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後的農民工該何去何從?既享受不了生活,也“舉不起胳膊”了

人生如白駒過隙,彈指間芳華老去,滄桑盡顯,一抔黃土半埋人。

60後的農民工該何去何從?既享受不了生活,也“舉不起胳膊”了

返鄉的60後農民工

50知天命,60而耳順,可天命難知,雙耳難順啊!上世紀60年代的這批農村人,出生在社會動盪年代,成長在物質貧瘠年月,奮鬥在改革開放後的新時代。如今都已年過半百,卻落得“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憂愁滾滾來”啊!

記得農村有句老話“50歲別折騰,越折騰越受窮;60歲別玩兒命,越玩兒越找病”。雖然有些負能量,但也是這些人實實在在面臨的現實。

60後的農民工該何去何從?既享受不了生活,也“舉不起胳膊”了

60後農民工面臨無工可打的局面

我們這些80後如今都已經進入“大叔”的行列,面對社會的種種壓力都感覺舉步維艱,但至少我們還有時間和精力去奮鬥。而這些60後的農民工已經摺騰不起了,也玩兒不了命了,既享受不了生活,也“舉不起胳膊”,他們該何去何從呢?

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這批農村人可以說是我國第一代農民工,在國家改革開放後義不容辭的加入建設國家的大潮中,他們幹著最苦的活兒,吃著最差的飯菜,為社會為家人奮鬥打拼,像個蠟燭一樣燃燒自己,照亮他人。他們可敬可佩,卻也著實可憐。

60後的農民工該何去何從?既享受不了生活,也“舉不起胳膊”了

農民工吃著便宜的盒飯

隨著70後、80後農民工成為中流砥柱,60後慢慢地離開了這個舞臺。年齡這道門檻是他們無法逾越的鴻溝,如今這批人最小的也已經50歲了,最大的已年滿60,正是工廠不願要,養老還有點早的年紀。此外,無地可種、家庭支出,未來養老,孩子結婚,等等一系列問題也在等待著他們去解決。

出生於上世紀60年代的馬路清潔工李強告訴我們,自己從18歲就進城打工,做過餐館的服務員、工廠工人、工地工人,前兩年工地因故停工,只好另尋其他工地找活兒幹,結果輾轉幾個工地都沒人敢要,只因年齡太大。如今兒子準備結婚買房,自己這把老骨頭還是得再拼幾年,清潔工雖然收入微薄,但是也比在家待著強。

60後的農民工該何去何從?既享受不了生活,也“舉不起胳膊”了

60後清潔工

從李強身上我們能感受到這批人所面臨的生活壓力之大。除了生活上的壓力,在醫療養老等方面也面臨著許多問題,農村講究“養兒防老”,遇上孝順的兒女還好,若遇上不孝之子也是晚景淒涼啊!並且這些人經過長期的體力勞動加上年齡的增長,身體健康普遍都有或大或小的問題。

在家休養一年多的農民工劉長友最近苦悶至極,因為常年在工地幹活不慎染上肺部疾病,無奈只能選擇回家休養。自己的妻子也是個病秧子,患有哮喘病,平時兩口子吃藥比吃飯還多,開支不菲。兒女們雖然都在縣城生活,但也都是普通公司的小職工,還著車貸房貸,生活也比較緊張。兩口子不想拖累兒女,可是自己身體越來越不爭氣,實在是不知如何是好。

60後的農民工該何去何從?既享受不了生活,也“舉不起胳膊”了

相依為命的農村老兩口

相信劉長友的困境也是很多60後農民工所面臨的困境。這一批農民工的“退休夢”實現如此之堅難也是我們始料未及的,那麼這些50到60歲的農民工究竟該何去何從呢?為此我們求助專家給出了一些解決建議:

1.建議提高養老保險待遇,繳納保險時增加一些補貼,發放養老金時提升養老金待遇。

2.建議精準扶貧,將這一批農民工裡因為身體原因開支巨大的、家庭條件本身就很差的、無兒無女的作為精準扶貧對象。

3.建議建立專項關愛基金,60後作為中國人數最多的一代人,為國家建設付出終身,卻沒能享受到很多福利待遇,社會各界應該多加關注,設立一些關愛基金,保證一些農民工的基本生活。

專家的建議雖然好,但是施行起來也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希望廣大網友也能多加關注,並提供寶貴意見和建議,讓這些50到60歲的農民朋友實現老有所養的“退休夢”。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可夕陽無限好,卻已近黃昏啊!

60後的農民工該何去何從?既享受不了生活,也“舉不起胳膊”了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