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是欲望使你失去了最本真的生活,快乐哲学

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是欲望使你失去了最本真的生活,快乐哲学

欲望是人遭受磨难的根源,诚然,欲望可以使人得到欢乐和幸福;但这欢乐、幸福的背后却是苦难,乐极是要生悲的;一切欲望实现之后,却也免不了灾难。

在这个时代,得到一些东西实在是太容易了,如果你觉得是财富致使你得不到,其实不对,因为任何东西它都有层级,你得不到最好的,但是你可以得到同类产品中相对来说功能性不会丧失太多的高性价比产品,比如手表,你可以说十几万的手表对于你来说是天价,但是就走时和实用性来讲,你买个几百的手表其实完全可以满足你的需求,只是它满足不了除了实用性之外的需求,如社交价值,但无论如何你不可以说你买不起手表,你买不起的只有你内心的欲望罢了。

比如过去的大哥大是有钱人的专属,现在手机人手一台,一万的手机买不起,几百的手机烂大街,其实都很好用的。尽管有句话说“开奔驰,坐宝马”,但就出行代步的实用性来讲,普通的车大家都买得起,都是在马路上跑来跑去,实在不行二手的也可以,实际上再过几代人都有车的时候,国人也不会在车的社交价值上去浪费时间和金钱了,这一点可以参照日本。

比如过去的很多技术都是国家部门甚至军方在用,可现在依旧是转换成为民用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在今天的黄金年代,你所谓得不到的其实极少极少,如果说有难得到的,那也就是房子了。

但除此之外,其实那些除了欲望与现实的差距致使你得不到的之外,剩下的就是你这个阶段本来就不需要的,只不过互联网信息的充分交流使得你以为你需要,这不能怪到欲望本身,准确来说应该是你没有搞明白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经常有人喜欢进行比较,其实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讲事情,别讲人,罗素说过一句话,当你被人谈到的机会越多,你就越希望被人谈到,所以作为主播,这方面的东西一定要克制,一定要淡下去,当一个人,无论他是谁,他喜欢被人谈及,他喜欢被人比较,他喜欢被人拥护的感觉,那就是堕落的开始,那就是做不了真正事情的开始,那就是失去本我的开始。

因为男子只要有人奉承,使他的骄傲与欲望获得满足,就极容易上当和自满,所以各位请在这方面一定是要认清楚的。

寡欲心自清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

很多人理解错了清心寡欲这个词,寡欲不是说让你什么都不要,是只要你需要的而不是你想要的,需要的是有限的,而想要的是无休止的。很多时候,我们为了给自己欲望找个借口,把欲望换了个词叫“刚需”,但实际我们想想,所谓的“刚需”真的是你需要的吗?

如果说一个月挣3000元,你经常想要买上千元的鞋子,结果是致使你的生活陷入了困顿,原因是被网络潮流,或者因为消费主义的陷阱而强调“刚需”,如果你真喜欢且不缺钱买了也就罢了,但如果不是,那么我们问问自己真的喜欢吗?或者说这双鞋子本身真有这么高的价值吗?

人总是这样,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故,省事之本,在于节欲这个欲不是指控制自己,而是认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

老子讲:

“吾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里面我只解释俭,这个俭的意思也不是说你强逼着自己什么都不要,其实那种压抑反而会带来反弹。

比如你强迫自己坐在那学习,其实你接下来不是好好学习,而是会在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坚持不下去了,随之而来的就是疯狂的放纵和玩乐,这是起了反效果,这叫反者道之动,千万别这样做。

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是欲望使你失去了最本真的生活,快乐哲学

这个俭指的是你只取你需要的,你时刻想的是自己内心真正的对于一个东西的本质需要,而不是外部环境加给你的额外需要。

比如我用的手机是五年前,我之所以不换手机是因为它没有坏且运行不卡,满足我的需求,这叫本质需要,至于新出的样式和功能对于我来说是额外需要,这个我不在意,所以也就不会在换什么手机上去做无意义的纠结了。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略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他认为利益的追求会促使人们尝试为非作歹,为什么追利在他们眼中一定要为非作歹呢?因为利乃你多我少,你少我多,如果在非正常状态下,则是我有你无,你有我无,这就致使人们不断地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因为利会深度调动人的贪欲和妄念,以至于填满一屋金子,人也丝毫不会觉得足够。

这句话的意思是,过度的物质享受非但不能增加人的快乐,反倒使人心麻木,人与人之间的恶性竞争不断演练,人类的理智就会从神学的一头走向极度求利的世俗性 昏乱,以此为起点出发,人类小到自身,大到社会和文明的一切将走到一种无法控制的局面。

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是欲望使你失去了最本真的生活,快乐哲学

关于社会和文明我在东西方哲人为什么反文明等节目讲过,不知道的,听往期,这里我只说个人,个人生活中有两个悲剧,一个是你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另一个则是你的欲望得到了满足,因为一个欲望的满足不是终点,而是下一个追逐的开始,人们不能给欲望规定一个时间和场景的,故,无休无止,无穷无尽。

为什么对人类的欲望要求如此甚严?德谟克利特早在几千年前就说过一句话:“动物如果需要某样东西,它知道自己需要的程度和数量,而人类则不然”他这句话非常的真实。

所有动物只取自己所需的,哪怕是仓鼠、松鼠这类的,它也只索取够自己过冬的粮食就可以了,不然收集食物的过程中极易被天敌杀死,且如果食物过多来年开春自己的树洞子里的食物会腐败,他还得往出搬运,这样麻烦的事情动物不做,往期节目有介绍过这个内容,如果不懂,请看BBC相关纪录片。

欲望无法消除,但你可以直面它

我不是批评欲望,也不是让大家消除欲望,那是痴人说梦,是不现实的,因为这个东西是人无可避免的,我要告诉你的是欲望本身无法消除,佛家也做不到消除,我们只能认清楚它,然后面对,这时候就是你控制欲望而不是欲望控制你,这两者简直天差地别,一味的批评只是牢骚者的哀怨,很多人拿口号“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来为自己发声,我之前解释过这句话的本意,这里不赘述。

这些人过分强调自己的欲望,是为聒噪;过度主张自己的嫌恶,是为烦躁;无法平息自身的迷惘,是为浮躁。

所以哲学思考者要做的是告诉大家欲望究竟是什么东西,你究竟该以什么样的起点去思考这些问题,思考关于欲望无可避免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去支配它,而不是它支配我们。尽管你表面上看起来我刚才关于欲望说的话和那些指责欲望的人云云是差不多的,但背后的实质是不一样的。

就好比我之前讲东西方哲人反文明反社会,如果他们是消极的,他们干嘛要说话?沉默有三种:一是不说话;二是无欲望;三是无思想,哲人们会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发声,以至于被世人讨厌和误解,他们有欲望、有思想,所以他们是积极的,但他们的确悲观的。

正因为欲望才使人类有了今天,人类的今天越美好,可能就预示着越是悲哀和悲剧,因为人生终点是死亡,文明的终点也是死亡,宇宙的终点更是死亡,所以如果没有把很多问题想的更透彻一点,当你追逐欲望的路途中突然间抬头发现你面对的不是光亮,而是黑暗,带给你的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

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是欲望使你失去了最本真的生活,快乐哲学

但如果你能早早想明白这个穷途末路的黑暗前景,可是你依旧积极面对悲剧和荒诞的现实,那么你就无所谓欲望满足不了的恐惧,因为永远无法满足,你的欲望追逐也就无所谓贪恋不已,这样就不是你追着欲望往前飞,或者欲望赶着你往前走,因为你知道一切都会有终点,当你把你的死亡,文明的死亡,宇宙的死亡作为你思考和做事的起点,而不是终点的时候,这一切于你何惧?

心灵荒漠

黄金时代的人们好像不再珍视什么了,书籍成了装饰品,对于文化和知识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是捧在手里小心翼翼怕摔碎了的,人们之所以捧着是因为以中华文化之类的标签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如果这份获得丢失了,这个原本捧着的手会立刻插进兜里,然后抬起自己的头,用斜视眼去冷嘲热讽一番,甚至可能会吐口痰。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正如同当我们面对着四季不断供应水果和蔬菜,当人们拿起每一个咬一口就扔掉的时候,很可能不只是一个人的麻木,而是整个时代人们的文化和精神危机。

科技快速发展,时代日新月异,即使你得不到的,网络红人可以通过在网络上的展示让你暂时在视觉和心理上“获得”,我称这种获得叫“我看见了,所以我拥有了”比如你生活中没有见过几亿元的购买力是如何,《西红柿首富》这部电影带给你这方面的满足,你在生活中无法实现自己想要的,都市异能以及玄幻小说可以给你满足。

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是欲望使你失去了最本真的生活,快乐哲学

这些例子不胜枚举,所以我们活在一种“想像的拥有”,就像蜡笔小新看动感超人,他总会模仿那个动作,想像自己发出动感光波,很多小孩看武侠小说,便想像自己是个大侠,于是一群流着鼻涕的膝盖人就开始了“华山论剑”。

所以,自网络时代之后,尤其是短视频时代,一切都似乎越来越易得,那么还有什么是值得看重和珍爱,值得我们为之发自内心欢笑的呢?其实很少的,我称这种是一种病态的“享受”,因为你只要思考后就会发现自己成为了囚徒,这个囚徒比起柏拉图理想国中讲的洞穴囚徒中的那些人层级要低的很多,因为那些人还算是人类的思考者,你可能会说一个人经常学习那就不是囚徒了。

其实,就算你是在听某某节目,某某读书会,某某科学,某某综艺,实际你是被设计了,在这个时代,数据比你更了解你自己。围困人们的不是今天咱们要讲的小说中主人公周围的高温岩浆,其实更多的是自身价值基座的不稳固,是对个人价值的忽视,是深不见底的虚无感,正是这些造成人们强势的向另外一个极端去走,并且很快乐的去走,这个极端一般被人们称为“娱乐至死”。

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是欲望使你失去了最本真的生活,快乐哲学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似乎拥有一切,其实又对一切毫无兴趣,因为多数所谓的兴趣不过是为了在圈子里找定位的需要,或者说是自我麻痹,你总有一天会想明白的,或者成长了之后回头看看,你会发出一声感叹的。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是没有关注自己内心的需要,我管这个叫“身处绿洲之地的现代人,心灵的所到之地却尽皆荒漠”

。怎么解决?我无能为力,各位请自行斟酌。

短片:正义使者——网络暴力 ↓

一场与陌生人的旅程

下面开始讲《带上她的眼睛》故事内容:主人公在月球上连续工作了两个月然后请假,准备回到地球旅游放松一下,领导有个条件,得带着一双眼睛回到地球。这个眼睛是一副传感眼镜,类似VR眼镜,只要戴上就能让另外一个戴同样传感眼镜的人接收到一模一样的画面信息。

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是欲望使你失去了最本真的生活,快乐哲学

原因是太空时代,回到地球度假实在是一件昂贵的事情,但是有上百万人在月球和小行星带上工作,应需求就有人发明了这个被称为“眼睛”的东西,它不仅能让太空里的人看到地球景色,还能让太空上的人闻到地球的空气,还能感受到触感,太阳的照晒感,甚至可以细微到微风吹过头发划过脸庞的感觉。

《带上她的眼睛》是刘慈欣在1999年写的,20年前VR还没有出来,人们只是提出构想,或者某些实验室在搞研究,直到今天,VR已经很常见了,尽管没有书中那么厉害。不过未来的研究和制造一定会往这个方向去走的,据说现在谷歌做的最新VR眼镜功能已经很厉害了。

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是欲望使你失去了最本真的生活,快乐哲学

回到故事,眼睛的另外一边是一个小女孩,主人公通过视频见到了这个女孩,主人公在这里有点疑问,为什么他俩之间通信不存在延迟?可见小女孩与地球的距离不远,或者就在地球内部,那为什么要让主人公带她虚拟旅行呢?并且,这个小女孩穿的太空服,竟然没有防辐射系统,但隔热系统和冷却系统用的却是顶级的,主人公好奇的问领导:“她在哪个空间站?”,领导支支吾吾的,且脸色竟然变得很难看,他说:“这个……你先别问了。”因为涉及隐私,也不太好再继续过问。

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是欲望使你失去了最本真的生活,快乐哲学

最后,小女孩决定,去塔克拉玛干。不过,她去这里不是看沙漠,现在叫做塔克拉玛干大草原到了大草原,然后主人公掏出眼镜,同时小女孩也看到了大草原的画面。看到这样的美景,小女孩居然发出一阵轻轻的抽泣声。她说:“自从上次离开这里以后,我就经常梦到这里,我现在的感觉,就像是从很深很深的水底冲了出来,大口大口地呼吸新鲜空气一样,我太害怕封闭了。”

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是欲望使你失去了最本真的生活,快乐哲学

“可是你现在并不封闭呀,和你周围的太空比起来,这片草原太小了。”小女孩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她突然惊叫了起来:“花儿,有花儿!以前我来这里的时候没有。您能靠近一点吗?”

主人公蹲下来,靠近了那几朵小花。小女孩此时能闻到花香,她说:“真美呀,味道也好闻。”然后主人公在草原上带着眼睛走来走去,来到了一条小溪旁,小女孩说:“唉?等等,我想感受一下溪水。您可以把手伸进溪水里吗?”。主人公想起了她太空服上的隔热系统和冷却系统说:“你那儿很热吧?”,“热,热得像地狱一样。”但小女孩似乎不太想聊这个话题,她接着说:“天哪,风,我感觉到了风。”

就这样,主人公在草原上转了一天,最终看完了落日,回去的路上主人公对她说:“你很珍视这些平凡的东西啊?”,小女孩回答:“为什么不呢?这才是生活。”,主人公说:“这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个时代,得到太容易了,物质的东西不用说,就连情感体验,友情、爱情,也都可以在虚拟世界里体验,所以人们不再珍视什么了。”

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是欲望使你失去了最本真的生活,快乐哲学

回到酒店,累了一天的主人公倒头就睡,睡得正香又听到了小女孩的声音:“醒醒,醒醒,请带我出去好吗?我要看月亮,月亮升起来了。”

他不情愿的走到了酒店外面,月亮刚升起来。我把眼睛挂在树枝上,对小女孩说:“你自己看月亮吧,我得去睡觉了,明天还要赶回宇航中心上班呢。”,等主人公醒来的时候是上午10点,外面乌云密布,眼睛仍然挂在树枝上。原以为她看了一晚上月亮,现在正在睡觉,但没想到,她还醒着,在那边哭。

他赶紧把眼睛从树枝上取下来说:“真对不起,我昨天晚上实在是太累了。”“没关系,不是因为你,天从三点半就阴了,五点多又下起了雨,我看不到日出了,好想看日出啊。”

落日计划

主人公又回到了灰色的生活和忙碌的工作里,他就在想,为什么和小女孩聊了这么多,但她就是不愿意说自己在哪,还有非常奇怪的穿着,通信也没有延迟,那她到底在哪里呢?突然,主人公想起来一个地方,他赶紧去找领导,领导早知道他会来说:“你可能已经猜到了吧,她是落日六号的地航员。”,主人公此时瘫坐在地上,心中懊悔不已。

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是欲望使你失去了最本真的生活,快乐哲学

落日顾名思义,是落到地平线以下,一个探索地球内部的计划,这个计划准备发射十艘飞船,分别是“落日一号”“落日二号”一直到“落日十号”。地下航行,比在宇宙里航行更难受,在宇宙里航行,最起码宇航员能看到太空的其他天体或者说星光,可在地层航行的地航员,由于他们周围都是地球内部的高密度物质,所以打通的通道在飞船的尾部,就会被高密度物质瞬间填满恢复原状,也就是说这个打通的空间就是飞船的大小。

有一名地航员回忆说,即便是探险结束回到地面以后,他一闭上眼,还是能看到不断压下来的高密度物质,那是一种地面上的人无法理解的压抑感,那种感觉,折磨着每一个地航员,所以小姑娘才会那么向往外面的世界。

落日一号直到五号都实现了预定目标,落日五号创造了人类在地层中航行的最深纪录,是地下3100公里,在地层下3400公里到3500公里的地方,是地幔和地核的交界面,也就是古腾堡不连续面,一旦过了这个交界面,飞船就会进入地核,地核里的液态铁镍物质,密度极大,人类的技术还不能在那种密度下航行。

地心深处的小女孩

新的落日六号在航行了15小时40分钟的时候,突然,警报响了,地层雷达显示,航行区的物质密度,从每立方厘米6.3克猛增到了9.5克,物质成分以液态铁镍物质为主,也就是说,落日六号进入了地核!其实落日六号的深度才是2000公里,但是因为地幔里有一条通往地核的裂缝,裂缝里充满了地核里才有的高压铁镍物质,所以相当于进入了地核。

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是欲望使你失去了最本真的生活,快乐哲学

警报发出以后,落日六号立刻转向,准备逃离这片区域,但铁镍物质的密度实在是太大了,飞船在前部、中部和尾部的推进发动机,几乎瞬间被撕裂。没有了动力装置,落日六号在地层里就动不了了。更糟糕的是,建造落日六号用的中子材料,比铁镍物质的密度还大,也就是说,失去了动力装置的落日六号,会慢慢沉入到地心里,再也不可能出来了。

事故发生后的一年时间里,落日六号航行组坚持工作,他们把从地核取得的宝贵资料,全都发送到了地面,压抑、高温的环境,像毒蛇一样撕裂着落日六号地航员们的神经。有一天,地质工程师从睡梦中突然跳起来,然后竟然打开了他所在的封闭仓的隔热门,开门后的一瞬间,热浪把他烧成了一段木炭,但好在这里只是四道隔热门中的第一道,舰长赶紧关上了他前面的隔热门,这才避免了落日六号被彻底毁灭,但关门的时候,舰长被严重烧伤,没过几天就死了。

从此之后,落日六号上,就只剩下小女孩一个人了,落日六号目前已经下沉到了地下6800公里,她是第一个到达地心的人类,那里是地球的最深处。小女孩的活动范围只有10平方米的落日六号,飞船上的眼睛,是她和地面世界的唯一联系,就在主人公带她去看草原的那一天,小女孩和外面世界的联系就中断了。那个没有日出,细雨蒙蒙的早晨,就是小女孩最后看到的地面世界。

但是小女孩没有死,落日六号上的生命维持系统,还能工作50-80年,小女孩会在那个不到10平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这时来自地心的中微子波束已很弱,她的声音时断时续,但这声音很平静。

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是欲望使你失去了最本真的生活,快乐哲学

“……你们发来的最后一份补充建议已经收到,今后,我会按照整个研究计划努力工作的。将来,可能是几代人以后吧,也许会有地心飞船找到‘落日六号‘并同它对接,有人会再次进入这里,但愿那时我留下的资料会有用。请你们放心,我会在这里安排好自己生活的。我现在已适应这里,不再觉得狭窄和封闭了,整个世界都围着我呀,我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上面的大草原,还可以清楚地看见每一朵我起了名字的小花呢。再见。”

主人公说:“我曾经躺在海南岛的海滩上、阿拉斯加的冰雪上、俄罗斯的白桦林中、撒哈拉烫人的沙漠上。……每到那个时刻,地球在我脑海中就变得透明了,在我下面六千多公里深处,在这巨大的水晶球中心,我看到了停汨在那里的“落日六号”地航飞船,感受到了从几千公里深的地球中心传出的她的心跳。我想象着金色的阳光和银色的月光透射到这个星球的中心,我听到了那里传出的她吟唱的《月光》,还听到她那轻柔的话音:“……多美啊,这又是另一种音乐了……

主人公此时内心独白:“在以后的岁月中,我到过很多地方,每到一个处,我都喜欢躺在那里的大地上,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离她都不会再远了。”

每个人或多或少被绑架在生活的琐碎里,我也不例外,我也需要面包和清水,但,无论在忙什么,生活不能不顾,人活着就是为了生活,别走反了,请给时光以生命,不是给生命以时光,这篇小说在唤醒已经麻木的感官同时,鼓励人们仰望星空,请抬起头,多看一看围绕在自己周围的这个世界,历史中多少牛人,现在不过是灰土中的一部分,你又何必自我折磨?

这个文中的女孩尽管面对如此的困局,她从没有,也永远不会停止认真地对待生活,尽管她的生活在其他人眼里是地狱,是火狱,但是,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不仅仅会接纳生命中的美好,她也不会逃避也不会畏惧苦难,如若陷于泥淖之中,仍然向着天空伸出双手,尽管这背后承受的是无比的压力和痛苦,尽管这需要付出极大的勇气,但依旧欣然向往

这,就叫人生.......

最后我们讲一点伊比鸠鲁的哲学,伊壁鸠鲁的伦理学被称为快乐主义。按照感觉主义的准则,快乐无可辩驳地具有崇高的价值:感觉证明了快乐为善、痛苦为恶这一常识的正确性,感情显示了趋乐避苦的自发性和自明性,快乐的伦理价值是显而易见的真理。

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是欲望使你失去了最本真的生活,快乐哲学

伊壁鸠鲁虽然把快乐与幸福相等同,但却坚决反对把快乐与享乐相等同。他说:“每种快乐由于其自然吸引力,都是某种善,但并不是每一种快乐都值得选择。”那么,什么样的快乐才值得选择呢?伊壁鸠鲁区分了三类不同的快乐:

  1. 是自然的和必需的,如食欲的满足,你不吃就饿死;
  2. 是自然的但却不是必需的,如性欲的满足,有人可以终身不做动物都能做的这个事情;
  3. 是既不自然又不是必需的,如虚荣心、权力欲的满足。

他又区分了强烈但不能持久的快乐与平静而长久的快乐,还区分了动态快乐和静态快乐;前者是欲望的要求和满足,如娱乐和高兴,后者是痛苦的消除,如无饥无渴、无欲无求的轻松状态。伊壁鸠鲁在比较了各种快乐的得失之后,认为静态快乐高于动态快乐。

他的理由是:最高的幸福是不可增减的,人们在动态快乐中得到的享受或强或弱,只有在静态快乐中才能处于平稳不变的幸福状态。

从历史上看把希腊哲学中流行的“不变高于变化”的观念应用于“快乐”概念,始于亚里士多德。他曾说,快乐更多地存在于静止之中,而不在运动之中。伊壁鸠鲁也认识到,享乐无止境,欲望对快乐的追求和满足是贪得无厌的。

你在需要快乐的时候,正是你因缺乏快乐而痛苦的时候,人们在痛苦时主要通过对快乐的回忆和期待来摆脱痛苦,而快乐所提供的体验是回忆和期待的来源,但是,欲望的追求和满足总是摆脱不了痛苦,人们总是苦了又乐,乐了又苦,这是一个动态过程,并且反者道之动,任何过度的享受反之导致痛苦,任何过度的痛苦反之会导致快乐,比如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这也是“欲壑难填”的道理。

正如佛家讲“苦谛”之意,在于说明世界一切皆苦,人生无事不苦,广义言之,佛教认为三界五趣之属,有情无情之类,无一物不是五蕴诸法因缘会合而成,也必将随此种因缘关系的分解而消灭。

人生从始到终充满了苦,人的一生当然也有欲求实现而享受到快乐,但诸行无常,好景不长,一时之乐无非过眼云烟,到头来终成空幻,依然是苦,你的乐必然带有前面的苦,你的苦必然会带来后面的乐,所谓人生一世,苦乐不单行,因此之故,宇宙万物皆不能免于生灭变化的流转过程。一切存在都有生灭,故一切皆苦。

伊壁鸠鲁所谓的静态快乐指身体免遭痛苦和心灵不受干扰两个方面;或用肯定的方式表述,指身体健康和心灵宁静。伊壁鸠鲁认为这两个方面相互影响,身体遭受痛苦时心灵不能宁静;反之,心灵受到干扰时身体健康也会受损害。但是,他更加强调心灵的快乐。

“宁静”的心态是静态快乐的主要特征,伊壁鸠鲁把它和审慎的生活相联系,认为这种生活才是最高的善。他本人对自己的伦理思想身体力行,一生过着宁静生活,赢得追随者的信任和尊重。

伊壁鸠鲁没有提倡享乐主义或纵欲主义,他的思想中最重要的是且需要强调的是:一切官能享受只有在不妨碍身体健康和心灵宁静的前提下才能被认作快乐,这就是伊比鸠鲁的快乐。

最后只能感叹一句:“人就是这样,不确定的得到让人期待,不确定的失去让人恐惧,确定的得到使人不珍惜,确定的失去使人愤怒。你的人生怎样,应该由你去决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