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中名校模擬高考作文預測題:眼力是一種“定力”

2020年高中名校模擬高考作文預測題:眼力是一種“定力”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曾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十月文學獎等國內外數十種文學獎項的著名詩人陳先發在兒子16歲要去美國讀書時,曾寫過一段告誡之語,勸兒子在生活中要積蓄起人生“四力”。

一、眼力:世界無限而你唯一,你須積累起一種強悍的辨別能力,剔除蕪雜而後知道什麼是你所應堅持的。

二、思力:習得一種方法,形成一種眼光,而後才有你自己的世界。

三、定力:不為他人的判斷與觀點所擺佈,不為世界的複雜而亂了方寸之心。

四、抗壓之力:不因挫敗而棄,不因重負而失去對生命的激情。

請結合你的生活經歷或感悟,從以上“四力”中任選兩種,談清兩者之間的關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文題解析】

本題考查的是學生的寫作能力。考生要注意本題是屬於材料作文寫作,首先考生要注意圍繞材料的理解進行準確的立意,根據理解材料,主要內容是由“四力”構成:

一、眼力:世界無限而你唯一,你須積累起一種強悍的辨別能力,剔除蕪雜而後知道什麼是你所應堅持的。

二、思力:習得一種方法,形成一種眼光,而後才有你自己的世界。

三、定力:不為他人的判斷與觀點所擺佈,不為世界的複雜而亂了方寸之心。

四、抗壓之力:不因挫敗而棄,不因重負而失去對生命的激情。考生根據以上四力的理解,可以有如下的立意:眼力即為辨別是非的能力、思力是方法把握和思想的積澱、定力是不為複雜影響的能力、抗壓之力是在挫折面前的樂觀與激情。以上四力都是考生要立意的角度,都是引導人成才的道理。考生要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寫作,在寫作的過程中要充分挖掘現實,這樣作文才能有深度。

本則作文,根據材料看,作文供料的關鍵詞有:眼力、思力、定力、抗壓之力,根據對以上關鍵詞的把握和理解,考生可以從成長和成才需要必備的條件的角度,進行結合現實的寫作。

2020年高中名校模擬高考作文預測題:眼力是一種“定力”


【佳作賞析】:眼力是一種“定力”

鑑定是一門“眼學”,靠的主要是“眼力”,這是沒有問題的。

一般人會把眼力理解為“依靠眼光作出正確判斷的能力”,這從字面上看似乎也沒有錯,既是“眼力”,自然全部依賴一雙眼睛了。然而,眼力之“力”,卻未必根植於你的眼睛。

這要怎麼解釋呢?打個比方吧,拿一條寬20釐米的長木板放在平地上讓你行走,你一定不會走到木板外面去,如果把木板升到100米的高空,你原來的“能力”還在嗎?再比如,站在一定的距離,把籃球投進籃框裡,是一種與準確有關的“能力”,但是象喬丹那樣,在NBA總決賽最後一場的最後一秒,從對方的激烈圍搶中高高躍起,空中繞過阻礙,投進壓哨逆襲的一球,所需要的能力,卻不是“準確”所能概括的。

有句鄉諺說:“當官靠提攜,撐船真才子”。撐船的知識和技巧並不複雜,但要想從急流險灘驚濤駭浪中全身而退,卻需要一種日積月累的,既與外境周旋,又與“我”周旋的真功夫。鑑定一事,實與撐船相近。

晚明書畫鑑藏家張醜在其《清河書畫舫》一書中指出:“ 是故善鑑者,毋為重名所駭,毋為秘藏所惑,毋為古紙所欺,毋為拓本所誤,則於此道稱庶幾矣。”這裡所謂的“駭”“惑”“欺”“誤”,都與“眼”無關,而與“心”有關。

從這個角度看,鑑定也是一門心理學。真正的“眼力”,包含了一種“定力”,是通過與自身各種微妙隱蔽的心理作鬥爭的過程逐漸建立起來的。

“為重名所駭”者,本質上是自信不足,心虛“怯陣”。“重名”就是“來頭大”,包括很多因素,比如世家舊藏,著錄累累,前輩大師的結論,題跋“幫手”的過硬等等。

與“怯陣”相反的是“輕敵”,古代書畫市場上,那些缺乏“證據鏈”的,“光頭光腦”的“真龍”,被冤枉埋沒的又何可勝數。鑑定中的求真與務實,需要的是一種“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獨立精神,既能“視袁紹如中枯骨”,又能“識英雄於草莽之中”。

剛愎自用無疑是眼力的“毒藥”。鑑定乃層層“掘進”之事業,需要不憚改過、從善如流的態度,如果被身份面子綁架,自護其短,不能虛心面對不同見解與前沿知識,自然無法做到吐故納新,精進不已。而依賴與從眾,則是固執的反面。相信許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當與其他人一起看東西的時候,或者高水平人士對某件作品已有明確看法,多會不自覺地產生“放鬆”的心理。據當事者回憶,早年古代書畫鑑定七人小組在全國各地文博單位鑑定書畫時,就常出現這樣的情形----由於鑑定數量龐大,一件書畫拿上來後,只要一兩個說話影響力大的人發表了觀點,其他人除非發現有力證據,多是隨聲附和。

由貪婪而自欺,因畏難而避責,又是另一對矛盾。貪心一起,智商歸零,這是世上絕大多數騙局成立的理由。有些行家幫別人鑑定難得犯錯,而自己買東西卻時而“馬失前蹄”,就是“撿漏”心理的作祟。“撿漏”之心一旦發動,通常八匹馬拉不回來,貪念趨進,理性後撤,使勁尋找有利自己判斷的“正面”信息,而對反面信息視而不見。於此等處,可知“信息”與“外緣”其實無處不在,只是人心在做撿擇。

所以,離開了“定力”,就沒有靠得住的“眼力”。“眼學”的背後,是一門“心學”。 一方面,要保持內心的清明、中正、開放、虛靈,“活潑潑地”。另一方面,要隨時省察“起心動念”的那一瞬間,警惕所有的先入之見和慣性思維,並且能夠及時糾正、“轉向”。恰如“中鋒用筆”,實質上是一種不斷讓筆鋒從偏側散亂的狀態迴歸中正與彈性的動態平衡的能力。

佛家雲“八風吹不動”“平常心是道”;《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這些玄妙的哲理,都可以運用到鑑定的場合。從這個角度看,鑑定與撐船、寫字一樣,都可以成為一種“修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