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為什麼父母"計"的越深遠,孩子越痛苦

小劉開著一家海鮮大酒店,疫情期間損失慘重。這幾天,他家裡經常傳來吵架聲。父母勸他別打遊戲了,想想疫情過後怎麼辦,他振振有詞:

"我想什麼?我想的有用嗎?你們不是早就給我安排好了嗎?"是啊,老劉為小劉細細籌劃,從幼兒園去哪裡上,到大學畢業直接到海鮮大酒店當老闆,每一步,老劉都為小劉安排的妥妥當當。

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然而,事實往往不如人意:很多被父母"計深遠"的子女,卻並不出色,讓父母非常疑惑:我這樣苦心算計,不是為了孩子好嗎?

其實,這些父母誤會了"計"的真正含義",他們的"計"只是在越俎代庖。"計"的越深遠,孩子離他們想的差距越大。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為什麼父母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為什麼父母

不想讓孩子再走老路:

自己受過的苦、吃過的虧、走過的彎路不想孩子再來一遍了,給孩子提前安排好一條省事省力的捷徑。孩子從一出生開始,父母就開始焦慮:這麼小小的一團,將來怎麼可能經受住那麼多的苦?我手心裡捧大的寶貝,怎麼忍心讓他吃那些虧?我吃苦受累打下了這份家業,不就是為了孩子嗎?怎麼捨得他再辛苦打拼、怎麼捨得他再去撞南牆、走彎路?是啊,很多父母面對自己的血脈,真是恨不得摘星星撈月亮,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他什麼,自然不想讓孩子再把自己受過的苦、吃過的虧經歷一遍。

很多小小年紀被父母送往外國的小留學生,這些家長不想孩子經受上學的苦。他們至少不用參加中國的高考,不用經歷高中三年艱苦的學習,就可以輕輕鬆鬆進入自己心儀的大學, 順理成章的畢業、就業。這些家長已經給孩子安排好了一條至少安逸16年的"金光大道"。我們看到的只是這點,也許這些家長為孩子鋪設好了就業、婚姻等等一系列的"躺贏"之路

,這些孩子不用和國內的千軍萬馬擠獨木橋,也不用和應屆、往屆畢業生一起找工作,他們走的是一條家長利用已有的資源早就已經規劃好了既定路線。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為什麼父母


想實現自己的未實現的願望:

話說父母年輕的時候,也是熱血青年,也有遠大的人生理想,只是造化弄人沒有實現,現在都已經為人父母了,就覺得沒有實現的可能了,他們認為現在過的不如意的主要原因是沒有能當上大官、沒有能學好英語……自己的孩子好好培養一定可以做到這些。於是

將自己沒有實現的願望寄託在下一代身上。

父親支持自己的兒子當官。在小學就告訴孩子:"學習成績不重要,一定好好幹班委,先弄個班長噹噹。"於是,孩子很聽話的學起各種領導職務,而把學業放在一邊。母親年少時希望自己可以彈鋼琴,幻想白衣裙、黑鋼琴,美妙的音樂像流水一般響起。這樣的願望就寄託在自己的女兒身上了,不管她願意不願意,4歲開始報名學鋼琴,花巨資購鋼琴……孩子的願望和夢想,不重要。父母根據自己的願望一一廂情願的給孩子安排好現在的興趣班、將來的特長項。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為什麼父母

盲目跟風型

還有一類給孩子"計深遠",安排好孩子人生的,純粹是盲目跟風型。自己沒有一定的教育理念,也沒有下功夫研究當前的形勢,更不願意蹲下身子聽一聽孩子的心聲,也沒時間好好學習一下怎麼當父母,看到別的孩子學奧數就送自己孩子學奧數,看到流行送孩子出國也送自己孩子出國,"又不是沒錢,又不是花不起",盲目的跟著潮流走,走失了自己的內心,走失了孩子的個性。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為什麼父母

這樣的"計"下,孩子經歷的什麼呢?

打卡式的學習:

不知從何時起,朋友圈開始全民表演"打卡學習":讀書打卡、英語單詞單卡、跳繩打卡、背古詩打卡……家長們從原來督促孩子做作業,到督促孩子打卡。打卡的目的一是完成班級內的任務,二是督促自己"不教一日閒過"。如果不能做到真正的學習,打卡成了作秀,孩子們只是換了種形式的應付而已。從前應付作業,現在應付打卡。而且應付打卡太容易了,只需要"打"一下就可以。打卡式的學習沒有讓這部分孩子學到真正的學習內容,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是養成了良好的打卡習慣。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為什麼父母

觀光化教育

每天打卡式學習,久而久之就成了觀光化教育。家長是一位負責任的導遊,給孩子安排好鋼琴、圍棋、奧數……孩子負責根據家長的安排"到此一遊",因為這些"景點",既不是他喜歡的,也不是他要求的。他到場學習是為了完成家長佈置的任務,"身在曹營心在漢"、"磨洋工"、出工不出力。觀光化教育最失敗的一點就是家長煞費苦心安排好了一切,反而讓孩子失去了參與的意識,也沒有了繼續下去的動力,效果可想而知。

包辦式人生

從打卡學習到觀光化教育,進而孩子的就業和婚姻都被"計"好,於是成就了孩子的包辦式人生。這樣的人生真的很無聊,一眼就可以看到底。父母或許滿足於自我奉獻的成就感中,孩子卻因為被父母包辦好一切,根本沒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能,展現出屬於自己的風采,只能沿著設定好的這條路被動走下去。

文章開頭的小劉,從出生起開始被包辦被"計"。幼兒園,媽媽給報名學輪滑、圍棋、幼兒英語;小學,爸爸報名奧數班;高考後,父母選好了學校,沒等畢業,爸爸已經給安排好了工作;兩年後,媽媽相好了兒媳婦;再然後,孩子出生,小劉父母一手包攬……小劉沒有什麼壓力,也不用操什麼心:酒店,父親坐鎮;孩子,母親照顧。他年近40,花費時間最多的事情就是打遊戲了。當父母為酒店著急,讓小劉想辦法的時候,小劉自然沒有什麼辦法可想,逼急了,就把自己房間門一關,繼續打遊戲。

父母煞費苦心,為孩子"計"深遠,孩子的現狀卻不能盡如人意。父母的"計"剝奪了孩子自己選擇的權力,孩子喪失了自己選擇的機會,也喪失的可能更加精彩的人生。因為父母的"計",孩子沒有經過風雨,在危機到來的時候脆弱的不能承受任何打擊。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為什麼父母

“計”了一生,卻備受打擊

以愛之名掌控孩子未來

父母除了那句:"這都是為你好"之外,還有一句"還有爸媽在,你多大都是孩子啊"。細細一想,真的很可怕:潛臺詞就是多大也不能獨立,也需要聽從父母的安排。子女就常常被這句話洗腦,偶爾想反抗也鬥不過大形勢,大腦又喜歡最省力的一條路,那就聽話吧。更可怕的是:這句話會祖祖輩輩傳下去。每一個不想被父母安排的孩子,無可奈何被安排後,當他(她)成為父母,就開始安排自己的孩子。就這樣一代又一代,一個掙不掉的循環圈。

小劉要求過獨立,多次無疾而終,認命接受安排好的人生。父母辛苦打拼做牛做馬,滿心希望孩子過上幸福的生活。小劉什麼都不需要操心,什麼都不需要奮鬥,反而內心極度空虛,最大的樂子就是打遊戲。每天打遊戲是她最關心的。內心空虛,覺得人生無趣,真應了那句話:20歲就已經死了,只是到80歲才埋。

小劉的父母給他安排好一切,從來沒有想過小劉需要不需要;父母只給了他一條路,沒有告訴他路怎麼走,老劉掏空一輩子積蓄安排好小劉,也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去世,小劉憑什麼繼續保持這樣的生活?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為什麼父母

父母愛孩子天經地義,但是當你老了,當你不能再為孩子遮風擋雨了,你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他安身立命的"計"。

如果你愛孩子,請聽聽孩子的心聲。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寶貝。我們經常打著"我都是為你好"的幌子,粗暴的自以為是。我們以為"他還小,不懂事",其實,他的眼中早就已經赤橙黃綠青藍紫,各個顏色都有了。他面對世界,自有自己的一套認識和見解。我們希望他學奧數,並不知道他再學奧數時的煎熬,更不知道他心底是多麼渴望能夠沉浸在吉他那美妙的音樂裡。

所以,多聽聽孩子的心聲。多和孩子聊一聊他的日常生活學習,聽聽孩子對事情的想法和看法。特別告訴父母傾聽心聲時儘量不要評判孩子,因為你的三觀也不一定對,孩子的三觀並不一定錯。你評判的時候,孩子的情緒馬上開始對立,談話的效果大打折扣。我們想了解孩子心聲的目的也就達不到了。

相信我,孩子從事喜歡的生活和工作,即使辛苦一點,他也會精神百倍鬥志滿滿。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為什麼父母

孩子願意和你說心裡話,說明你是成功的媽媽

如果你愛孩子,請放他獨立自主。

羊媽媽會教小羊覓草,鷹媽媽會教小鷹飛翔,狼媽媽會教小狼獵食。人類當然也要教會孩子面對世界自食其力的能力。

教會孩子瞭解事情的後果。很多父母害怕的是自己放手孩子做錯事情、吃虧受苦怎麼辦?那麼我們需要的是教會孩子瞭解事情的後果,以及人際交往的後果。

可以用設想、做遊戲的方法提前和孩子交流各種事情的方法。孩子做作業比較磨蹭。就可以提前和孩子約定時間,在約定時間之前,交流做完作業孩子能做哪些有趣的事情。我家大寶喜歡各種拼插玩具。他做作業的時候都集中精力,快速完成,雖然有時潦草,但大多時候很認真,如果不認真重做的時候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他就玩拼插玩具的時間更少了。

作為父母,充分信任孩子,給孩子足夠的積極的支持,你的信任會讓孩子更有責任感。

大寶每次保質保量完成作業,我會表揚他的自律,但是玩玩具不是對做作業的獎勵,而是正常的生活。提醒的是父母表揚孩子的品質,不是結果。而且你的表揚會讓孩子停止思考,批判會壓抑孩子進一步思考其他解決辦法的想法。那就扼殺了孩子儘可能多想辦法的可能。大寶知道:保質保量完成作業本身就是很有價值的,因為不磨蹭可以節省很多時間用來作梗好玩的事情。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為什麼父母

“計”剪掉了孩子飛翔的翅膀

讓孩子解決問題,而不是替孩子解決問題。

孩子是他人生的主角,父母是父母人生的主角。孩子的問題請放手讓孩子自己解決。

孩子能獨立解決問題,說明他獨立生存能力高。完成比完美重要,孩子能解決問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比完美解決更重要。即使偶爾犯錯,也允許孩子試錯。試錯的成本要比錯過的成本低得多。誰也不是一下子就什麼都精通的,都會有試錯的過程,都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得到的最深刻的教訓就是從自己犯的最大的錯誤中獲得的。所有的傷口,都在癒合後成了更厚的皮膚。

剛開始,我們可以放手讓孩子做一些小的事情:買鹽買糖,在買的過程中比較價格和分量,看看哪一種更合適;再大一點,可以讓孩子做複雜一點的事情,可以打電話,請人幫忙維修,這個過程與人交流和應對突發狀況都會讓孩子學到更多的東西。孩子做事時,最重要的就是避免告訴孩子該怎麼做,不該怎麼做。

沒有困難,父母也可以製造困難請孩子幫忙解決。在孩子面前示弱不丟人,反而會激起孩子的責任感,激發孩子戰勝困難的強烈慾望。困難像彈簧,你弱它就強。孩子經歷的越多,將來解決困難的能力越高。

放手多了,你會愛上孩子獨立的樣子,只是過程中一定控制你忍不住想替他解決問題的想法就好。

這個世界上其他的愛都是相聚,只有父母的愛是為了和孩子分離。

龍應臺也說: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為什麼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