件,把紅薯放在開挖的地窖裡,就是純天然的儲藏手段。

把多餘的紅薯儲存起來,慢慢吃,就有了所謂的“一季紅薯半年糧”,讓許多人度過了饑荒時代。

我們家現在用的紅薯窖是族家留下的,用了四五十年了。現在,社會進步了,經濟也發展了,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提高了,想吃什麼去超市都能買到,紅薯成了偶爾嚐鮮的食物,年輕人也越來越多的選擇走出農村去上學、打工,家裡人也少了,所以新鮮的紅薯或直接賣掉或加工成粉條,紅薯窖也就漸漸地廢棄了,有的直接填平蓋房子,修路了。

泌陽農村:一口紅薯窖 滿滿故鄉情

小時候,因為是女孩子的緣故,無緣有一探紅薯窖內部構造的機會,長大後,外出求學、工作,為生活奔波,一直奔波在異地他鄉。漸漸的,關於家鄉的記憶,也慢慢的變成了家人,變成了對家的思念,那些個零零碎碎的小心思也就慢慢的隱匿了起來。儘管如此,它們還是會在不經意間偷偷探出頭,撩撥你的心絃,勾起一股股遙遠記憶的惆悵。

故而,當看到父親又一次從紅薯窖裡出來後,我再也掩蓋不住自己的好奇,決定要一探紅薯窖的內部結構,圓一個童年的夢。

泌陽農村:一口紅薯窖 滿滿故鄉情

用粗繩勒在腋窩下,雙手抓緊繩子,被家人小心的送到窖底,堅固的牆壁,乾淨的環境,十五平左右的儲存空間,沒有人工智能,沒有機械設備,就那樣一鎬鎬的挖出來,存續了幾十年,使用了幾十年,也養育了我們幾十年。

仰望窖口,一種對勞動人民由衷的敬佩油然而生,正是這口紅薯窖,承載著父親進進出出無數次,承載著一代人從飢餓到溫飽滿滿的回憶,更承載我對家鄉的眷戀和熱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