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者互幫,弱者互撕

聽前輩言:

身邊比你優秀的人身上,總有可取之處,只是我們習而不察。


細想之下,言之有理。

強者互幫,弱者互撕

強者善於自省,弱者喜歡抱怨


劉墉說過一句足夠讓人咀嚼半天的話:


如果你同時養了貓和魚,貓吃了魚,你除了責備貓,更應該責備自己。


等工作後,遍歷這幾年的得失,與周遭身邊人的表現,更懂這句話的含義。


有一次,部門裡有兩個小項目急需負責人,所以趕鴨子上架,陳琳和小莉各領了一個。因為都是新手,兩人推進項目時都遇到不少問題。


主管見之,讓他們分別覆盤一下自己的工作。


陳琳很認真地檢討了一番,比如沒有及時反饋,沒有隨時跟進項目的進度……說完問題時,又一一對應地講了一下解決措施。


有說癥結有說藥方,聽得主管不禁點了點頭。


強者互幫,弱者互撕


而小莉呢,一開口就成為了她個人的吐槽秀,一會兒埋怨其它部門辦事效率低,一會兒又對這個任務四處挑刺。


主管冷不丁地問小莉:“那你覺得自己有哪裡做不好的嗎?”


這一問就把小莉問懵了,支吾了好久,也沒蹦出一句話。


等談話結束後,小莉一路碎碎念:“整天為項目奔波,還問我哪裡有做不好,這可真可笑。”


漸漸地,陳琳秉持事不過三的原則,負責的項目漸入佳境,而小莉屢屢犯一樣的錯誤,負責的項目還是一團糟。


如果遇事像小莉一樣,不想怎麼解決,徒發牢騷,只會讓自己越過越擰巴。


失敗的人總想失敗歸咎於外物,優秀的人喜歡自我反省。


若是隻有抱怨,就會錯過自我成長的最佳機會。


若是學會反思,那麼受過的傷,經歷的彷徨,都會成為我們前行的動力;犯過的錯,踩過的坑,都會讓我們走得更加順遂。


強者互幫,弱者互撕

強者都在互幫,弱者只會互撕


龜兔賽跑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後來有人在這個故事上衍生了一種理論,叫“龜兔雙贏理論”:


在山地時,兔子把烏龜馱在背上一路狂奔。等到河邊時,烏龜又把兔子馱在背上游過河去。兩人一同到達了終點。


我喜歡這樣的解讀。


因為一個人的思維和眼光總有其侷限性,需要借別人長處彌補短板。


因為一個人總有獨木難支的時候,需要別人搭一把手。


強者互幫,弱者互撕

比爾·蓋茨說:“你可以不想成功,但你不能不要合作,否則,連生存都有問題。”


美國哈佛大學有一位心理學教授,也把“與同事真誠合作”列為成功的九大要素之一。


四川大學有一個學霸宿舍,宿舍六人全部成功保研,兩個保送本校,兩個保送到中山大學,另外兩個保送到上海交通大學。


從大三開始,六個人的目標就是全部保研。


她們對於學習資料信息沒有敝帚自珍,一得到考試相關信息或資源就會馬上分享;


她們還善於分工合作,因為期末複習科目很多,室友們就分工總結一些科目的重點;


她們懂得一人之力有窮盡,所以在考前一晚還會一起押題、一起梳理知識點,就算是保研面試前的準備,她們也會一起練習。


兩年的互幫互助,兩年的攜手努力,最終,她們都達其所願。


人生路上就是這樣,成全與被成全,幫助與被幫助,形成良性循環,所遇荊棘化為一片坦途,所歷苦難不再難熬。

強者互幫,弱者互撕

強者信仰實力,弱者炫耀圈子


在《霸王別姬》中,戲班子師傅教育程蝶衣說:“人得自個兒成全自個兒。”


在那年代,戲子屬於下九流,除非被捧成名角兒,才可以讓人高看一眼,不然其它的一切都是鏡中花,水中月。


其實,這也是我們生活的寫照。


自己若是有讓人正視的實力,自然八方賓客來至;


自己若外強中乾,無價值可言,自然被他人棄之如敝屣。


我一個朋友熱衷於結交各行各業的大咖,美其名曰積攢人脈。


我們聚會聊天時,他動不動就把那些人名掛在嘴邊,那得意勁兒好像是他自己功成名就。


有一次,他們部門因為聽他提起過某位業內資深人士,就想讓他牽一下線,詢問對方否有合作意向。


他拍著胸膛,打包票地跟部門負責人說:“放心,他前些天跟我可聊得熱乎,小事一樁。”


但等發信息過去時,他尷尬地發現自己已經不是對方的好友了。


他跟我說起這事,藉著酒意感嘆說:“自己沒那本事,價值不對等,人家根本不拿正眼瞧你。”


也許微信有千人,但人情張張薄如紙,多的是人走茶涼的故事。

強者互幫,弱者互撕

黃渤從當初的無人問津,遭受白眼,到現在的繁花似錦,也深有體會:


以前總能遇到各種各樣的人,各種小心機,誰也不會主動搭理你;但現在(成名了),身邊全是好人,每一張臉都洋溢著笑容,讓人感覺世界很美好。


因此,與其踮起腳尖去攀附別人,不如先埋頭好好努力。


真正的強者,不是他認識多少人,而是多少人想認識他。


強者互幫,弱者互撕


希臘有一句諺語:“最困難的事情就是認識自己。”


人之劣根性在於,只看到自己的亮點,卻對自己的缺點視而不見;只揪著到別人的晦暗,卻鮮少注意別人的璀璨。


很少成功是一蹴而就的,每一份成功細究深察下去都有其原因。


所以,嘆命運不公時,不如多去學習別人長處,多反思自己的不足。


嗟生活多舛時,不如提燈砥礪前行,因為潮落之後就是潮起。


相信努力不會白費,相信自己會成為生活的強者。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