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變降臨:石油定價權之爭,鹿死誰手? ——原油系列專題之三

鉅變降臨:石油定價權之爭,鹿死誰手? ——原油系列專題之三

核心觀點

一、20世紀三次石油危機:產出國話語權提升,油價體系逐漸進入到OPEC主導時代。

二、三次石油危機導火索:直接導火索是中東地區的內部矛盾,深層次原因在於產出國對石油主導權的爭奪。

三、石油危機後的後果:導致歐美經濟滯脹、全球經濟動盪,石油消費國家調整戰略,清潔能源開始出現。

四、19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美國應對態度有何不同?

1.第一次石油危機前對沙特警告持冷淡態度,危機後採取苦難均分和穿梭外交

2.第二次危機態度謹慎,維護自身利益。

五、美國的新遊戲:石油美元:佈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後,建立起石油美元制度。

鉅變降臨:石油定價權之爭,鹿死誰手? ——原油系列專題之三

一、20世紀三次石油危機

在上一篇專題《百年風雲》中,我們提到,石油作為“廉價能源”的代名詞,在20世紀70年代之前,一直在1-2美元每桶的低價徘徊。由於中東和委內瑞拉的油田都由“七姊妹”提供技術開發,美國牢牢把持著原油的主導權。而作為石油的最大消費國,在需求快速增長的背景下,為達到降低美國用油成本的目的,1959年“七姊妹”聯合將產於中東和委內瑞拉的石油價格調降10%。在隨後的1960年8月,“七姊妹”再次無視產油國的利益,“單方面”降低石油價格。

這一連串的操作,使得產油國壓抑已久的不滿徹底爆發。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對抗“七姊妹”的石油壟斷,1960年9月14日,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和委內瑞拉5個國家,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決定組團成立“阿拉伯石油輸出國家組織”,這正是我們現在所熟知的——OPEC組織。

圖表1: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內瑞拉於1960年成立OPEC組織

鉅變降臨:石油定價權之爭,鹿死誰手? ——原油系列專題之三

在OPEC成立後,成員國之間團結一致、不斷抗爭,並且卡塔爾、利比亞等其他產油國的陸續加入,使得組織的聲音開始逐漸擴大。雖然在起初的十年中,OPEC所取得的成果不甚顯著,但也使得“七姊妹”的控制地位開始動搖。等待力量集結完畢後,OPEC成員國開始等待機會,從外國油企手中奪回石油控制權,進而實施獨立石油政策。發動總攻的機會來自於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而石油禁運引發的70年代石油危機,使得油價體系進入到OPEC主導的時代……

第一次石油危機:在前三次中東戰爭中,美國支持以色列,引發阿拉伯國家不滿。因此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也就是十月戰爭中,阿拉伯國家利用石油作為武器,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實行石油減產和禁運,動搖美國對石油的掌控,造成能源壓力,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在1973年到1974年間,石油價格上漲3倍,從3.01美元漲至11.65美元,OPEC開始掌握原油的定價權。

第二次石油危機: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導致伊朗石油工人罷工,1978年10月開始供應逐日減少。到聖誕節前後,伊朗完全停止了石油出口,國際石油市場每天因此減少約550萬桶的石油供應。現貨市場油價從1978年12月的14.54美元提高至1979年9月的41美元。且伊朗石油減產、停產正值北半球冬季,石油需求量巨大,引發了第二次石油危機。1980年9月,兩伊戰爭爆發,進一步深化了這次危機,兩國互相攻擊石油管道,導致伊朗石油出口減少、伊拉克石油出口停止,使石油價格再次上漲。

第三次石油危機:

1990年9月,伊拉克因兩伊戰爭的戰款問題攻佔科威特,美國領導的多國部隊對伊拉克發動海灣戰爭,再加上對伊拉克進行的國際經濟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應中斷。由於伊拉克和科威特都是主要產油國,世界石油供應驟降400-500萬桶/日,國際油價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點。而在此過程中,OPEC也開始意識到過高的油價,並不利於石油的長期需求,逐漸由完全對立轉向與西方合作。

圖表2:三次石油危機導致原油價格暴漲

鉅變降臨:石油定價權之爭,鹿死誰手? ——原油系列專題之三

二、三次石油危機的導火索是什麼?

第一次石油危機的導火索是阿以衝突,但更深層面上來看,是石油輸出國為了取回自己對石油價格的話語權的一次抗爭,其中參雜的各方勢力多且雜。第二次石油危機的導火索是伊朗革命以及兩伊戰爭,更多的是外部的衝擊。第三次戰爭則是海灣戰爭,也可以看作是兩伊戰爭的延續。總結來看,三次石油危機的直接導火索都是中東地區的內部矛盾,而深層次原因則是石油輸出國與石油消費國之間的對抗,到如今四十多年裡,OPEC的石油政策在控制油價與控制產量間不斷尋求平衡。

三、石油危機導致了哪些後果?

第一次石油危機後,由美國主導的石油霸權地位被動搖,其國內的經濟也因石油禁運再次出現衰退跡象,1974年一季度美國的GNP下降7%,帶來100-200億美元的損失,其實在1973年10月,美國的原油庫存已經處在低水平線上,這引發了公眾陷入囤油的恐慌,出現排長隊加油的現象,進一步加劇了石油供給缺乏的危機。

油價的暴漲,導致歐美工業國家陷入長期經濟“滯脹”,全球經濟、政局都在這一次的石油危機中受到了打擊。

在石油能源供給受到威脅時,許多發達國家將視線轉向了核能,它相比於石油來說更加高效且更有利於環保,在1975年參與大型核能開發項目的歐共體成員計劃在1985年之前,在歐洲大陸建立160-200座核能發電站。而後續在石油危機的衝擊緩和之後,以保護環境的名義對核能源進行了抨擊,保住了原油在能源中的地位。

圖表3:1974、1975兩年美國人均GNP為負增長

鉅變降臨:石油定價權之爭,鹿死誰手? ——原油系列專題之三

那麼阿拉伯國家發動石油禁運後,如願以償了嗎?在沙特發動石油禁運後,西歐、日本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選擇站在了美國和以色列的對立面,第一次公開支持阿拉伯國家,阿拉伯國家也在這次禁運中徹底完成了本國石油工業的國有化,控制住了自己國家的石油工業和經濟命脈。而後續經過基辛格的斡旋,敘利亞和以色列也達成了脫離軍事接觸協議,以色列歸還“六月戰爭”和“十月戰爭”中佔領的部分敘利亞領土。可以說,這次石油禁運達成了阿拉伯國家的願望,對他們來說無疑是一次成功的反抗。

第二次石油危機發生在1979年,和第一次石油危機的時間捱得很近,因此,世界上仍有許多國家還未曾從第一次石油危機的打擊中走出來,就迎來了第二次的打擊,使世界又陷入了經濟危機中。

兩次危機讓OPEC國家的地位提升,同時,也敦促各國轉變自己的能源策略。通過加大石油儲備、開發新型能源、加強在非OPEC國家的石油勘測等策略來減少自己國家對於OPEC石油的依賴度,以加強應對石油危機的能力。

在1982年,非OPEC國家的原油產量超過了OPEC國家。

經過前兩次的石油危機的教訓,國際能源署增加了戰略儲備,因此在第三次危機發生後,快速釋放了原油儲備,以沙特為首的OPEC國家也進行了增產,使得此次危機的影響並不如1970年代兩次危機來得嚴重,但還是造成了美國、英國經濟增長陷入衰退,全球GDP增長率在1991年跌破2%。

四、19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美國應對態度有何不同?

在阿拉伯國家實行禁運之前,其實先下過通牒,沙特國王費薩爾多次通過媒體向美國警告:若美國不改變對待阿以衝突的方式,沙特將實行減產,並有可能將石油禁運作為武器。但美國對沙特回覆的態度表現得很無所謂,因為在美國看來,他們自認為對阿拉伯國家石油的依賴程度還沒有達到被威脅的程度,並且他們也不認為沙特會真的發起石油禁運。在1973年10月17日的OPEC會議結束後,阿布扎比就宣佈了減產12%並對美國實行石油禁運。但在10月19日,美國就決定對以色列援助22億美元,此舉加大了阿拉伯國家的怒火,後沙特、科威特、卡塔爾、利比亞、阿爾及利亞等各國也對美國實行了禁運。在11月的第二次OPEC會議上,決定進一步減產和實行禁運,直到以色列撤軍以及巴勒斯坦人的權利得到承認為止。

阿拉伯國家的聯合行動無疑讓美國大吃一驚,美國想要讓沙特撤回石油禁運,卻遭到了拒絕。求和不成,美國只能轉而尋求其他方法,來解決這次的石油危機。首先,美國通過跨國石油公司採用了“苦難均分”的政策,即將非阿拉伯的石油供應給受到石油禁運的國家,而阿拉伯國家的石油則還是被正常供應給和阿拉伯友好的國家。此舉下來,日本石油損失為17%、美國18%、西歐16%,一定程度上減小了石油禁運造成的影響。其次,基辛格採取了穿梭外交的方式,在他看來,解決石油禁運的關鍵在於結束“十月革命”。因此,基辛格一直在埃及、敘利亞以及以色列中斡旋,試圖緩和三方關係,以及和阿拉伯國家不斷進行磋商,致力於達成和解。此外,美國還對伊朗做了爭取,因為其並不屬於阿拉伯國家,也並未對美國實行禁運,甚至伊朗對美的出口還從1973年的980萬桶增加到了1974年1月的1350萬桶,緩和了美國石油的壓力,即使伊朗也在OPEC會議上為了自己的利益鼓動石油漲價,但為了保障石油的供給,美國也只能對伊朗的舉動“忍氣吞聲”。

有了第一次石油危機的教訓,美國對第二次石油危機的態度比較謹慎,決策層進行了密集的分析和政策考慮,對各個可能發生的情況進行了分析。美國以較快的速度敦促沙特進行增產,同時,也聯合石油消費國減少原油的進口,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美國也做出了一個“背信棄義”的舉動,1979年5月,美國能源部宣佈從國際石油現貨市場為美國每購買一桶石油,美國政府將予以5美元的補貼,這一舉措鼓勵了石油公司的囤貨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自身利益。而由於美國此舉再次撕開了原油的供需缺口,也引發了外國政府對美國的一致聲討。

五、美國的新遊戲:石油美元

在1971年美國的佈雷頓森林體系宣告終結後,這象徵著支撐美元的金本位系統的瓦解,在此背景下,美國需要尋求另一個硬通貨來支撐美元,原油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那麼在第一次的石油危機背後,是否有美國操控的痕跡?石油漲價給美國帶來了經濟重創,甚至動搖了其石油霸主的地位,但要知道在主要石油輸出國在石油漲價後,獲得了巨大的貿易順差,國內的美元儲備大量上升,而這些國家用這些錢大量購買美國的債券、主權財富基金,石油國通過賣油賺到的錢又迴流到了美國,這套繼金本位後的新體系也被稱為石油美元體系。

雖然資金還是流回了美國,但是石油危機給美國經濟帶來的創傷是巨大的,美國作為“一超多強”那個“超”,必然也不會把自己的經濟支柱讓給別人操控。自21世紀之交以來,美國的一場“革命”開始持續發酵,這也再一次引發了國際原油市場格局的深刻變化,欲知詳情,我們將在下一期專題《如夢初醒》中為您講解。

圖表4:美國在佈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後,建立了新的石油美元體系

鉅變降臨:石油定價權之爭,鹿死誰手? ——原油系列專題之三

本報告的信息均來源於公開資料,我公司對這些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證,也不保證所包含的信息和建議不會發生任何變更,我們已力求報告內容的客觀、公正,但文中的觀點、結論和建議僅供參考。本資料屬於內部資料,只限公司內部培訓及交流,嚴禁外傳。本報告版權僅為我公司所有,未經書面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外傳、複製和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