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鄉鎮中心校還有必要保留嗎?

多年來,農村鄉鎮的中小學教師,從入職分配、工作調動、工資核定,到評先樹優、提拔重用、職稱晉升等,都要跨躍一個門檻——鄉鎮中心校。

從某種意義上說,鄉鎮中心校如同縣(市)教育分局,掌管著全鄉鎮中小學的人財物,決定著教師個人的職業命運。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鄉鎮中心校還有必要保留嗎?

一、中心校是農村教育管理體制改革過渡期的產物

以筆者當地為例,鄉鎮中心校的沿革大體是:(公社、鄉鎮)文教助理——文教組——教育組——教育管理辦公室(教管辦)——中心校。

在2000年前的較長一段時間,多數地方實行鄉鎮財政包乾,教育經費和教師工資主要由鄉鎮負責。鄉鎮教管辦在教育管理和指導協調中曾發揮了重要作用。

隨著財稅體制改革的完成,從2003年開始,國家取消鄉鎮“統籌提留”和農業稅,教育經費和教師工資,也逐步由鄉鎮劃入縣級統管,鄉鎮教育管理和人事權也逐漸收歸縣教育局。為了區別以往,鄉鎮中心校應運而生。

鄉鎮中心校出現後,教管辦並沒有撤消,只是一套人馬,兩塊牌子,行使同樣的職能。可見中心校並不是一所名副其實的學校,它既沒有得到外界認可,也被業內人土虛化,多出現在公文和門牌上。由於鄉鎮駐地原來均設過中心中學、中心小學,因此,“中心校”的名稱很容易造成錯亂,有點名不副實。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鄉鎮中心校還有必要保留嗎?

二、中心校的職能和弊端

中心校集鄉鎮教育人財物於一身,校長(教管辦主任)的權力越來越大,學校教師反映較大。

一是行政職能過多,重複管理。

鄉鎮中心校從轄區內中小學校的佈局規劃、財務管理、人事安排、師資調配、業務指導考核、職稱申報、評先樹優等無所不包,高度集權於一身,等同於鄉鎮“教育局”。這種管理機制時間長了,必然出現擅權行政、重複設卡,限制了學校的自主權,增加了教育行政成本,影響了工作效率。特別是人口規模較小、學校較少的鄉鎮,弊端尤為明顯。

二是工作人員過多,人浮於事。

鄉鎮中心校管理人員,從最初的3~5人到10幾人,有的一度達到20幾人,並與縣級教育局對口設置或因人設事,擠佔了學校教師編制,出現“關係人”進“療養院”的情況,而且在職稱評定、評先樹優中搶佔名額。這一現象,嚴重挫傷了學校一線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成為鄉鎮學校教師的一大詬病。

三是人員素質有待提高,工作作風亟需轉變。

中心校工作人員由於長期脫離學校和教學一線,忙於迎來送往、勤雜事務,養成了懶散庸滑習慣,缺乏進取和競爭意識,對下屬學校和教師的業務指導已沒有多少針對性,有時常常被老師們吐槽。同時,高高在上的優越感又滋長了擅權專斷、推諉扯皮、吃拿卡要、門難進事難辦等陳規陋習。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鄉鎮中心校還有必要保留嗎?

三、中心校改革勢在必行

面對鄉鎮中心校的諸多弊端,當務之急是簡政放權、轉變作風、強化服務,以節約管理成本,提高辦事效率。山東等多個省份的不少地區,已經對中心校進行了初步整頓,主要是壓縮過多人員,下放部分職權,收到明顯效果。

隨著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推進,人口向城鎮聚集,農村生源逐漸減少,各地逐步實施了撤點並校。到目前為止,當地小的鄉鎮僅保留了1處中學、2~3處小學,大的鄉鎮2處中學、3~5處小學。學校數量的減少和規模的縮小,減輕了鄉鎮教育的管理壓力。在這種形勢下,中心校的存在已經顯得多餘,其多項職能完全可以放給中心中學、中心小學。

縣管校聘的推行,明確教師由縣(市)教育局直接管理,學校聘任和代管,而不是中心校(教管辦)聘任。這項改革實際上強化了中小學校長的作用,而消弱了教管辦主任(中心校校長)的權力,這就從教師管理制度上淡化了中心校。

中心校的撤消似乎已是水到渠成。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鄉鎮中心校還有必要保留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