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人與動物的共存之地

如果沒有人類

地球會是什麼樣子?


雅安寶興縣的315國道上,一隻野生大熊貓正在散步。

意大利薩丁島,一隻海豚游到岸邊嬉戲。

新加坡水獺們上岸玩耍。

日本奈良小鹿恣意“逛街”。

西班牙一頭野豬獨自在巴塞羅那夜晚的街頭狂奔。

……


這是全球疫情期間,人類活動減少之後,世界各地出現的生機。


自1970年以來,

地球生命力指數下降了30%,

地球上野生動物種群規模下降了60%;

如今,在全世界800多萬物種當中,

多達100萬種正因人類活動而遭受滅絕的威脅;

若在不及時採取行動,

其中許多物種可能將在幾十年內滅絕……


地球生物多樣性正加速退化,人們的生活方式過度消耗著自然資源,生物多樣性已成為全球最為矚目的環保議題。


在環保意識的覺醒下,人們已開始廣泛關注生態破壞及其危害,然而對於土地、水、空氣以及植物的關注似乎遠超動物。於是,設計師們開始嘗試動物友好型設計,試圖通過設計來恢復動物的處境,以及重新思考人與動物的關係。


蝠雲

by Ants of the Prairie


創造人與動物的共存之地

“蝠雲”的設計和建造是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人文學院“流動文化”系列活動的一部分。

創造人與動物的共存之地

它們是一組懸掛的容器吊頂,用於給蝙蝠提供棲身之地。遠遠望去,那些容器有如一片雲,盤旋在樹中。在近處仰視時,能看到掛在每個容器裡的植物。黃昏時分,觀察者還有機會目睹蝙蝠或其他野生動物從這些棲息之巢中現身。


創造人與動物的共存之地

每個容器的構造都使蝙蝠能夠進入其中,並在頂部棲息。而在其下部,鋪設有泥土和當地的植物。這些容器還能用於填土種植區,使蝙蝠的糞便在那裡聚積,給植物提供肥料。同時,容器底部的構造設計能使水緩慢地排出。

鳥兒公寓

by Nendo


創造人與動物的共存之地

該項目是一個樹屋,由Ando Momofuku中心設計,旨在促進並增加各種自然活動的開展。

創造人與動物的共存之地

該項目位於日本長野縣Komoro的一個森林中。該樹屋內設78個鳥巢,內部空間也足夠容納一個人。

創造人與動物的共存之地


創造人與動物的共存之地

樹屋的一端有許多圓孔,可供小鳥進入,另一端只有一個圓孔,且比較大,供人們進入。

Vulkan蜂箱

by Snøhetta建築事務所


創造人與動物的共存之地


在挪威首都奧斯陸,為了促進養蜂和植物授粉的發展,snøhetta建築事務所設計並完成了這對“vulkan蜂箱”,它被安置在毗鄰mathallen食品市場的一座建築物的屋頂上。該項目的位置極佳,與美食中心以及城市中各種綠色空間相聯繫。


創造人與動物的共存之地


它的結構形式和表皮圖案受到天然蜂巢結構的影響,利用有角的嵌板之間的接合,形成六邊形的表面形態。這個木構體塊高於主體建築的扶手欄杆,可以被下面街道的路人看見。


創造人與動物的共存之地


“vulkan蜂箱”最初的目的是向公眾展示傳粉昆蟲在世界糧食產量中的重要作用。它旨在促進養蜂行業在城市的發展,並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而且這對蜂箱可以很容易地讓mathallen遊客看到。

瓦西特自然保護區遊客中心

by X Architects


創造人與動物的共存之地

佔地2534平米的Wasit自然保護區曾是一個垃圾堆填區,這裡汙水四溢、人跡罕至。2005年,由政府主導的生態恢復項目給這片土地帶來了一次新的機會,40000m2的垃圾被清走,取而代之的35000棵樹木讓飽受化學物品侵蝕的土地重獲生機,慢慢轉變為獨特的鹽灘、海岸沙丘景觀。


創造人與動物的共存之地


經過多年的精心培育,繁茂的自然環境成功地吸引了大量鳥類,成為了350種留鳥的繁衍地、33000只候鳥的冬季棲息地、以及沙迦城區的綠肺。


創造人與動物的共存之地

創造人與動物的共存之地

微微下陷的建築深藏於環境之用,利用地形將其對自然景觀的視覺影響降至了最低。遊客將順著小路,進入這個半下沉的線型建築。全透明的玻璃幕牆將鳥類生活的自然環境毫無保留的展現在人們面前,而模糊的室內外界限讓人彷彿身處其中,帶來震撼的參觀體驗。

Kingsbrook動物友好化住宅

by RSPB


創造人與動物的共存之地

項目位於布勞頓(Broughton),佔地1000英畝,價值達8100萬英鎊,該項目設計的初衷即是讓動物們可以在人類的住宅區自由活動,一半的土地用來建設公園、池塘、果園和草地,甚至包括一個淺水灣來保護無脊椎動物。


創造人與動物的共存之地


通過合理的規劃,創建新的社區中心,幼兒園,通過籬笆和大片綠植聯結起多個村莊,果園綠地包括貫穿整個社區的自行車道,建設有學校和運動場,一大半的土地被用來設計成開放的綠地空間,歡迎動物們“入住”,而雨水通過“溪谷”和導流設施滋養“社區溼地”。

動物生命通道


創造人與動物的共存之地

澳大利亞聖誕島螃蟹橋


創造人與動物的共存之地

日本鐵路海龜隧道


創造人與動物的共存之地

新西蘭藍企鵝地下通道


創造人與動物的共存之地

肯尼亞大象涵洞

創造人與動物的共存之地

荷蘭野生動物立交橋

創造人與動物的共存之地

中國青藏鐵路野生動物通道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於2007年發起“地球一小時”,活動倡導公眾、政府、企業等社會各界在每年3月最後一個週六晚上8點半到9點半,關掉不必要的燈和其他耗電設備,以表達對環境變化的關注。

2020年,地球一小時“以生命之名,為地球發聲”為主題,並在從3個方面提出了具體的行動措施,號召全球為保護生物多樣性採取行動。


杜絕野味陋習

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讓生活更美

創造人與動物的共存之地

改變消費習慣

減少一次性塑料使用,讓自然更美

創造人與動物的共存之地

減少食物浪費

選擇可持續生產食材,讓身心更美

創造人與動物的共存之地

環保,是可以傳遞的一種生活方式。

創基金希望與你一起,用行動參與環保,一同保護生物多樣性,為地球發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