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來,人生未必要“趁早”

人生沒有標準樣本,誰也不是人生贏家

張愛玲有一句名言:“出名要趁早,來的太晚,快樂也不那麼痛快。”

許多人將它奉為真理。

慢慢來,人生未必要“趁早”

青年時期的張愛玲

提起張愛玲這個名字,想必沒有幾個中國人,會不知道是誰。在近代中國文學史上,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名字。她不但是年少成名,也做到了名垂後世。在她的筆下,每一個人物細緻逼真,讓人印象深刻。她用冷漠清醒的筆調,登峰造極的創作手法,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張氏語言。她創作的多部小說,至今仍被不斷的翻拍成影視作品,受人追捧。世人認可她的成就,也說她是一個成功的人。

的確,少年成名的張愛玲,從7歲起,在私塾讀詩背經,同時開始寫小說;11歲寫了第一部完整的小說;12歲發佈第一個短篇小說《不幸的她》;13歲發表第一篇散文《遲暮》;23歲發表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在上海文壇一炮打響,從此嶄露頭角,開啟了她的成名之路。

我們敬仰張愛玲,也敬仰成功的人,因為成功這件事,能夠讓一個人獲得極大的價值感。對於一個默默無聞的人來說,瞬間的“走紅”,可以讓其從無名的芸芸眾生中,立刻走到頂峰,成為萬眾矚目的明星,這是命運的轉折,是開始走向人生巔峰的標誌。而越早獲得成功,就能越早享受到成功帶來的各種福利。因此我們對成功很渴望,也很迫切。那種迫切的心情,如同口渴的人,仰望頭頂上的葡萄架,看到那鮮澤欲滴的葡萄,恨不得伸手可及的摘來一顆,以解決眼前的飢渴。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活在世間,自然少不得名利的追逐。認可了“成名要趁早”這樣一個人生觀,也就不屑於等待和忍耐。要成功,而且要儘快的成功,因此每個人都是一副汲汲營營的樣子,似乎只要是成功了,人生才能圓滿了。

在追逐成功的過程中,有多少人,有勇氣慢下來,等一下,審視一下,這樣的追逐到底值得不值得?成功,看起來很美妙,每個人都渴望擁有,但是它真的需要這麼緊迫的追逐嗎?

前面說到的張愛玲,我們認可她的成功,是認可她在事業上的成功。但是仔細去想想,事業的成功,並非等同於人生的成功。張愛玲成名的確是非常早,但是它帶來了什麼呢?你確定她的人生是你想要的人生嗎?

慢慢來,人生未必要“趁早”

童年時期的張愛玲

深入的瞭解張愛玲,才知道,在名人的角色之下,她其實是一個童年不被愛的小孩。她和弟弟,並不是父母之愛的結晶,而是作為一個傳宗接代的任務,被迫帶到這個世界上的生命。縱然是有著顯赫家世,光鮮的背景,但是她沒有享受到足夠的父母之愛,母親從小離家出走,活得自我而灑脫,與張愛玲的感情冷漠又疏離;父親渾渾噩噩,娶姨太太,吸食鴉片,也從未給過她真正的關心和愛。在一個無愛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一生都難免為愛乞討。低微的自我價值感,讓她在愛情裡活得永遠是卑微的。用她自己的話說:“低到塵埃裡,也是歡喜的,在塵埃裡開出一朵花”。

一個內心缺愛的孩子,一生都會帶著一顆匱乏的心,在這世間飄飄蕩蕩。內心無愛的人,對成功的渴望往往是更迫切的。只不過,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張愛玲,能夠在很早的年齡,實現成功的夢想。即便是成功如張愛玲,終其一生,童年得不到父母之愛,成年得不到愛人之愛,老年孤獨終老,黯然離世,縱然是被世人敬仰,萬眾矚目,但是她的內心又該是何等孤獨,成就於她又有什麼意義呢?

我想要很多很多的愛,如果沒有,我就要很多很多的錢。——亦舒《喜寶》

一個沒有愛,而只有功成名就的人生,會是什麼樣的感受呢?

在一個已逝名人的墓誌銘上,人們看到的是他每個階段取得的成就,就像是一個人的人生清單。很多人能記住的是他做過了什麼,卻少有人記得他經歷了什麼。

璀璨的光環,灼灼生輝,世人看到的是洋溢的笑臉,勝利的喜悅。

除此之外,帶著光環的那個人,微笑的背後,他快樂嗎?他幸福嗎

慢慢來,人生未必要“趁早”


不必盲目追逐他人的腳步,要跳出屬於你的生命舞步

成功和快樂也許不是一蹴而就的,對一些如張愛玲般天賦異稟的人,從很小的時候就發掘到其自身的才華,也恰巧在人生早年的時間,遇到合適的機遇。該綻放的時候,大可以盡情綻放,這是其生命的展現形式。

然而成功這件事,來的是早還是晚,不是任何人自己能說了算的。有許多的人,勤勤懇懇,忙碌一生,也未必能品嚐到所謂成功的果實。更有許多的人,堅持不懈、歷經波折,終於在人生過半之際,苦盡甘來,品嚐到成功的喜悅,那是一種不同於少年得志的滋味。

如果說少年得志的成功,是人生初來乍到,先嚐到了第一口甘蔗般的香甜,以後的人生,也會品嚐到酸、苦、辣和其他的味道,最初的那種甜蜜的滋味,在這個過程裡,可能就慢慢變得失去了知覺。

那麼,大器晚成的成功,就像是耗盡時間,用各種滋味熬出的一種綜合的美味。這樣的味道,也許不是單純的甜,也無法用一種簡單的味道來形容,但是它更濃郁、更香醇,更讓人回味無窮、歷久彌新。

奮鬥是人生歷程中的鹽,缺少了它,你的人生會變得淡而無味,成就也可能是淡而無味的,你不會珍惜它們。——阿瑪斯《內在的探索》

買茶葉蛋的時候,我們會選擇裂縫最多的那一個,因為它經過熬煮,浸潤的茶汁最多,味道最濃郁。我們的人生也是一樣,有了奮鬥的歷程,人才會變得豐富,內心經得住各種滋味的考驗,此時的成功,對於一個人來說,來得更真切,更有味道。

慢慢來,人生未必要“趁早”

至於是哪一種人生,我們不必過早的為自己下定義,每個人的生命與生俱來,每個人都有獨特的人生軌跡。也許生命的意義不在於獲得了什麼,而是在這整個過程中,心智獲得的成長。因為身體會腐朽、老化、死亡,而心靈確可以永葆常新,能夠獲得永恆的成長。

外在的成功,由很多因素結合而成,需要一個人本身具備的天賦才華、和一定的勤奮努力,也需要天賜的機遇,所謂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我們能做的,只是把握能把握的點滴,但做好事,莫問前程

我們不知道成功何時降臨,然而有一件事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心智的成長,它能夠在人生的磨礪中不斷的精進。看清了這一點,就能從對結果的執著中,抽離出來,把注意力放在內在的成長上。這樣至少能讓這個追逐的過程,變得充實而有意義,而這更有助於我們能夠堅持到最後,在機遇來臨的時候,做最好的準備,收穫那期待已久的成功的果實。

《少有人走的路》作者斯科特.派克在其書中,有這樣一個觀念:人生苦難重重,問題不斷。在面對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心靈能夠變得健康,獲得進化。解決問題的主要工具就是自律,而自律的第一大原則,就是推遲滿足感,即

延遲滿足感

當然,所謂的延遲滿足感,並不意味著壓抑慾望,吃不必要的苦。也不是要一個人永遠活在未來,不斷的設定目標,而忘記享受喜悅的當下。

延遲滿足,它意味著,當一個人能看到一件事的長遠意義,就要懂得忍耐和等待。儘管結果會來的慢一點,也不要為一時之快,或是短暫的誘惑,而放棄了更重要的意義。

慢慢來,人生未必要“趁早”

關於延遲滿足,李誕在《奇葩說》第五季中,說過這樣一段話:

“人類文明的發展史,是一段壓抑慾望的歷史。我們人類曾經有兩種人,一種是採集文明,今天餓了,他一伸手一個果子,他當時就能快樂,這叫即時滿足;但這種人被淘汰了,活下來的是一群不快樂的人,是壓抑了慾望種地的人,我們是春天種,等好幾個月秋天吃,這叫延遲滿足。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生產力已經超過消費能力了,理論上來說,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們就可以過上即時滿足的人生,不太需要再延遲滿足自己了。我們互聯網前進的方向,就是這樣的。大家就是想,怎麼樣讓你現在就爽。但是它未必是一個好事。”

時代越來越快,舉手投足,都能完成心中的一個個願望。科技讓生活變得快捷,許多事情,都可以省略到從前很多的步驟,更快更直接的達到人的願望,滿足人的慾望。我們習慣了這樣的生活,忘記了從前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的時光。

拿掉了過程,只剩下結果的人生,如同不經歷奮鬥,直接給你一個伸手可得的榮華富貴,不只是索然無味,也是無盡的空洞和蒼涼。

這就是現在的生活,人們追求的是現在就要,立刻就爽。對於願望的達成,刻不容緩。對於經歷一個過程,才能得到結果這個因果關係,我們希望那個過程越短越好,最好是能夠沒有過程,一個按鈕就能立馬見效。

這的確讓我們變得越來越有效率,但是在這樣的一個前進的方向,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感到了迷失,總是有一種不滿足的感覺。

就好像一個人的胃口,不經漫長的消化吸收,不斷填滿卻不斷的擴大,對慾望的渴望,也像一個永不滿足的無底深淵,永遠追逐,卻永遠無法滿足。

因為人類忘記了過程的樂趣,遺失了等待中的各種滋味。彷彿許久以前等一封遙遠的情書,那種等待的浪漫不再有,也不再有收到一封滿是手筆的信件,那種經歷了熱切期盼終於看到的喜悅心情。

這就是為什麼,現代人的焦慮症越來越多。

我們焦慮的,不只是希望儘早取得成功,還有儘早結婚、儘早生子、儘早把房子買了、儘早把貸款還了、儘早讓孩子獨立出去、儘早退休養老……

人生,處處都要儘早,一心一意往前趕,好似後方被時間追趕,前方又不斷的升起一個又一個的新盡頭。

而無人去問,那個儘早的盡頭是什麼?

這種人生處處要趁早的焦慮,就是一種對時間的焦慮。

做什麼都想要趁早,終會迷失在時間裡,忘記了當下才是唯一能把握的時刻。


活在當下≠今朝有酒今朝醉

慢慢來,人生未必要“趁早”

有很多人在說,要活在當下。很多人理解它,好像就是要及時行樂,不要等待明天的快樂。這其實是誤解了這句話的意思,活在當下,不意味著對明天不負責任

《當下的力量》作者埃克哈特.托爾,用一個生動的故事,詮釋了活在當下的含義。他通過觀察兩隻打架的鴨子,發現它們在短暫的衝突之後,會分開往相反的方向游去,並且不約而同的拍打著自己的翅膀,好像在釋放打架時的能量。然後,它們就像什麼事也沒有發生過一樣,繼續過原來悠然自得的生活。

這個故事很有意思,它很好的反襯了人類的心智。想想我們人類,在經過一番爭吵之後,很可能是繼續頭腦中剛剛發生的事,不斷的反覆咀嚼,分析,思來想去。

人類的思想,不是活在過去,就是飛到未來。因為我們總是不能活在當下,每時每刻都真實的安住在此時此刻。我們要麼就是在回顧昨天,為所擁有的成就竊喜,為所犯下的過失內疚不已,要麼就是計劃未來,為沒有發生的事情憧憬和擔憂。

我們可不可以像故事中的鴨子,遇到麻煩的當下,全力去面對和解決麻煩,當事情過去了,就拍拍翅膀,回到下一個和平的當下呢?

慢慢來,人生未必要“趁早”

活在當下,是要我們全新全意的生活。它不等同於及時行樂的享樂主義的人生觀,更和“今朝有酒今朝醉”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當下這一刻,可能是快樂,也可能是痛苦。

無論是什麼,你都要全心全意的與此刻的情境同在。如果是快樂的,你就享受這一刻的快樂,不要為不必要的明天擔憂;如果是痛苦的,你要面對它並感受它,儘可能的去解決眼前的問題,才可能不至於面臨更大的問題。

在人生的路上,人人渴望獲得圓滿,成為所謂的“人生贏家”。事業要成功、家庭要幸福、健康快樂平安富足。這固然是一個美好的人生願望,能有擁有這樣的人生,圓滿如意,何樂而不為?

只是當理想和現實還有一些差距的時候,能夠不急不躁,不為不可預知的結果,預支當下本該擁有的喜悅和平和。真正做到活在當下,也許,但做好事,前程自來。

晚一點擁有的,誰知道不是最值得的那一個呢?

跟隨你的心,做當下正確的事,至於結果,生命自有安排。

慢慢來,人生未必要“趁早”

作者簡介:十點星塵,奮鬥中的寶媽。出得書房,下得廚房,買菜洗衣做飯,讀書寫作帶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