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投融資機制迎突破 金融政策加碼輸血重大區域戰略

區域投融資機制迎突破 金融基礎設施加強互聯互通

金融政策加碼輸血重大區域戰略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獲更多金融政策支持。《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近期,多部委密集部署加快金融支持區域發展,相關區域金融政策頻頻落地,其中推動區域金融互聯互通成為政策著力點,區域資本自由流動等體制機制創新迎來突破。隨著投融資便利化推進,金融機構正加速湧入重點區域建設,加大信貸傾斜力度,巨量資金輸血通道正在開啟。下一步,區域重點產業建設等將迎來更多資源支持,一批區域重大項目或加速落地。

業內專家表示,要素自由流動是區域協同發展的重要條件。通過金融市場互聯互通,促進資金等生產要素在區域內實現優化配置,將為區域協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同時,作為國家重大戰略,這些區域也具備了在金融創新方面先行先試的條件,為全國層面的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經驗。

多區域金融支持政策頻出

近日,人民銀行上海總部等12個部門牽頭起草的《關於在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深化落實金融支持政策推進先行先試的若干舉措》正式發佈,提出16條具體舉措。其中,在推進同城化金融服務方面,鼓勵一體化示範區範圍內的金融機構,打破區域界限。同時,探索試點跨區域聯合授信,實現信貸資源跨區域配置。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何飛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此前,絕大部分地方法人銀行機構無法跨區域設立分支機構,導致區域內部分金融資源無法發揮跨域支持企業發展的作用。加快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將為金融機構跨域展業提供支持,打破銀行信貸等資源無法有效跨域流動的僵局,助力金融支持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等重點區域發展也迎來金融政策力挺。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方面,國家發改委日前發佈《北京市通州區與河北省三河、大廠、香河三縣市協同發展規劃》。規劃提出,支持通州區與北三縣開展投融資改革試點;鼓勵開發性和政策性金融機構依法合規創新業務模式,有效利用各類資金。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方面,深圳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近日表示,將有序推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推動設立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

針對金融支持區域發展,多部門頻頻展開部署。人民銀行2020年金融市場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提出,今年要重點加大對區域協調發展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金融支持。今年開年,銀保監會就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召開專題會議,引導區域金融資源合理流動,高效配置。

資金加速輸血區域建設

隨著投融資便利化開啟,資金正加速湧入,輸血重點區域建設。《經濟參考報》記者瞭解到,為參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區域協同發展,多家銀行等金融機構已開始“排兵佈陣”。

4月7日,浦發銀行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管理總部在上海成立,是示範區首家銀行管理總部。浦發銀行表示,通過在示範區先行先試,浦發銀行將進一步深入參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建設。對內將打通區域束縛,上海的支行可以給長三角的企業貸款。對外可以與長三角其他銀行一起,聯合為企業授信。這些突破,將為長三角企業融資提供極大便利。

區域投融資機制迎來突破的同時,資金加速向重點區域集聚。交行近日發佈的2019年度業績報告顯示,2019年交行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三大區域貸款增量是上年同期的2.18倍,佔全行新增貸款比例為52%,同比上升6.8個百分點。2019年,廣發銀行在大灣區人民幣貸款(不含信用卡)增長32.9%。廣發銀行表示,接下來還將增加投融資投入,加大對大灣區、長三角等區域一體化基礎設施及重大項目的支持力度。

業內認為,隨著金融政策加碼支持和資金加速湧入,區域重點產業將加速崛起,一批重大項目或將加快落地。今年年初,浙江省發改委等部門與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舉行了助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項目對接,重點推進200多個重大項目建設,總投資超2萬億元,具體包括一批重大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項目和數字經濟項目等。

引導更多長期資本投入

業內人士表示,當前在金融支持區域協同發展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和短板,如長期資本供給不足等,需相關政策進一步發力。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產業規劃部副部長李金波指出,當前,一些重大區域的發展,無論是基礎設施建設,還是支持創新創業,都需要大量的長期資本支撐,需要有將龐大的短期資本轉化為長期資本的機制,但這方面目前還存在嚴重供給不足。未來需要進一步疏通長期資本供給渠道,顯著提高直接融資比重。

李金波建議,進一步完善市場化投資運營機制,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逐步放寬保險資金投資範圍,創新資金運用方式,引導其投資於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鼓勵符合條件的創業投資基金和政府出資產業投資基金主要通過股權投資活動配置金融資源,為不同行業、不同規模、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提供與之相適應的風險資本。

何飛表示,當前,由於金融中心城市強大的“虹吸效應”,區域非金融中心城市推動金融信息數據等資源互聯互通的動力還不夠強。下一步,金融中心城市要充分拉長“金融長板”,為非金融中心城市提供更加高效的金融服務,在此基礎上增強互信,加快推動金融信息數據資源共享共用。(記者 汪子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