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圈追星“經濟學”:集資“打榜”一人多則數萬,投入看重“回報率”

偶像的“吸金”能力往往讓外人驚歎,那麼粉絲們又是如何為他們的偶像花錢的?

張鈺(化名)是一個典型的追星族,她是5年韓娛粉絲,3年內地娛樂圈粉絲,最近一年,粉的對象還涉及了泰圈和“紙片人”,可謂“博愛”。她花錢的方式也多種多樣:買書、專輯、雜誌、代言、集資等等。

和張鈺相比,李琳(化名)的花錢方式則比較集中,她最為重要的花費是看演唱會。“我喜歡的偶像去年8月在香港連開兩天演唱會,我就連看兩場了,大概花了5000元。”

國金證券一份研報指出,以養成偶像的吸金能力為例,分為兩個階段:在選拔期間,觀眾熱情集中爆發,不但為節目創造了驚人的廣告收入,還以贊助商點贊、募捐等方式直接貢獻收入;在成團之後,每一次代言、每一張專輯、每一次綜藝節目和演出都能帶來相應的收益。

粉絲花錢的多種方式

儘管影視圈“寒流”並未有明顯回暖跡象,然而粉絲經濟卻持續紅火,在這背後,離不開像張鈺這樣的粉絲的投入。

上大學之後,追星成為張鈺在學習之外重要的娛樂方式,花錢也就不可避免。

她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她粉的明星有很多,花錢方式也多種多樣,比如她購買了馬天宇、張皓宸的書,購買了陳宥維的數字專輯、雜誌、代言護膚品、站子周邊等等。至於韓娛明星,購買實體專輯的花銷最大,此外還有雜誌、站子周邊(包括手幅、檯曆、娃娃、Photobook、dvd等等)。

“樸志訓(韓娛明星)去年發的兩張專輯,我都買了。其實他的專輯價格定價在單獨的藝人裡算小貴的。第一張專輯的花費是專輯價格78元+郵費包裝費28元+國內郵費15元;第二張專輯的花費是專輯價格72元+國際郵費包裝費21.87元+國內郵費15元。”

和張鈺一樣,梁琴(化名)也是大學開始追星,一直追到工作之後。“我大一暑假開始追易烊千璽,大三暑假的時候,手機用了挺久需要換掉,然後就去買他剛好代言的那款新出手機,既是剛需,也是我喜歡他的原因才會買的,只要他給我帶來了購買慾。”

“帶來購買慾”是梁琴最為看中的一點,包括購買雜誌。比如2017年年5月份的雜誌,梁琴買的時候是50塊錢一本,現在已經漲到了上百塊。“怎麼說呢?就是當時他給我帶來的衝擊很強,就讓我有很大的購買慾望,我想買。”

和張鈺、梁琴相比,李琳的花費更“狂熱”一些,購買專輯是“力所能及能買幾張就買幾張”。

“正規專輯80-90元左右每張,後續專輯一般120元每張,買專輯一次花個幾百元,國際+國內郵費一共30-40元左右。韓國偶像的專輯,如果一年迴歸次數多,會有正規+後續+冬專+mini,甚至還有個人solo(單獨)專輯。”李琳說。

而演唱會也是她花費的“大頭”。“看演唱會還有各種吃住的費用,一次可能3000-5000不等。”她說,“3000-5000元,我算是低消。”

粉絲“集資”的紅與黑

而在花錢購買物品或者聽演唱會之外,還有一個粉絲經濟的模糊地帶:粉絲集資。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瞭解到,很多粉絲都有參與集資。

李琳表示,除了買專輯看演唱會,粉絲們也集資,拿來刷應援、做數據。“有的人一次集資幾萬,我集資一般一百多,因為沒有太多錢。”

這些錢,李琳一般拿來給官方貼吧做數據,主要形式是投票和買專輯,專輯分為"運回"和"不運回","不運回"會拿去做公益。(所謂"運回"就是專輯能寄到粉絲手裡,價格會更高,也會有郵費;"不運回"就是專輯不寄回來,不用付郵費,而且可能專輯打折,簡稱“打錢沖銷量”。)

她表示,一次性集資好幾萬元的人,一般都是粉絲的領隊,簡稱“粉頭”。“他們需要投入更多,做得更多,不然怎麼做粉頭。有的人有渠道的話,自己還會給偶像塞禮物,她們自己也願意給喜歡的人花錢。”

張鈺也會為她喜歡的偶像集資,而且她多半選擇專輯“不運回”的方式。“我這邊,集資一般為了買專輯和生日應援,投票不是很多。專輯就是“不運回”,因為郵費貴,大家不想出郵費又想增加銷量,就讓站長把專輯拿去做公益或者投放咖啡店、娛樂公司等等。生日集資是為了做應援和給偶像買禮物,比如電子屏,LED等,禮物就送他需要的。”

針對養成系偶像,國金證券的上述研報指出,購買節目相關產品只是粉絲消費的很小的一部分,直接集資才是粉絲消費的重中之重。在比賽期間,根據 owhat平臺和摩點集資上顯示的數據,《創造101》第一名孟美岐集資金額達到了1285萬元;估計該節目所有選手的集資總額很可能超過了1億元。

但他們也表示,由於國內行業監管尚不完善,也有一部分集資消失在了“灰色地帶”。

什麼叫做粉絲回報率?

在採訪中,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很多粉絲更願意為韓娛明星花錢,因為認為這樣更有回報率。

那麼,什麼叫做“粉絲回報率”?

據張鈺介紹:比如,韓國有專門的售賣專輯的網站,有專門的統計銷量的榜單,月末年末都會總結。業內會有專業評價,打歌舞臺也有銷量分佔比,拿到第一位是人氣的證明。

此外,雜誌銷量也有榜單證明,韓國的雜誌不算數量,基本上就是開賣幾分鐘售罄,雜誌售罄快,下次合作的機會也會大。在韓國的粉絲,買專輯可以抽中籤售會,可以到現場和偶像互動獲得親筆簽名專輯。

“另外回報率對於粉絲來說,還有另外一重含義:如果你不努力,你的偶像出現在你面前的機會就會越來越少,只有偶像討論度越高,節目才會邀請他。”

張鈺表示,韓娛成體系,其實她追內娛不怎麼喜歡花錢,因為內娛讓她覺得偶像跟粉絲的聯繫並沒有那麼緊密。“就是不論我為他花多少錢,在內娛還是得他自己和公司努力,我其實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李琳也表示,更願意為韓娛明星花錢。“不投票怎麼做韓娛頂流?這個非常耗錢,但本身粉絲也出得起這些錢。投票的意義是為了讓偶像拿獎,偶像拿獎,是讓他們在韓娛有一席之地。”

有分析指出,理解粉絲經濟,需要理解背後的“被需要感”,讓粉絲參與到偶像的成功之中。在這樣的情況下,讓粉絲認可自己和自己的產品,讓他參與到建設和成長的過程中,才具有強大的歸屬感。一群價值觀完全相同的粉絲就會形成一個重度垂直的社群,並自動成為傳播者。

“我喜歡你多久我都不知道”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粉絲與偶像之間的關係又是“至親至疏”的,這又導致了粉絲與偶像之間關係的不穩定性。

張鈺和梁琴就是典型例子。

張鈺表示,她最大的花錢原因還是因為“我需要”和“我信任”。但她也會賣出一部分購買的粉絲物品。“我個人不太愛買官方出的周邊,因為購買渠道麻煩又貴,加上官方周邊因為大家都買,你賣出去的時候沒多少人願意收。”

她一般會在閒魚、微博、淘寶、微店上賣出一些偶像的物品,這些東西是她不是很需要且感覺沒有紀念意義的。

她告訴記者,也會為一些沒有太多關注的偶像買專輯,但是不會太執著。

“偶像能不能紅,還是要看資本願不願意捧,公司願不願意給營銷資源。”張鈺對自身的定位有著清醒的認識,“我算個啥啊,牆頭這麼多,我喜歡你多久我都不知道。”

梁琴工作之後,對於追星則淡了很多。“追星其實我花的金錢不多,小几千元,更多的是時間。以前在大二大三的時候,會經常在網上打榜,就是所謂的數據粉,但現在我真的沒時間,大四開始開始很淡,因為看到的東西更多了、更廣了,追星開始變成我生活中的一個小部分。”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