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意之足,如何讓心之所想走出堅定的步伐

有的人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的確,我們生活在這個繁華盛世中,可以在網上尋找到各種有用的知識,比起古代想求學卻求學無門的人來講,是極度幸福的。但是,有時候豐盛的知識盛宴也會帶給我們消化不良,因為不知道哪一個是對的,究竟該相信什麼。


心是意之足,如何讓心之所想走出堅定的步伐

豐盛的盛宴

有的人會極度的迷茫,從而導致分不清物質與現實,想要從書中尋找到自己所想要的答案,但每當學習了一個新的知識點的時候,反而降低了自己對於外界的感知能力,沉浸在於自己的世界中。為了讓別人看起來很忙,不至於說自己沒事可幹,就尋找一些不用太費腦力的書籍來看,預支和耗幹自己的精力。但生命的本能不允許我們這樣下去。

為了自己不那麼痛苦的未來,我們該如何讓心更好地執行意的念頭,走出行動堅定的步伐?

1、步子邁大了容易扯到蛋。

有的人並不是沒有能力做,而是他們的心太大了,雄心太野了,而自己還沒有足夠的能力來支撐起所構思的未來,最終扯到蛋了。

前一段時間有一部很火的電視劇,由王志文所主演的黑冰。劇裡的郭曉鵬說過這樣的一段話,“這個做事情和下圍棋,有一個共通的道理,都要有一個次序,先要走A,然後才會走B和C。如果你直接走了B,那A和C就根本就不存在了。”


心是意之足,如何讓心之所想走出堅定的步伐

步子不要太大

你可能會這樣認為,我們做事情不應該循規蹈矩,也應該嘗試地尋找一條路,將ABC的次序打破,看能不能從A直接跳到C。但對一個事件如沒有著充分的理解,打破也就無從說起,而且有很大的可能,會因步子漫的太大,加重對自己的打擊。

2、那應該採取怎樣的科學方法來認識自己,認識事物,從而做到事半功倍呢?

有一句很耳熟的話,是這樣說的,“建國之後不許成精。”我認為這個成精並不是說有著眾人所不能理解的妖魔鬼怪,而是要我們對於事物的認識應該採取科學的方法,而不是胡思亂想。

我們對於自己和他人的認識,是基於一個什麼樣的前提呢?首先是要我們彼此間的存在,這個我們就是物質,而對於我們起到聯繫和認識作用的,就是意識。簡單地來說,我們的一切生命活動是基於你和我在這個環境下完成的。


心是意之足,如何讓心之所想走出堅定的步伐

不知道你有過力不從心的感覺麼?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卻沒有能力去做,徒增傷感。這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對於自己的認識不足而導致的。

物理學上有一個定律叫做熵增定律,它被認為是最不可能被證偽的定律。

熵增定律:熱量從高溫物體流向低溫物體是不可逆的。

我們自己就好像是一個高溫的物體,而在我之外的就是低溫的物體。構成“高溫物體”,裡面的物質是由我們對於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所擁有的外在條件等組成的,但如果我們這個“高溫物體”突然間變成“低溫物體”了呢?

就好像自己在做某一件事情的時候,可以分為ABC三個階段,但以自己的能力只能認識到A這個階段,而對於後面的BC階段就無從知曉了。


心是意之足,如何讓心之所想走出堅定的步伐

引進新的變量

要想認識BC階段,並且解決掉它們,就要引進新的變量,這個新的變量會對我們的認識產生新的變局,從而打破我們對舊有的認識,以新有的認識來解決。一切迎刃而解。

要想增強自己對於人與物的認識,可以從我的問題是什麼,這個問題有哪些組成部分而構成和麵對這些新的認識,我該如何卻面對。

3、知識不足以撬動地球。

古希臘物理學家阿基米德曾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

阿基米德有這麼大的底氣,是因為其有著強大的知識底蘊來支撐著的,但現在的很多人卻沒有那麼強大的底氣,甚至是不願增強自己的底氣。

中國青年網校園通訊社圍繞大學生讀書話題曾做過這樣的調查,發現將近一半的大學學生讀書時間在30min以內。

也許有的人認為,現在網上的知識太多,而且獲取地也很方便,等到需要的時候就搜索就可以了,何必將時間花費在讀太多的書籍上?

心是意之足,如何讓心之所想走出堅定的步伐

白巖松曾說過,“現代人多識少智,而古人少識多智。”

這是非常貼切的。在現代這個充滿知識的盛宴中,有一些人寧願花費很多的時間在能給自己帶來愉快的書籍上。的確,現在是一個快節奏的社會,生活壓力很大,閱讀蘊藏智慧的書籍對於一些人來說,生活已經很壓抑了,為什麼自己還要活得那麼累呢?

其實,相對於一時的累不難受。人,真正難受的是不知道自己什麼都不知,才是最可怕的

從到了該讀書的時候,我們就進行了九年義務教育。這個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是讓我們知道原來我們看到的彩虹是因為陽光的折射,而不是什麼未可知的事件,我們也可以根據光的折射原理,在太陽底下做出人造彩虹。但慢慢地長大的我們,卻失去了最初的求學之心,對於未知的、對於現在自己所處在的處境,已經到了近乎漠不關心的程度了。不去了解自己的處境,也不那麼熱衷地去做出改變了,這是真的很可怕。

心是意之足,如何讓心之所想走出堅定的步伐

4、意無法通過心走出來,是因為太自我了。

蘇格拉底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認識你自己。”

的確,人要認識自己,才能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與級做的事情才能有的放矢。但這並不意味著在想事情的時候,全以自我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就好比如想一件事情,彷彿這件事情的全部過程是自己想象出來的,是以自己的意志表現出來的。但卻忘記了物質的存在不以自己的意志而轉移。像這種沒有根據的想,不切實際的認識自己,只是單純地將自己的精力注入到一個深不可見的深淵裡,而自己只不過是精力的生產器。自己的想法沒有從心裡走出來過,沒有過暴露自己,又何來認識自己一說呢?

心是意之足,如何讓心之所想走出堅定的步伐

機器

5、一個人要學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才可能做出改變,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做呢?

  • 大道至簡,不要太繁瑣。

面對外界太多的誘惑,總是定不住自己的心,東打一槍,西放一炮。這個地方做不好,不合適,就想著換一個地圖來發展,這有可能是沒有意義的,這就像上面說的熵增定律,沒有獲取到足夠的知識來打破舊有的結構,從而獲得新的動力,對於未來的發展也是不太可取的。

不知道在家自己做飯吃的人,有沒有過這樣的一個思考:就是我們每天在同一個地方吃飯,桌子不變,凳子也不變,但飯桌上的氣氛有時候是愉快的、有時候是沉悶的、有時候又是大吵大鬧的,這是為什麼呢?


心是意之足,如何讓心之所想走出堅定的步伐

在外部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我們彼此間的聯繫和交流,是基於我們在吃飯的這個場景、基於和我們吃飯的人發生的,不是那遙不可及的人或在看不見的地方發生的,這就好像在一個“鐵打的營盤”裡面,創造出“流水的兵”,而我們要的是在一個“鐵打的營盤裡面”,創造出無盡“流水的兵”。要認識自己,就不要想的太多,不知道重點是什麼。只有知道了,心才不會亂,精力才不會在不知不覺中被自己所消耗掉。

  • 少空度,多學習。

我國的偉大領袖曾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對於我們要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想做什麼也是一樣的道理。不經過對一件事情有一定的瞭解和理解,任何的說法只是在呈一時的口舌之爭,得了一時的勝利,卻有可能將自己困在這裡。

  • 邊學邊用。


心是意之足,如何讓心之所想走出堅定的步伐

無底洞

我們的大腦也是有一定接受空間的,不是一個無底洞,什麼都可以裝進去。就像我們的肚子一樣,吃到一定飽的時候,就不應該再吃了,雖然很美味,等消化完的是時候再吃。

在學習知識,認識自己和外界的事物的過程中,也要常常消化,化為自有,才能有大發展。

  • 學會辯證。

在接觸和引進外界的知識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和自己意見相左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學會自我的辯證,尋找到自己要走的方向,選擇自己對於事物的認識。

在馬克思主義中有一個唯物辯證法,一切物質都是在不斷運動和變化的,事物與事物之間都是相互聯繫,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


心是意之足,如何讓心之所想走出堅定的步伐

做好自己就好了

要確定自己的問題所在,學會自我的辯證是不可避免的,自我的辯證是以一切可持續發展為原則,以自己的立場為中心點,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消化和吸收,但在這個過程中,應避免出現自我的現象發生,我們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成為時代的領航者。能做的就是在這個時代裡面,不看輕自己,不高看自己,做自己自己應該做的事情罷了。

關注老翁哲學,我們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