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下半場的“三大陷井”你能規避嗎?

戰疫役情舜息萬變。兩個月前大家還在討論,受疫情影響最大的是餐飲?培訓?還是娛樂業?最後答案競然是外貿企業。閩侯一些工藝品企業說:“3月初,歐美買家還催著我們交貨,而我們還沒復工,面臨違約的風險。而現在復工了,但是卻接到了退單通知。”

很多企業家問我,這樣的艱難時刻,還要持續多久。

我的答案是:至少還要半年。

因為從查詢很多資料得知,疫苗至少也要一兩年的研發時間,而且這個東西是要靠運氣的。

西方是有限責任政府,中國是無限責任政府,這兩種政府形式造成了截然不同的抗疫效果。

西方的有限政府,在疫情初期,能夠有效預警,無法掩藏消息。但在西方的有限政府體制下,不可能對全民禁足,所以完全控制未知病毒的大流行,是做不到的,他們只好採用共存模式。好在大流行的病毒,通常都是致死率不太高的,所以共存模式是可以容忍的。這並不會傷害西方國家的政治正當性。

說的直白一點:也就是說不根除病毒,傷害無限責任政府的正當性,不傷害有限責任政府正當性。全面禁足,傷害有限政府正當性,不傷害無限責任政府正當性。

而下半場的疫情主要在西方,因此,這就意味著,在這全球化的時代,中國也必須得接受與病毒長期共存。所以,至少今年,世界經濟是悲觀的,這就帶來以下這三個結果,能完全規避,你就是贏家。


1

信譽這回事,可以用瑞幸來比喻,數據造假,打了所有中概股的臉,讓整個投資市場,對中概股失去信心。一個“老鼠屎”,攪壞一鍋粥。因此,從國際貿易來看,比喪失訂單更可怕的,是喪失信譽。劣質產品和造假,對中國製造,是比肺炎更恐怖的“病毒”。

而從國內來說,我自己就親身經歷過,把寫字樓租給二房東,過去幾年,租金都很及時,而這個月已是一拖再拖。而一些企業服務項目,也是尾款難收。疫情之下,很容易形成連鎖反應。這就造成,對於一般的交易,本來是可以有一定賬期的,在這信譽受損的年代,大家都寧願選擇無賬期交易,致使生意更是難上加難了。

2

信心崩塌

如果一直沒有收入,你的錢能支撐多久?這是疫情爆發後一個熱議的話題。為什麼?一個很扎心的事實:這十來年來,大多數並沒有多少存款。對於三十多歲的人來說,可能經過七八年的職場打拼,本來會有幾十萬存款,但都交首付買房了。好不容易存點錢,想買個蘋果手機,一萬沒了,有的年輕人還要整整牙,矯正近視,這些花費更高了。存錢,想得美。以前有個段子,說是段子,其實很寫實:大城市賺的錢大城市花,一分別想帶回家。而且更重要的是,現在很多工作的工資模式是:低底薪+高提成。大白話就是,可能你月收入一萬五,但其中一萬是銷售提成或者業績獎金。這意味著,疫情這幾個月,即使老闆還給你發薪,你也只能拿個很少的底薪。所以,能不慌麼?錢沒怎麼賺到,但以前欠下的債,樣樣不能落,信用卡,花唄,房貸,車貸,各種貸。按照剛才說的工資模式,30多歲的人可能更慌。因為很多人到混到這裡,做個小主管或者項目負責人啥的,更依賴的是那部分彈性收入,而非底薪。而這些三十多歲的人,可能都揹著沉重的房貸,靠底薪肯定沒得還,只能消耗自己的存款了。但一個揹著房貸車貸的中年人,能有多少存款呢?

“別再說疫情後報復性消費了,我已經被疫情前的過度消費報復了”很多人已經吃了疫情前過度消費的虧,沒有存款,於是去超市,看著土豆貴了、茄子貴了、白菜貴了,連買菜都要小心比較了,排骨都捨不得吃,沒底氣吃了,你說誰報復誰?而這信心崩踏的後果就是內需市場更為萎糜了。

當然,現在有一些企業或者投資人則是在大家恐懼的時侯貪婪,在信心支撐下,逆勢擴張,不斷擴產。因為它們行業所滿足的線下需求,他認為都是真實驗證過的需求,只是因為疫情被暫時壓制,疫情過去會有很大的反彈,這個意味著誰能活到那個時候,整個市場就都是誰的。只要現金流能撐得住,現在擴張是成本最低的時候。

近日,福州本土創業公司“e私塾”項目就獲得數百萬元天使輪融資,投資方為福建一本土地產及自由投資人組合。

“e私塾”成立於2015年,是致力於兒童興趣教育社區化,通過聯盟優質機構提供優質課程和好老師。該公司負責人王巧美介紹,一方面把興趣班建在社區裡,方便孩子們在家門口上課,便於家長接送;另一方面嚴選優質品牌入駐,全程篩選優質師資團隊共享到每一個社區,讓孩子們在家門口上好課。同時打通線上線下流量入口。獲得融資後“e私塾”創始團隊表示,計劃三年內完成布點40—50個網點,這次疫情也加速了公司線下拓點和併購其他校區的效率,今年有望開到12個校區。年流水預計在3000萬以上,到2022年市場規模將達到億級體量。目前,在同步展開新一輪融資。

如果你也是這最聰明的人的群體之一,那麼,你可以多多瞭解當前的一些創業項目,當前正時低價抄底的好時機。

3

情緒焦慮

隨著疫情發展,大量人員失業在家,在焦慮情緒影響下,曾經刷屏朋友圈的微商大軍,正在捲土重來。這一次,他們的陣地是京東、娃哈哈、直播培訓等等。

寶媽、團長、大學生、導購…這些曾經的微商積極分子,以及在這次疫情中失業的程序員、旅行社員工、餐飲店老闆,正不約而同加入一個一個社交電商平臺或者直播平臺。

其實微商行業的訣竅在於,要想盡辦法成為整個佣金鏈條最頂端的人——擁有體系分明的層級,數量足夠多的下線,足夠多的訂單,從而拿到足夠多的佣金,就像安利的直銷一樣。但這個過程中,註定只有少量的人才能成為金字塔頂端的人,大部份人都是小韭菜,勞民又傷財。但是在焦慮情緒漫延下,很多人會不自覺得成為其中一員韭菜。

一位入行不久的芬香超級會員稱,“

訣竅就是你要一直不停地發展下線,你需要花大量時間給他們畫大餅,時不時曬一曬大咖的收入(當然有些是PS的),讓他們賣力地髮圈、拉人、賣貨,這樣你才能躺著賺他們的佣金提成。”

層層分銷背後,是可能涉嫌傳銷的法律風險。

有業內人士分析,京東芬香的分銷體系,到合夥人這一級已經是五級分銷,是典型的“無限裂變,團隊多層級記傭的機制”。但三級是紅線,政府鼓勵直銷這種新型業態,卻也嚴格限制層級,超過三級會面臨監管風險。此前,社群電商雲集、環球捕手都曾因為多級分銷被整改。

但也有業內人士分析,“芬香與惡性以人頭收割為核心模式的傳銷的最大不同,在於他確實在賣正常的商品。並且沒有進入交費的門檻,所以即使查起來,也應該是工商查,類似雲集和捕手、每日一淘所經歷的,不會上升到刑事層面。”

真正危險的是市面上各種傳銷、直銷、資金盤,變換著馬甲來收割這些焦慮人群。

連京東、娃哈哈等都願意頂著微商割韭菜的爭議,入局這個行業,也是流量焦慮下不得已而為之,更遑論一般民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