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包法利夫人》為例,剖析女主艾瑪個人悲劇的根源及現實思考

影片《包法利夫人》這是一部由克勞德·夏布洛爾執導的劇情片,看過這部原著小說的朋友相信對此並不陌生,影片於1991年4月在法國上映,並於1992年獲得了第6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服飾設計提名,影片目前豆瓣評分7.5分。

電影還原了福樓拜小說中的場景,其中向我們講述了女主人公艾瑪令人唏噓的一生,在他的認知裡面愛情成了最重要的一環,正是如此她選擇了把愛情作為自己的畢生追求,最終因負債過多無法償還導致服毒自殺身亡。

以《包法利夫人》為例,剖析女主艾瑪個人悲劇的根源及現實思考

《包法利夫人》這部影片塑造的艾瑪這個人物形象特別具有代表性,一方面她把愛情作為了自己的畢生追求,這樣看上去似乎特別坦率和果敢,實則是讓自己逐漸喪失選擇的權利。另一方面她為了滿足自己的個人慾望,從而選擇了用物質來修飾自己,最終的結果就是將自己推向罪惡的深淵。

仔細觀察這個人物形象我們就能發現,女主人公艾瑪這個人物形象也是時代符號的象徵。滿懷著期待和憧憬和自己的心上人遠走高飛,當一切都準備就緒的時候,最後卻得知自己僅僅是對方的備選之一,期待和夢想落空的同時個人信念也隨之崩塌,同時也就喪失了對自我的認知。

與所有陷入甜蜜愛情幻想中的女生一樣,遇到那個心目中百分百完美的戀人時,也就不會權衡利弊在乎得失,大多數情況下都會選擇為愛奮不顧身。然而不知道大家是否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明明對方當初承諾過自己,為什麼在一起之後卻不是想象中那樣呢?為什麼付出總得不到回報呢?

結合影片的時代背景我們就可以得知,女主人公艾瑪結局既是偶然也是必然。之所以說這是偶然是因為兩人當初相愛是真,為愛奮不顧身也就是在斷絕自己的後路。與此同時,說這是必然的那是因為這不僅是艾瑪一個人的悲劇,更是時代悲劇的縮影,儘管心中有夢卻脫離不了現實。

今天我會從三個方面解讀女主人公愛瑪的人物形象,通過對她個人形象的全方位剖析,進而瞭解艾瑪這個人物的悲劇。文章的最後一部分我也會結合現實生活談談我的感想和啟發。

以《包法利夫人》為例,剖析女主艾瑪個人悲劇的根源及現實思考

01、女主艾瑪具有浪漫主義情懷,使得她在感情中太過理想化,這是導致悲劇的潛在因素

《包法利夫人》這部影片並沒有直接告訴我們主人公艾瑪悲劇的根源,只是通過刻畫艾瑪這個人物形象從清純到墮落的轉變過程,從而讓我們看到了這個人物身上所具備的特徵。

作為女性形象代表,艾瑪的身上具有多重身份,一方面她是一位母親,另一方面她又是一名妻子和情人,艾瑪的個人形象是怎樣的呢?

透過影片的鏡頭我們可以看到,女主艾瑪出生的家庭並不富貴,外表靚麗的她被父親送到修道院裡接受過教育,也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她學會了刺繡,同時看了很多具有浪漫主義情懷的小說。當清純少女受到浪漫主義小說的影響,對愛情的嚮往和美好追求的追求也會變得理想化。

另外,女主艾瑪對浪漫愛情的追求,使得她無法深刻認識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包法利治好了她父親的病之後,艾瑪認為這就是她理想中的真命天子,於是毫不猶豫的果斷嫁給了包法利。或許很多人覺得女主艾瑪比較傻,其實她僅僅只是富有浪漫主義情懷的女性代表之一。

其實,真正讓人崩潰的並不是感情當中的挫折,而是滿懷期待和憧憬的奔向自己理想中的生活,最終卻發現理想和現實有很大的差距。面對這種差距,有人選擇了勇敢面對也有人選擇了逃避,影片中的女主艾瑪就是其中逃避的一個代表。

以《包法利夫人》為例,剖析女主艾瑪個人悲劇的根源及現實思考

與此同時,婚後女主艾瑪的身份從妻子轉變為母親,在這一階段她開始明白,婚後的生活並不是她自己當初期望的那樣。理想和現實的差距讓她開始變得有些懷疑自己的選擇,正是這種懷疑使得她對感情開始失去信心,對女兒也沒有表現出絲毫的耐心甚至是有些冷漠。

知名學者于丹曾說:“承認現實生活中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

不難發現,影片中女主艾瑪這個人物形象顯得太過理想化,不過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物也是存在的,尤其是那些天真愛幻想的女性,他們習慣性的將理想融入到現實生活中。正如影片中的女主艾瑪一樣,當初奮不顧身的奔向愛情最後發現並非自己想象中那樣,這時候內心的天平也會開始傾斜,加之內心不夠強大也就只有逃避現實。

在我看來,女主艾瑪身上有種不安現狀以及耐不住寂寞的特質,一方面她不甘心理想就這樣破碎,加上浪漫主義情懷作祟內心那顆蠢蠢欲動的種子時刻在提醒著她這不是理想中的生活。礙於顧及個人的形象她還是堅持做了包被利夫人,但卻絲毫沒有盡到妻子應該盡的責任。

以《包法利夫人》為例,剖析女主艾瑪個人悲劇的根源及現實思考

02、女主艾瑪這個人物悲劇的主要內在因素是人性的慾望,無休止的慾望使得落差太大

通常我們在分析人物命運的同時,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對個人進行剖析,女主艾瑪這個人物悲劇的主要內在因素是人性的慾望,無休止的慾望使得她無法承受這種理想和現實的落差。

首先,作為一名女性,女主艾瑪自身不夠成熟無論是思想還是行為上,眾所周知,意識對我們的行為有決定性作用。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浪漫主義情懷,畢竟所有人都向往和渴望美好生活,然而能夠準確清醒的認識自己和周邊的環境,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這樣一來既能保證我們不放棄自己的理想,又能讓我們很好的與現實相處。

其次,作為母親,女主艾瑪絲毫沒有盡到自己母親應盡的義務,既來之則安之,這是基本前提。得知婚後的生活是枯燥且平淡乏味的,女主艾瑪心中那顆蠢蠢欲動的心很難平復下來。我們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處在什麼樣的位置就應該思考什麼樣的人生,女主艾瑪非但沒有疼愛自己的女兒,反而遷怒於年幼無知的孩子。

最後,作為妻子,一方面女主艾瑪不僅沒有盡到母親的責任,另一方面她也沒有盡到妻子的義務。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讓她開始變得冷漠和後悔,對待自己的丈夫沒有絲毫的關心與疼愛,並且把所有的原因都歸結於對方的身上。如果思想走偏了那麼行為也會隨之走偏,遇到羅道爾夫她再次認為自己遇到了真愛,悲劇也就隨之而來了。

歸根結底,人性的慾望和不滿足是導致女主艾瑪悲劇的內在因素,無論和誰在一起都會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果遇到問題不想辦法解決反而選擇逃避,那麼最終的結果只是換一個人重複上演悲劇。慾望是很難得到滿足的,對我們而言只能是剋制慾望,女主艾瑪不滿現狀的這個人物形象,也為她最終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以《包法利夫人》為例,剖析女主艾瑪個人悲劇的根源及現實思考

03、女主艾瑪所處的社會環境是人生悲劇的外部因素,社會的黑暗和腐敗使她麻木不仁

導致人物悲劇的因素並不是單一的,有時候往往是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疊加而成導致的,女主艾瑪悲劇的內部因素是內心慾望得不到滿足,社會環境是他人生悲劇的外部因素,正是因為所處的社會黑暗且腐敗最終使她麻木不仁。

影片中我們能看到,法國資本主義的罪惡在很多地方都能夠看得出來,《包法利夫人》這部影片在塑造女主艾瑪人物形象的過程中,一方面向我們揭示了她的個人悲慘命運,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女主艾瑪所處的時代背景。

資本主義發展的初期階段總是會存在很多問題,無論是人們身上體現出來的麻木,還是社會風氣的日漸下滑,這些都冷對人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人性的自私與冷酷,這些在女主艾瑪身上也得到了深刻的詮釋,為了滿足自己的一己私慾,不惜放棄自己的丈夫和女兒。

值得注意的是,個人命運和時代命運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女主艾瑪沉浸在自己虛無縹緲的理想之中,這種浪漫主義情懷讓他脫離了現實。

從這個層面上來看,之所以她會樂此不疲地追求理想,很大程度上是對現實的不滿,因此想要不斷的折騰以改變自己的現狀,這是可悲又可氣的地方。

在我看來,女主艾瑪的人生悲劇是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的,一方面我們要了解時代對人的影響只是助推因素,其中最關鍵的還是自我的認知。另一方面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平衡兩者之間的差距就顯得很重要了。

以《包法利夫人》為例,剖析女主艾瑪個人悲劇的根源及現實思考

04、基於影片《包法利夫人》個人悲慘命運的因素,談一談我的幾點思考和可行性建議

《包法利夫人》這部影片中女主艾瑪的人生悲劇值得我們深思,通過前三部分的分析我們得知,導致女主艾瑪的悲劇主要分為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對此,我的一些思考和可行性建議如下:

第一,學會建立自我認知體系清醒認識自我

認識自我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一方面意味著我們要建立起自我認知體系,另一方面我們還要學會不斷反思總結自我,反思總結的過程就意味著批判和自我否定,因此也是特別艱難的。

蘇格拉底曾說:“認識自己,方能認識人生。”

影片中的主人公艾瑪身上的弱點就是缺乏對自我的認知,記不清楚現實生活到底是怎樣的,又不明確自己想要的戀愛到底是怎樣的,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意氣用事然後悔不當初。

第二,學會平衡縮小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

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這是難以避免的,渴望擁有美好的生活這是我們的個人理想,理想如果脫離了實際那麼就是天馬行空,因此在前行的道路上,一定要學會平衡縮小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太過理想化會讓我們生活在一個自我虛幻的世界中,一旦這個平衡點被打破,那麼我們認知體系也會隨之崩塌。自我麻痺換來的結果就是自欺欺人,所謂的詩和遠方是理想世界中存在的符號,現實生活中酸甜苦辣都具備也是最真實的。

第三,學會對自己的選擇和所有行為負責

李增陽說過:“責任就是對別人和自己負責。”

影片中的女主人公艾瑪就是一個反面的教材,婚姻方面太過理想化導致她悔不當初,婚後的生活讓她覺得枯燥乏味遷怒於女兒,這種行為既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也是對親人的不負責任。

在我看來,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應當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作為成年人,我們所做的每一個決定都必須要慎重,切不可意氣用事太過莽撞,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

以《包法利夫人》為例,剖析女主艾瑪個人悲劇的根源及現實思考

結語

影片《包法利夫人》為我們打開了一扇認識自己的大門,透過分析影片中女主角艾瑪個人悲劇的因素,從而可以看出這其中偶然和必然的結局。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或許悲劇不會重演,但相應的教訓我們一定要銘記於心。

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要我們拿出勇氣去填補,逃避和抱怨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女主角艾瑪之所以會面臨這種人生悲劇,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她對理想化的生活太過執著,從而忘記了活在當下才是最重要的。這部影片非常具有象徵意義,相信大家看完後一定會有更多的啟發和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