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懷疑過自己會“傾聽”嗎?(與生命對話 第二篇)

#新作者扶植計劃 第二期#

今天收到一個遠在異國的朋友輕輕的一句問候:“還好嗎?”因為自己在創業,趕上疫情,朋友的一句簡單溫暖的問候頓時讓我心生了很多力量。

一句“還好嗎”,讓我感覺到有人願意聽你說,說出你的難,你的不易,你的感受,讓我又不自覺的想到,現在忙碌的每個人,又有多少人會傾聽呢?

不知道我們是不是高估了自己的傾聽,覺得自己很會溝通。試問一下,在大多數的談話裡,是說的多,還是聽的多?對方還沒有說完,會不會已經準備怎麼接下一句,甚至會迫不及待的打斷。說來說去,有時候效果也不盡如人意。

記得有一次,我的一個好朋友,因為和老公吵架,情緒非常憤怒,打電話來宣洩。我呢?一下子看到了問題的癥結,忘記了去陪伴和傾聽,一上來就“教育”她,不應該這麼想。那一刻,縱使自己的觀點再正確,對於我的朋友而言,一點價值也沒有,相反,那時的她只是需要訴說,需要的是一個傾聽著。聽著,就很好。回想起來,那時的她,和我通完電話,也許會更加不舒服;如果,自己能夠再等一等,或是忍一忍,先聽她說完,同理了她的情緒,之後我再說什麼,可能,她更願意去接受。

你有懷疑過自己會“傾聽”嗎?(與生命對話 第二篇)


身為母親的你,一定也會有類似的感受。為什麼我說什麼孩子就是不聽呢?其實,有時候不是孩子不聽,是因為我們還看不見孩子,聽不見孩子。伴侶之間也是一樣,就像兩個人之間好像總阻隔了些什麼,溝通不力之後,挫敗萬分,彼此抱怨著,嫌對方不理解自己。

《禮記·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這樣的畫面熟悉嗎?


兩個人面對面坐著,各自刷著手機,你說著你的,我看著我的,一個時空下,心處異處的兩個人......

孩子走到面前說著自己的事情,父母滿懷心事的聽著,其實也沒有聽見什麼,孩子失望的走開了......

兩個人火冒三丈的吵著,各自說著自己的理由,理直氣壯,誰都沒有讓步的意思,都覺得自己有理......


這樣的畫面幾乎每天都會上演,無可厚非的是,我們每個人都太需要證明自己的是對的,彷彿證明了自己是對的,才證明了自己存在的價值。這樣的執著,也許是凡夫俗子很難一時超越和穿越的。

可是,我們心中都還是希望每天的日子是和諧喜悅的,若是爭吵帶來了更深的瞭解、和諧、親密,正所謂,沒有爭吵的和諧不是真和諧,這固然很好。只是有時候,吵著吵著就崩了,關係越來越差,距離越來越遠,又該怎麼辦呢?


你有懷疑過自己會“傾聽”嗎?(與生命對話 第二篇)


首先,情緒來的時候,先處理情緒,再溝通。

《中庸》有言,“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情緒從來都不是敵人,而是一種讓我們更好看見自己的方式,這也是考驗我們怎麼用好“情緒”這個工具,更好的面對自己的內心真實,不迴避,不拒絕,而是面對,接受,進而轉化,讓自己在情緒轉化中升級自己的心胸和格局。就像尼采說過,壞脾氣的消失,可以準確地反映智慧的增長。


其實,帶著愛和信任去傾聽。

無論如果,相信人性的善意

,用一顆幫助自己幫助別人的心情去傾聽,無論是和工作中的夥伴,還是親密的愛人,又或是疼愛的孩子,你我其實不是二,是一;不是對立,是融合。

有了愛和信任,替代了焦慮和懷疑,收穫了感恩和心的連接,形成的是更高級的支持和意識。


最後,放空自己去傾聽。

滿滿的自己,聽到的都是自己想聽的,說的也只是自己想說的。歲月更替的你我,改變了容顏,卻始終沒有改變舊有的思維和模式,還是怨怪著同樣的問題。

學著讓生命不斷歸零,跳出固有的框框,當下放空自己,好像自己什麼都沒有,心裡只有這個正在和你對話的人。


《莊子·知北遊》“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用你我本有的空靈的心,好好去感受每一個我們愛的人,感受萬物,感受天地。

你有懷疑過自己會“傾聽”嗎?(與生命對話 第二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