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從無人問津到賣斷貨,只因有了這項加持力,值得收藏

大家看下圖,不知道有幾個人認識這張有年代感的照片?

品牌從無人問津到賣斷貨,只因有了這項加持力,值得收藏

這是我國最著名的“照片洩密案”,就是1964年《中國畫報》封面刊出的一張照片。

大慶油田“鐵人”王進喜頭戴大狗皮帽,身穿厚棉襖,頂著鵝毛大雪,握著鑽機手柄眺望遠方,在他身後散佈著星星點點的高大井架。

日本情報專家據此解開了大慶油田的秘密,他們根據照片上王進喜的衣著判斷,只有在北緯46度至48度的區域內,冬季才有可能穿這樣的衣服,因此推斷大慶油田位於齊齊哈爾與哈爾濱之間。並通過照片中王進喜所握手柄的架式,推斷出油井的直徑;從王進喜所站的鑽井與背後油田間的距離和井架密度,推斷出油田的大致儲量和產量。

有了如此多的準確情報,日本人迅速設計出適合大慶油田開採用的石油設備。當我國政府向世界各國徵求開採大慶油田的設計方案時,日本人一舉中標。

一張照片,就能瞭解客戶的需求,讓日本企業最終贏得大單,這種深入表象探得秘密的能力,就是“洞察力”。


一、什麼是洞察力?

洞察力(insight),它是一種深入事物或問題的能力,是我們通過表面現象,精確判斷出背後本質的能力。

所以,一個品牌要進入市場,就要洞察用戶需要什麼,Ta擔憂什麼,對價格的接受度?是否是剛需?還有信任問題等等。

洞察力,就是幫助我們快、狠、準的判斷客戶真實需求。很多時候,我們也只看到了用戶的表象需求,比如你賣給客戶一個電鑽,仔細深究下,他真是需要電鑽嘛?他買電鑽回去幹嘛,原來是需要打“洞眼”,那我們是不是可以提供專門打“洞眼”的服務呢?

品牌從無人問津到賣斷貨,只因有了這項加持力,值得收藏

李佳琪為什麼能在15分鐘內,賣出1.5萬支口紅?因為他洞察了女生們的那點小心機,比如“閨蜜聚會,我要做最靚的那個”、”氣場強,秒殺對手“、“女主氣質”、“小狼狗都要撲到你身上”......

洞察力,不僅僅帶來的是發現,更帶來的是機會。所以,發現機會比學習市場營銷更重要。


二、洞察力對品牌的加持

那對於品牌而言,洞察力對品牌有怎樣的加持力呢?

1、洞察力能夠讓新品快速脫穎而出

感冒藥的市場競爭也非常激烈,大家經常看到的廣告比如「康泰克」、「三九」、「仁和可立克」等,有幾個人知道「白加黑」是蓋天力的?(當然,現在已經被拜耳收購了,屬拜耳公司)。

品牌從無人問津到賣斷貨,只因有了這項加持力,值得收藏

當時的「白加黑」洞察了消費者這麼一個痛點:大部分感冒藥都有一個弊病,吃了容易打瞌睡,影響學習和工作。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白加黑」從產品本身出發,感冒藥讓人打瞌睡的原因是因為含有“撲爾敏”成分,那白片不含撲爾敏,白天吃白片就不含打瞌睡,黑片含有撲爾敏,晚上吃黑片,自然睡的香。

最後,一句“白天服白片不瞌睡,晚上服黑片睡得香”廣告語,有力的撬開了這個市場。

結果,「白加黑」上市僅180天銷售額就突破1.6億元,在擁擠的感冒藥市場上分割了15%的份額,登上了行業第二品牌的地位。

洞察力,讓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品牌產品,快速在市場脫穎而出。

2、洞察力能夠提升銷量

這方面,最經典的一個案例就是「啤酒喝尿不溼」的故事。

在美國沃爾瑪超市,研究員發現,買尿不溼的人也會一起買啤酒,後來研究員深入研究,洞察出在有寶寶的家庭中,一般是媽媽在家帶孩子,讓爸爸去買尿不溼,而很多爸爸們覺得不能白跑一趟,所以順帶著買啤酒。

基於這一洞察,後來超市將啤酒和尿不溼放在了一起,方便購買。這樣,那些沒想到購買啤酒的爸爸估計也要來兩瓶吧~

洞察力帶來的銷量就是這麼而來的。

3、洞察力幫助打開新市場

大家可知道,電飯煲剛進入日本市場,以「快捷、方便」的賣點做市場宣傳,銷量很慘,遲遲進不了這片土地主婦們的家庭。

後來,調研人員通過對當地文化的洞察瞭解到,在日本的家庭中,方便、快捷這樣的省事行為,是被認為偷懶的行為,如果使用這樣的電飯煲會被認為是,她們對家庭的不負責,儘管她們有多想買,但也無奈於道德的枷鎖。

後來,電飯煲改變了市場宣傳策略,以煮成香味可口的米飯,營養全家人的飲食,這樣的角度重新切入市場,最後果然大賣。

洞察力,深入剖析現象背後的緣由,幫助品牌因地制宜制定營銷策略,打開新市場。


三、洞察力從何而來?

套用一句老話: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在這一方面,日本人對產品的研發及整合營銷,功夫可算做的比較深的。

日本的一些大企業,經常邀請家庭主婦們座談會,聽聽這些主婦對於現有產品的意見。比如產品的質量、功能、外形設計、價格、方便性、缺點、還有哪些可以提升的地方等等,不管有沒有用,先收集起來。然後再對這些信息深入研究分析,形成新的產品設計概念、功能增加、成本和價格、渠道、推廣溝通等。

但是,如果現有條件下不能滿足其中任何一點,產品都不會大量投入生產銷售。

「以消費者為導向」這是一句在品牌營銷圈被說爛的話,但真正執行到位的沒幾個。

洞察力就是圍著消費者身後轉,瞭解對方是怎樣的一個人?不同性別下的不同思考?不同年齡的看法及態度?收入高低下的購買意向、對價格的敏感度、不同的價值觀、家庭結構、甚至家中地位(對購買的決策權)?

消費者對產品的關心,就是這東西對我有什麼好處?我什麼時間在哪種場合下使用到?在哪裡最方便購買?以及他使用後的感覺如何?評價是好還是壞等等。

品牌從無人問津到賣斷貨,只因有了這項加持力,值得收藏

大家都知道臺灣首富王永慶賣米的故事,他就是通過記錄每戶人家的人口數量、大人、小孩,預估飯量,推算每50斤米大概吃多久,算著日子差不多就上門送米。

在別人還沒有上門送米服務的時候,他不僅送米上門,更是洞察了每個家庭吃米的進度。所以,不到一年時間,他就趕超了街上所有賣米的米行。

洞察是建立是市場調研的基礎之上,沒有調研,就沒有發言權。但同時,洞察也需要用心,在調研的基礎上,加入對人性的理解。

比如,愛茜茜裡冰激凌,他們家的口號“一個冰激凌球 = 一個蘋果的熱量”,就是洞察了女孩子吃甜食怕胖的心理,所以直接告訴你,不要怕,就一個蘋果而已,然後,然後你就心安理得的吃了。

在《洞察力》一書中,也提到了從另外三個方面,來探索洞察力的來源。

品牌從無人問津到賣斷貨,只因有了這項加持力,值得收藏

「大數據」

這個我們已經不陌生了,你在淘寶搜索購買記錄、你的金融消費數據、你的信用卡額度等、你的銀行進出流水等,這些數據洞察了你的消費需求、購買償還能力,因此這些數據也被作為了營銷支撐點,給目標消費者推薦相關價位的相關產品。

科研文獻

這貌似發生在科學領域稍微多些,科學的不斷進度,是建立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礎之上。比如達爾文的進化論,為現代文明研究生命生存規律和發展方向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基礎。

案例

不知道大家有沒注意這樣一個細節,在很多刑事案例中,警察及犯罪心理學家,在破案過程中,都會大量地翻閱過往的犯罪案例、同類刑事的特徵過程,追蹤是否有可借鑑的蛛絲馬跡,以此來推敲預判當前的案子。這也是一個洞察的過程。


四、洞察力的落地執行:如何寫出有洞察力的文案?

一個有洞察力的文案是怎樣的?

是不是這樣?——"哇xx,說到我心坎裡去了”,產生強烈的共鳴感。

一個好的、有洞察力的品牌,它在替消費者發聲,讓用戶覺得“你懂我”。

那如何寫出有洞察力的文案呢?

1、去體驗消費者的生活。

京東白條有一則文案 #為不能忍的你#

它裡面有這麼幾句描述:

「一週相親四次,可以忍,四次都穿同一件衣服,不能忍。」

「忍得了擠四萬公里的地鐵,但忍不了耳機線總掛在陌生人拉鍊上」

「忍得了和誰都不來電,但忍不了手機動不動就沒電」......

你們看,這是不是我們的生活寫照。反正我中了好幾條~後來我默默的打開了京東白條。。。買了個大件,分期了。。。。。

品牌從無人問津到賣斷貨,只因有了這項加持力,值得收藏

2、打破標準常規,替用戶說話

阿迪的「太不巧,那就是我」的廣告。

他們說:“太粉了。” “太粗放。” “太放肆。” “太浮誇。” “太假。” “太快。” “太呆。” “太娘。” “太man。” “太完美。” “太幼稚。” “太狂熱。” “太懶。” “太怪。” “太晚。”……

90後一直被認為不走尋常路的人,在長輩們的眼裡,被認為是叛逆。而這則廣告則替他們發聲了,是就是這樣的,怎麼了?

釘釘的系列“新工作方式”海報,用近百張“車票”文案diss職場規則,揭露職場的不平等現象,為那些默默付出卻默默無聞的職場人站臺,喊出了大家想說但不敢說出口的話,從心理上喚起了受眾的共鳴。

品牌從無人問津到賣斷貨,只因有了這項加持力,值得收藏

3、接地氣(瞭解當地文化)

那些高大上互聯網大佬,來到農村,一樣要洞悉這裡的文化、生活習慣,get農村人的需求點。

“老鄉見老鄉,購物去噹噹”。

“發家致富靠勞動,勤儉持家靠京東”。

“韓國妹子臉一樣,北京現代車不同”。

“一輛MINI情似海,從此妹妹入你懷”

4、抓住用戶痛點、最好扎心

痛點不挖掘,用戶沒感覺,所以使勁的挖出他的痛點,才能喚醒他的神經系統。還記得之前刷爆朋友圈的某理財話題的系列營銷海報,發出來大家感受下。

品牌從無人問津到賣斷貨,只因有了這項加持力,值得收藏

5、場景化製造代入感

場景感的文案,將每個產品使用的場景化細緻的描述出來,提醒用戶在什麼時候,你需要用我的產品和服務。

品牌從無人問津到賣斷貨,只因有了這項加持力,值得收藏

6、製造恐慌,避免損失

人都是趨利、規避損失的,這是人的天性。

比如,你早晨出門撿到100元,你很開心,結果在擠地鐵時,被偷了(或弄丟)100元,你可能會一整天都不太高興。其實你沒有任何損失呀,但人就是這樣的,總是怕失去。

人因為害怕失去而恐懼。比如《我害怕閱讀的人》這篇文案,以不閱讀會有哪些後果,讓目標對象自我產生恐懼感,自然引發需求。


五、如何激發我們的洞察力?

1、學會觸類旁通

百度釋義:掌握瞭解某一事物的變化、趨勢及規律,從而類推瞭解同類的其他事物的變化、趨勢及規律。

我們上面講到的刑事案例中,警察和犯罪心理學家,在破案過程中,大量的翻閱過往的犯罪案例及總結出來的經驗,來分析當前的案例。這就是觸類旁通法。

觸類旁通,其實是在拓寬我們的思維,讓洞察力在延伸的思維中,發現新的機會和線索。

2、注意巧合事件

很多巧合之事,真的是巧合嗎?

艾滋病的發現,就是源於幾個巧合的病例。

醫學博士邁克爾·戈特利布是第一位公開發表關於艾滋病這一傳染病的人。在1981年,戈特利布先後接待了幾位病人,症狀相似、甚至連發病過程都一致。巧合的是,他發現這幾個病例都是男同性戀者。

那男同性戀,是否是更容易得艾滋,或是艾滋高發人群呢?事實證明,男同性戀感染艾滋的幾率更大。

這種巧合是戈特利布醫生無意中發現的,反觀生活中的很多巧合,是不是就這樣被我們輕易的忽視了?

巧合是可以是偶然現象,但多次的巧合,或許背後隱藏著更深層次的規律運動,以及不為人察覺的聯繫,還有可能預示著新的現象出現。

所以,巧合之事,也是洞察力的來源之一。


3、保持好奇心

好奇心容易讓你發現更多的意外,這也是激發洞察力的方式之一。

有這麼一個故事,有兩個在等紅燈的警察,其中一個警察看到一輛嶄新的寶馬車停在馬路邊,車裡的司機深吸了一口煙,然後把香菸從嘴裡拿出來,接著把菸灰直接彈在了車內。

“這是一輛嶄新的車,他居然把菸灰彈在車內”年輕的警察很好奇,這其實也是他的洞察力,什麼樣的人會把菸灰彈在車內?肯定不是車主,也不會是借朋友車的人,最大的可能是偷車的人。

後來警察鎖定跟蹤那輛車,果不其然,那就是個偷車賊。

有好奇心的人,都喜歡深耕究竟,凡事看透了,自然洞察了。

品牌從無人問津到賣斷貨,只因有了這項加持力,值得收藏

4、要有懷疑態度

旁氏騙局也是一個有意思的案例。

在中國的叫法,其實就是「拆東牆補西牆」、「空手套白狼」的意思,簡言之就是利用新投資人的錢來向老投資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報,以製造賺錢的假象進而騙取更多的投資。

美國前納斯達克前主席麥道夫,就曾經策劃了史上最大的龐氏騙局,其實早在案發的前10年,他的騙局就被一個不知名的金融分析師發現了。

當時這位金融師也懷疑,怎麼可能有人能做到如此穩健的投資回報率,於是他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深入研究麥道夫公司的一些對外投資數據,本來只是感興趣他是如何運營公司的,結果卻發現了不合理的異常數據。

但當時,由於這位金融師人微言輕,沒人相信他,況且對方又是一個政商兩界的名人,所以這個案件一直到最後麥道夫本人撐不住,自己自首了才告終。

所以,我們捫心自問下自己,面對疑慮,你是視而不見還是一究到底?

洞察力是可以被培養的,需要的是留心觀察,用心思考。

總結:一個品牌,如果失去了洞察力,可以說是失去了一片市場。

作為一個以消費者為衣食父母的品牌,洞察力來源於深入體驗消費者的生活場景及需求。

洞察力也並不難,只需我們在生活中做個有心人,多研究、多好奇、多問些為什麼,時間久了,你也會成為一個敏感的品牌營銷人。


我是「房梓」,10年品牌營銷策劃人。關注我,不定時分享品牌營銷案例、聊聊職場和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