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觀評論|深入踐行“兩山理論”,韶關的“蝶變”之路

前段時間,中央領導人回到“兩山理論”發源地浙江考察調研時,再次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重要部署。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發源地,當年痛下決心關停礦山、探尋綠色發展新模式的餘村,如今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其實,回顧韶關過去幾十年的發展歷程,其軌跡跟餘村的經歷何其相似:依靠礦產資源繁榮,因資源衰竭而沒落,走綠色發展之路而重振。

從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到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過去幾十年,韶關用自身實踐證明,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

曾經的華南重工業基地

一度佔據全省工業的“半壁江山”

韶關,位處粵湘贛三省交會處,曾是除廣州市外唯一的省直屬地級市。廣東的第一輛汽車、第一臺電視機、第一臺冰箱、第一臺空調都是在韶關研發投產。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依靠著豐富的礦產資源,韶關成為華南重要的鋼鐵、機械、有色金屬基地。韶鋼、韶冶、軸承廠等一批中央和省屬企業相繼在此投產,一時間風光無兩,鄰近的粵北城市甚至湖南、江西都有許多年輕人千方百計來韶關上學、工作。高峰時期,韶關的煤炭、鐵礦石等開採量佔了全省過半,尤其是鐵礦石,所佔比例高達80.4%,成為廣東省重要的重工業基地和原材料產地。韶關翁源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試驗成功提供了三分之二的初始原料。

據資料顯示,新中國成立以來,韶關作為基礎能源和重要原材料供應地,累計向國家提供煤炭1.4億噸,鐵礦石超過6500萬噸,10種有色金屬合計超過400萬噸。圍繞當時豐富的礦產資源,形成了採、選、冶、鑄、加工一條龍的產業體系。韶關的煤炭、鋼和鐵產量高峰時期分別佔廣東省總額的68%、45.7%和80.4%。

然而大量的開採,讓韶關不堪重負。韶關主要礦產資源煤礦、鐵礦、鉛鋅礦經過多年開採後已瀕臨枯竭,用綠水青山換金山銀山的傳統發展模式難以為繼。

2005年,韶關煤炭探明儲量從2.64億噸到目前剩餘可採儲量僅7500萬噸;鉛鋅礦探明儲量現剩餘可採儲量141萬噸,可採年限不足8年。韶關冶煉廠、鋼鐵廠等企業礦石資源對外依賴度一度超過60%。截止2005年,韶關煤礦企業全部關閉,導致5萬多人失業;多年來大量開採資源導致生態環境的恢復治理任務艱鉅,大量的煤矸石、尾礦無序堆放,受汙農田達2萬多畝,地質災害時有發生。

資源的衰竭、環境的汙染讓韶關經歷了相當長時間的低迷。曾經依靠重工業輝煌一時的韶關不得不走上轉型之路。

華麗轉型

從資源枯竭城市到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

2011年,國務院批准了第三批25座資源枯竭城市,韶關為列其中。在政策支持下,韶城加速自救。2014年1月,省政府審議並原則通過了《韶關市枯竭城市轉型發展規劃》,提出韶關要探索一條具有特色的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發展之路。

2016年,6月1日韶關市人民政府印發了《2016年韶關市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發展行動計劃》,進一步落實轉型升級的方案。

把綠色作為底色,發展才更有亮色。憑藉著雄厚的工業基礎,韶關以加快傳統產業升級改造為主線,同時紮實培育新興產業,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

在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上,韶關下決心加快淘汰落後產能。以鋼鐵產業為例,2016年以來,韶關共拆除16家涉鋼企業的中頻爐等落後鍊鋼設備,累計退出鋼鐵產能315萬噸;另一方面韶關不遺餘力的推動傳統產業的技術升級。韶鋼以智慧製造為引擎,主打冷鐓鋼、軸承鋼及汽車用鋼為核心的中高端棒線產品,推動高質量發展,韶鋼智慧中心實現了鐵區和能介生產的大規模集控、無邊界協同和大數據決策,變經驗生產為標準化、數字化、智能化生產。

在新興產業的培育上,韶關緊隨時代步伐,加速培育先進裝備製造、大數據、生物製藥等新興工業。近年來,廣東聯通 BPO 項目投入運營,大數據產業投資規模達 111 億元;乳源東陽光新型寵物藥製劑項目進展順利,與廣藥集團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目前,韶關鋼鐵等傳統產業進一步改造提升,先進裝備製造、旅遊文化、大數據、商貿物流、醫藥健康、現代特色農業等六大新興產業佔比逐年提高,韶關與大灣區產業體系深度融合、特色鮮明的綠色低碳循環產業體系基本形成。

2019年8月,韶關成功入選全國第二批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是廣東省唯一入選城市。從被列入資源枯竭城市到入選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十年間,韶關成功實現華麗蝶變。

走綠色發展之路

爭當北部生態發展區高質量發展排頭兵

華麗蝶變的背後是韶關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深入實踐。

過去幾十年間,韶關走過了用用綠水青山換金山銀山的傳統發展模式,實踐證明,這種發展方式是“竭澤而漁”,是不可以持續的。在不斷的探索中,韶關通過產業的轉型升級走過了“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的發展階段;如今,立足於生態底色,韶關正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遊等生態經濟優勢,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共進,可以說,韶關的“綠水青山”本身就已經成為了“金山銀山”。

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成為廣東省唯一的全國試點項目;“全國綠化模範城市”通過省級驗收;廣東綠色生態第一市建設深入推進;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考核斷面水質全面達標優良比例達100%,是全廣東唯一無黑臭水體的設區市……基於良好的生態環境優勢,圍繞“全力築牢粵北生態屏障,打造綠色發展韶關樣板,爭當北部生態發展區高質量發展排頭兵”這一目標,韶關市正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建設北部生態發展區核心城市,努力在高水平生態保護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為堅守生態底線,韶關市對標對標國家樣板,高水平推進粵北生態特別保護區建設,為加強全域生態保護,韶關還特意制定了地方性的《韶關市野外用火管理條例》;針對大氣、水和土壤汙染等環境問題治理工作,該市成立了汙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重點發力,堅決打贏汙染防治三大攻堅戰......

依託豐富的旅遊資源,韶關大力發展生態旅遊業,重點推進大丹霞、大南華、大南嶺、大珠璣等核心景區建設,陸續打造一批在省內外有影響力的景區景點及精品旅遊線路,逐步構建起全域旅遊新格局。2018年,韶關接待遊客479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453億元。全市共簽約旅遊項目28個,總投資額516億元。旅遊產業正成為韶關在高水平保護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

依託優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資源,近年來,韶關大力發展特色高效農業,取得了明顯成效。2014—2018年期間,韶關累計通過“三品”認證的農業生產企業(單位)共295家、認證產品681個,國家地理標誌保護農產品13個,中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1個,省級名牌產品111個,新增數連續兩年全省第一。

韶關的實踐充分證明了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下一步,韶關應當繼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把韶關的綠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銀山做得更大。

【撰文】範永敬

【作者】 範永敬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