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 為什麼我知道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 為什麼我懂得很多原理,專業體系紮實而又系統,對工作仍然不知從何下手?
  • 為什麼我名校畢業、學富五車,還是找不到理想工作?
  • 為什麼我說的都對,聽眾、讀者或者客戶還是覺得我不會溝通?
  • 為什麼很多人不講道理?也聽不進去道理?
  • 為什麼很多名牌大學生,畢業後的工作還不如技校畢業生上手快?
  • 為什麼有的博士、教授的收入還比不上直播網紅,甚至不如學校門口賣煎餅果子的大媽?
  • 為什麼說心靈雞湯有毒?因為沒給勺子。那麼心靈雞湯的勺子指的是什麼?


這一些列的 “世紀難題”,我只用2句話解答:

(1)錯把 “輸入” 當成 “輸出”,而 “輸出”換來結果,“輸入”卻不行。

(2)沒有把高高在上、提煉成精華、但是抽象的 “道” 分解成 “術” 、“法”、“器” 這些容易溝通和鏈接的工具。


為什麼“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圖片來自互聯網)


開始講道理……

(1)你的價值由你的 “輸出” 的能力決定:過的好不好,看“輸出” 多少。


“懂得很多”,“學了很多”,這些都是對 “輸入” 衡量。用來指導過好一生的、用來謀求好的工作職位的、用來找到工作切入點的,這些需要考量 “輸出” 的能力——輸入與你的內在鏈接,輸出與外界世界鏈接:而外界世界根據你的輸出價值付給你對等的價值,比如金錢、名望、權利、地位。

這也是為什麼學校不會取消 “考試”:衡量你輸入的能力有多少轉化成了你的輸出能力。


這也是為什麼寫了滿篇 “做到過什麼” 的簡歷,絕對紮實過只有 “受過什麼培訓/經歷過什麼經歷” 的簡歷。


這也是為什麼 “知識就是力量” 的真正內涵是:“運用知識”、而非“知識本身”,才是力量。


學歷、職稱、讀過的書、聽過的道理,沒有轉化成用來連接世界和貨幣交換的等價物。這個 “轉化”,就是 “從輸入到輸出” 的過程。


為什麼“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圖片來自互聯網)

說了這麼多,到底什麼是 “輸出” 的能力?就是讓你過好這一生所需要的能力:勝任工作、解決問題、克服困難、交換價值…………就是要做到: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中國學生學習外語,“讀” 和 “聽” 的能力普遍好過 “說” 和 “寫” 的能力,這點該反思——學了那麼多年英語,依然不敢跟老外對話,也寫不出像樣的應用文章。

(2)道和理層次高,很少有人秒懂,不如翻譯成 “術”,“法”,“器” 這些懶人工具。

學者很難到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博士生不如技校生容易上手工作,原因就是這些學 “知其所以然” 的 “道家”,還沒有把自己的本事翻譯成一招招具體的 “方法”,“手段”,“套路”,“公式”,“模板”,“流程”,“表格”,“制度”,“指標”,“工具”…… 而“道”,或者 “原理”,是不能直接轉化成生產力的。

筆者身處的企業諮詢、培訓行業,所遇的企業客戶,也是有著同樣的需求痛點:講臺上的 “大師” 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講的十分精彩,可是聽完之後發現,還是不知道該怎麼拿來指導自己的企業落地實踐。

而恰好相反的情況,是在某些短視頻app上,有一些以各種奇思妙想、點石成金的 “點子”,“主意”,“技巧”,“套路” ,“招式” 而上竄下跳的所謂營銷專家,全教給聽眾一些 “術法器” 層面的東西,不考慮個案背景、不討論企業資源、不顧及目標訴求、不細做優劣取捨對比,搞得那些不愛用腦子的企業主們,抱著這些 “立竿見影” 的 “良藥”,結果一學就錯,一用就死,無疑是飲鴆止渴。


真正能落地的培訓,既要告訴你 what 和 why,還要告訴你 how,那麼一定是把正確的規律、原理,用可以執行的一整套、一個完整體系的工具+制度+技術的肉眼可見的載體表達出來的。比如ERP系統,比如CRM系統,比如劉強東管理京東75000人的4張表格……

為什麼“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圖片來自互聯網)


勢道術法器,順勢、明道、優術、正法、利器。

勢是趨勢,是人性,是 “賽道” ;

道是 “原理”,是 “規律”,是 “是非黑白”;

術是 “技巧”,是 “經驗”,是 “方法”,是 “專利”,是 “套路”;

法是 “流程”,是 “規則”,是 “宗旨”,是 “原則”,是 “制度”,是 “配方”;

器是 “工具”,是 “公式”,是 “表格”……


所謂 “深入淺出”,大概就是能通過術法器這樣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的層面,把“道”講明白。昇華一下:這時候的的“輸出”越傻瓜,對方的 “獲得感” 就越強烈。

所謂雞湯(道)有毒,因為沒有給勺子(術法器)。


所謂 “話糙理不糙”,就是用簡單直接的 “術法器” 的載體傳 “道”。


所以,你有沒有把自己內化的知識體系(經驗+專業訓練+常年閱讀),輸出成為可以實戰操作的套路規律和公式表格方法論?

為什麼“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圖片來自互聯網)


by 商業判官戊己午 2019-12-3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