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接觸綏芬河:探訪東寧要塞(2)東方馬其諾要塞群


最早接觸綏芬河:探訪東寧要塞(2)東方馬其諾要塞群

上面這幅照片,是我當年對東寧要塞的第一印像。當時我實地採訪的嚮導“非常專業”,是東寧縣委宣傳部新聞中心主任陳學泉,同時是東寧要塞開發工作的新聞宣傳負責人。車過一座橋,他告訴我:“這是日本人修的橋,旁邊那個是建國後修的。日本人修的橋比我們修的結實,標準是能過坦克”。接著我又發現了橋頭的崗樓,於是招呼司機停車,就有了這張照片。再以後,我在東寧拍軍馬碑、飛機場、彈藥庫、要塞坑道……可惜,時間久遠,保管不善,數據庫查找困難,許多圖片找不到了。

1931年“九·一八”之後,日本侵略者開始全面佔領中國東北三省。雖然因張學良、蔣介石等人的責任,東北被棄守,東北抗戰處於自發、民間的非組織狀態,但日軍佔領東北,仍然有一個漫長的過程。

1933年1月10日,侵華的日本關東軍向東寧發起進攻,抗日誌士王德林率抗日救國軍進行了英勇抵抗,由於敵眾我寡,王德林部不得不撤退到蘇聯境內,東寧淪陷。

1935年,日本製定了“對蘇作戰戰略”,關東軍最高長官南次郎大將於當年春從“新京”(長春)飛到東寧視察。此後,日本在東寧大量增加軍隊,並開始大規模修築東寧要塞。與此同時,沿海拉爾、虎林、東寧一線,在西、北、南三個方向,沿東北亞的中蘇邊界,至少十七處軍事要塞同時興建。

1945年8月28日,最後一批901名日軍舉著白旗走出東寧要塞。隨後在一陣陣巨大的爆炸聲中,東寧要塞就從歷史的視野中消失了。東寧縣地處中俄邊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遠東主要戰場之一,日本侵略者曾在此經營多年,當地百姓知道這裡有大量的遺留工事,但到底有多大規模,誰也不清楚。

1998年7月,黑龍江省東寧縣武裝部從新發現的日本侵華部隊遺留物資中發現了侵華日軍遺留的31.5幅軍事地圖,隨後東寧縣組成專門的調查組,以日軍地圖為線索,進行了為期半年多的實地考察,同時查閱了大量“偽滿”檔案資料,證明東寧縣境內有由大量的山體工事組成的日寇要塞群,並先後找到了11處要塞,初步揭開了侵華日軍最大軍事要塞之謎。

根據目前已掌握的資料,東寧要塞位於東寧縣城以東的中俄邊境地區中國境內,南起東方紅煤礦300高地,北至太平嶺十八盤山,作戰部分正面寬20公里,縱深約9公里。兩個主陣地廟溝主陣地和勝洪山主陣地分別在綏芬河兩岸南北的高地上。要塞依山體挖掘而成,山就是要塞,要塞就是山。當地故老相傳,這些山都被挖空了。

廟溝主陣地由麻達山地下要塞、409高地地下要塞、三角山地下要塞組成,三個地下要塞組成三角形。勝洪山主陣地由勝洪山地下要塞、朝日山地下要塞、勳山地下要塞組成,也呈三角形分佈。兩個主陣地配備了大口徑遠射程重型火炮,計有240毫米口徑榴彈炮10門、300毫米口徑榴彈炮8門。在主陣地周圍的石門子、大城子南溝、大肚川、浪東溝、高安村、泡子沿、八家子、轉角樓和郭亮船口等地,成梯次排列有軍事設施,每處陣地前沿和開闊平坦地段均設有多道反坦克壕。

整個要塞區有永久性陣地7處,用鋼筋混凝土構築重要部位的野戰陣地多達45處,永備工事400多個,作戰飛機場10個,永備地下彈藥庫84個(每個300平方米)。據專家透露,日軍當時沒有排除向前蘇聯主動攻擊的可能,所以在東寧要塞佈置了大批進攻性武器,諸如遠程大炮。

工事、陣地在半個多世紀的歲月中絕大多數已埋沒於荒山野嶺中,一些地下要塞更是連日軍遺留地圖都沒有標示。東寧要塞調查組克服困難,先後找到了勝洪山要塞、勳山要塞、麻達山要塞。要塞一般都有多處崩塌,洞口多已埋死,而且洞口多位於懸崖峭壁之上,清理工作異常艱苦。。

1999年4月20日上午,我沿山路攀登了半個小時後,進入勳山要塞。勳山距東寧縣城20公里,是長白山系老爺嶺山脈的支脈,山腳下就是中俄邊境,中俄界河瑚布圖河從此流過。我虛度半生,到過一些挺有意思的地方,比如火葬場的爐前,戒毒所的牢房,以同性為目標的賣淫者據點,傳銷者的訓練營,打苦工的洋工廠……進入一處剛剛發現的侵華日軍修築的要塞,是俺此生印像最深的事情之一。

要塞全部由鋼筋混凝土修築,通道寬1.5米,高1.8米,水泥地面非常平整,一側有排水溝,巖壁兩側都有拉電纜的鐵鉤和自來水通道。通道中布有雙層門設計,據專家考證是防毒氣的隔離門。通道兩側分佈著兵室、會議室、廚房、排風孔、儲水池和彈藥庫等設施,有的房間面積達400平方米。要塞每隔不遠還有露出山體的炮臺、掩體。整個要塞相對完整,但內部設施已蕩然無存,紅松木門也僅有門框痕跡。

據專家介紹,地下要塞相當完備,有彈藥庫、發電室、醫療所、指揮室、航空無線電室、炊事室、兵舍、監視所以及供水、暖氣和浴池等設施。僅勳山一處要塞,全部走完就需3小時至4小時,比所有已知要塞要大得多。

日軍為使各地上、地下軍事設施和後勤保障系統聯為一體,還修築了大量的公路、鐵路,到1940年12月共建成鐵路400公里。萬山叢中的軍用公路更是密如蛛網,總長約1170公里——日後,這些公路,使東寧成為國家級公路先進縣,1990年代,我在東寧有時一日就奔走四到五個鄉鎮,完全靠這些暢通無阻的沙石路。可通過坦克的橋樑,今天完好如初,比近年修築的新橋強得多——當地人這麼認為。

日軍還在要塞區的後方修建了大量的後勤基地,如老黑山炮彈溝、八里坪軍火庫。有的軍火庫佔地達5萬平方米。據當地曾充當過日軍外圍勞工的老人回憶,當年日軍用火車運來的各種物資堆積如山。這些軍火庫,今天多數仍以倉庫的形式發揮作用。

根據各種資料查證,當時只有3.5萬居民的東寧縣最多時駐有日本關東軍13萬人。共有日軍3個師團、1個國境守備隊,另有兩個防守吉林方向的聯隊。3個師團的最高指揮官均為中將,其司令部都設在東寧境內。駐守東寧的日本關東軍各軍兵種齊全,有步兵、騎兵、坦克兵、裝甲兵、通信兵、航空兵、舟橋兵、高炮兵等。服務性設施有陸軍醫院、軍馬醫院、被服廠、兵工廠。

儘管東寧要塞群淹沒在歷史波濤中達五十餘年,對其研究也有待時日,但這處東方馬其諾,已經引起高度重視。近年來,參與東寧戰役的蘇軍退役官兵、日本老兵、文史專家都曾經一批批來到東寧。飛機場、舊遺物等遺址、文物不斷髮現。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