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演變,從形成到坍縮,星星們是如何度過它們的一生?

恆星一生中的不同形態變化

在核心將氫聚變為氦,然後用它製造其他元素從而形成恆星。在適當條件下恆星到達主星序階段,當恆星耗盡氫時,它們開始將氦融合到它們的核心,此時恆星是其離開主星序階段,變為紅巨星,然後進化成藍色超級巨人。

不斷演變,從形成到坍縮,星星們是如何度過它們的一生?

NASA/ESA/Hubble Heritage 團隊

恆星是宇宙的基本組成單元之一。它們不僅組成星系,其中也有許多擁有行星系統。因此,研究它們的形成和演化,為了解星系和行星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就在太陽系中,太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一流的研究樣例。它距我們僅有八光分,故我們不必久等,就能看到它表面的特徵。天文學家有許多研究太陽的人造衛星,並且他們早已知太陽的基本運行方式。首先,太陽處在中年,在被稱為"主序"的生命中期。期間它在核心進行核聚變反應,將氫融合為氦。

不斷演變,從形成到坍縮,星星們是如何度過它們的一生?

太陽在各方面影響著太陽系。它向天文學家揭示恆星的工作方式。NASA美國宇航局/Goddard航天飛行中心。

縱觀歷史,太陽看起來幾乎一樣。對我們來說,它一直是一個在天空發光的黃白色物體,看起來似乎並沒有發生改變——至少對我們來說是這樣。這是因為,它生活在一個與人類截然不同的時間尺度上。然而,它確實在改變,儘管與我們人類短暫、快速的一生相比,速度非常緩慢。如果以宇宙年齡(約137億年)的尺度來衡量一個恆星的生命,那麼太陽和其他恆星都過著相當正常的生活。也就是說,在數千萬或數十億年的時間跨度上,它們出生、運轉、演化,然後死亡。

為了理解恆星是如何演化的,天文學家必須知道恆星的類型,以及它們在重要方面彼此不同的原因。步驟是將星星"分類"到不同的箱子中,就像人們對硬幣或彈珠進行的分類一樣,被稱為"恆星分類"。這在理解恆星如何運行方面起著巨大的作用。

恆星分類

天文學家利用這些特性,對恆星進行一系列"箱子"分類:溫度、質量、化學成分等。根據其溫度、亮度(發光度)、質量和化學成分,太陽被歸類為中年恆星,處於其生命的"主序列"時期中。

不斷演變,從形成到坍縮,星星們是如何度過它們的一生?

這個版本的Hertzprung-Russell圖根據恆星的溫度和它們的亮度繪製。恆星在圖中的位置提供了所在階段的信息,以及它的質量和亮度。歐洲南方天文臺。

幾乎所有的恆星都在這個主序列上度過他們大部分的生命,直到他們消亡;有時是溫和的,有時是猛烈的。

關於核聚變

主序列恆星的基本定義:一顆在核心將氫融合為氦的恆星。氫是恆星的基本組成部分,並使用氫生成其他元素。

當一顆恆星形成時,一團氫氣在引力作用下開始收縮(拉攏在一起)。在雲的中心將生成一個密集的熱原型星,成為恆星的核心。

不斷演變,從形成到坍縮,星星們是如何度過它們的一生?

" Cores to Disks " Spitzer Legacy團隊使用兩個在NASA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上的紅外相機,搜索星際分子云的密集區域(稱為"核心"),尋找恆星形成的證據。NASA美國宇航局/JPL-加州理工學院/N. Evans(得克薩斯州奧斯汀大學)/DSS

密集核心的溫度達到至少800萬至1000萬攝氏度。原恆星的外層壓在核心上。這種溫度和壓力的結合開啟了一個稱為核聚變的過程。這就是恆星誕生的時間點。恆星穩定並達到一種稱為“流體靜力平衡”的狀態,即來自核心的外輻射壓力,被試圖自行坍塌的恆星的巨大引力平衡。當所有條件滿足時,恆星處在"主序列"上,一生將忙於氫轉化為氦的工作。

關於質量

質量在決定給定恆星的物理特徵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它還為恆星的壽命和死亡方式預測提供了線索。恆星質量越大,試圖使恆星坍塌的引力壓力就越大。為了對抗這種強大的壓力,恆星需要更高的融合率。恆星的質量越大,核心的壓力越大,溫度越高,因此融合速率也越大——這決定了恆星多久用盡燃料。

一顆巨大質量的恆星將更快地耗盡氫儲量。這使得它比低質量恆星更快地從主序列上脫離,低質量恆星使用燃料的速度更慢。

離開主序列

當恆星耗盡氫時,它們開始將在其核心中熔合氦。這是他們離開主序列的時間點。大質量恆星成為紅色超級巨星,然後演化成藍色超級巨星。它將氦融合為碳和氧。然後,它開始融合這些為氖等等。恆星基本上成為了一個化學制造工廠,融合不僅發生在核心,而且發生在核心周圍的層。

最終,一顆質量非常高的恆星試圖融合鐵。這是那顆星星的死亡之吻。為什麼?因為融合鐵比恆星所能提供的能量還多。它阻塞了核聚變工廠的生產線。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恆星的外層坍塌在核心上。它發生得很快,核心的外緣,以每秒約為70,000米的驚人速度先落。當它擊中鐵核時,開始向外反彈,併產生一個衝擊波,在幾小時內撕裂整個恆星。過程中當衝擊波前鋒穿過恆星的構成材料時,會產生新的、更重的元素。

這就是所謂的"核心崩潰"超新星。最終,外層向太空爆炸並拋灑,剩下的是坍塌的核心,它變成了中子星或黑洞。

不斷演變,從形成到坍縮,星星們是如何度過它們的一生?

蟹狀星雲是一顆巨大的恆星作為超新星爆炸後遺留下來的殘餘部分。這張蟹狀星雲的合成圖像由美國宇航局NASA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24張圖片組成,顯示了這顆恆星在物質擴散到太空時長絲狀的特徵。美國航天局NASA/歐空局ESA/ASU/J. Hester & A. Loll。

當質量較低的恆星離開主序列時

質量介於半個太陽質量(即太陽質量的一半)和大約8個太陽質量之間的恆星,一直重複將氫熔合到氦中的過程,直到燃料被消耗。此時,星星變成了一個紅巨星。恆星開始將氦轉化為碳,外層膨脹,將恆星變成有規律膨脹與收縮的黃色巨人。

當大部分氦氣被融合時,恆星會再次成為紅巨星,甚至比以前更大。恆星的外層向太空擴展,形成行星狀星雲。碳和氧的核心將以白矮星的形式被留在後面。

不斷演變,從形成到坍縮,星星們是如何度過它們的一生?

在遙遠的未來,太陽會看起來像這樣嗎?這個非凡的氣泡,像一顆恆星的幽靈,在揮之不去的太空黑暗中游蕩發光,可能看起來超自然而神秘,但它是一個熟悉的天文物體:行星狀星雲,一顆垂死恆星的殘餘物。這是迄今獲得的,由智利北部ESOs超大型望遠鏡捕獲的,鮮為人知的天體ESO 378-1的最佳視圖。歐洲南方天文臺。

小於0.5個太陽質量的恆星也會形成白矮星。但它們由於尺寸小,核心的壓力不足,無法融合氦,因此被稱為氦白矮星。像中子星、黑洞和超巨星一樣,這些天體不再屬於主序列。

作者: John P. Millis, Ph.D

FY:Astronomical volunteer team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