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需要得寸進尺,因為只有不斷渴望更多,人生才能擁有更多

人生需要得寸進尺,因為只有不斷渴望更多,人生才能擁有更多

"得寸進尺"一直被人們看作是一個貶義詞,比喻人不滿足太貪心。

但事實上,對於生活而言,那些越得寸進尺的女人反而越受歡迎,因為這裡的"貪心"是她們對生活追求的激情。

人生需要得寸進尺,因為只有不斷渴望更多,人生才能擁有更多,而"得寸進尺"的人生態度,其實是一種人生智慧。

曹日昌:得寸進尺是人的一種本性。

得寸進尺更加是生活裡的選擇,是一種更高級的追求,是一種對人對事的熱情。

人生需要得寸進尺,因為只有不斷渴望更多,人生才能擁有更多

"得寸進尺"效應的循序漸進過程

美國心理學家進行了一個實驗:他們訪問一些家庭,請求他們能不能在門口放一塊宣傳美化環境的小宣傳牌。

半月過後,他們再次走訪這些家庭請求換更大並且還不好看的宣傳牌,另外對事先未曾走訪的家庭也提出同樣的請求。

結果是前者有百分之五十五的人同意,而後者只有百分之十七的人同意。

得寸進尺效應其實就是一種循序漸進的過程,由小到大做出更多的要求,但普遍會被人接受。

心理學中認為,人們常常會對自己要做的事情進行比較,權衡,相同的情況下那些簡單一點的目標容易讓人接受,而隨後就會產生對自己形象的固化,並且為了維護現狀,我們甚至會接受那些更高一點的要求。

就好比孩子第一天找父母要10塊錢,如果第二天要100塊錢肯定不會答應,但如果是要20塊錢顯然就會容易得多。

我們其實就可以抓住得寸進尺效應中的循序漸進過程,對人際交往,對自我生活做到一個長期潛在的提升,有時候越得寸進尺,反而越受歡迎。

人生需要得寸進尺,因為只有不斷渴望更多,人生才能擁有更多

越得寸進尺,越受歡迎

01)、在人際交往中,"得寸進尺"其實就是一種熱情感,越是得寸進尺越是快去能夠彼此熟知,收穫情感,得寸進尺,其實就是在自我創造機會。

像很多女人在交友方面都是一片空白,剛剛認識的同性朋友都不知道怎麼相處才不尷尬,更別說異性朋友了。

而一個"得寸進尺"的女人,她們夠大膽,能夠快速的融入,別人的圈子,比如第一次見面可能就是單純打打招呼,但如果再近一步提出出去玩,去逛街其實就更快速地融入了她人。

人生需要得寸進尺,因為只有不斷渴望更多,人生才能擁有更多

02)、在和異性相處的時候,太冷靜的女人往往會讓彼此都感覺尷尬,適度的大方,不斷提出更進一步的舉動也會讓對方明白你的心意,兩個人交往起來其實要簡單得多。

並且這種"急切"反而能夠讓對方感覺到熱情,在請求別人幫助時,"得寸進尺"也是一個很好的技巧。

我們切忌不能一來就向他人提出一個很困難的要求,那樣對方自然也會拒絕你,學會由小到大,人一種難得的能力其實就是把事情變成自然而然。

得寸進尺作用的好,就會變成我們交友的尋求幫助的工具,因為這種積極性,其實也會更受他人歡迎,比起含蓄的不通俗,直白一點的交往更受用。

人生需要得寸進尺,因為只有不斷渴望更多,人生才能擁有更多

得寸進尺才是一種積極心態

01)、得寸進尺,太貪心是不可取的,但是把得寸進尺用對地方,其實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得寸進尺的思維對自身更加是一種促進作用。

就像我們工作,起初是一個最底層的小員工,因為不願安於現狀,有理想有抱負,選擇得寸進尺的人生態度。

於是我們會希望能夠更上一層樓,不斷的循序漸進,這樣一種心態最終會讓我們成功,得寸進尺更對於人生的創造和努力上更是一種不服輸的精神。

人就活一次,隨遇而安的人生其實太過無趣,我們不斷的攀登,不斷地用得寸進尺的人生態度鞭策自己,反而會有更好的層次。

人生需要得寸進尺,因為只有不斷渴望更多,人生才能擁有更多

02)、像很多的成功企業家都有一種"得寸進尺"的心態,像阿里巴巴的馬雲當初從"中國黃頁"到"互聯網壟斷"就是一種不服輸,對自己事業有得寸進尺的心態。

再比如影視劇《都挺好》中,蘇明玉輟學後成了一名銷售,面對自己的原生家庭,不公平的人生待遇,她得寸進尺的事業心態讓她更為賣力工作,對生命的追求更為努力,於是才當上了經理,有了掌控人生的自由。

這樣一種積極心態如果很好地運用到我們的事業人生當中,其實就是是一種良好的人生進程。

當然,生活中也不能過於歪曲了得寸進尺的意義,無限度的索取,自己不懂付出最後也會功虧一簣,掌握得寸進尺的尺度,就是一個女人最大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