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衝市明光鎮東山社區產業發展走筆

向綠色要效益 向生態要發展

——騰衝市明光鎮東山社區產業發展走筆

地處中緬邊境高山之間的騰衝市明光鎮東山社區,雖“坐”在礦山上,卻硬是不進行大規模開採,而是把發展的方向瞄準山林,向綠色要效益,向生態要發展,走出了一條行穩致遠、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

坐擁礦藏,留下青山待後生

“這些是當年英國人冶煉後留下的礦渣。幾年前就有人願意出資2000萬元購買,但是我們沒有賣。”車子停在通往明光鎮東山社區石洞壩的路邊,支書李子亮對記者說,“雖然銀礦和銅礦已經被煉走,但這些礦渣裡還富含鉛鋅等礦物質,而且儲量很大、品位很高。”

“為什麼不賣這些礦渣,也不引進企業開礦呢?”記者拋出了大家的疑問。

“是,東山的村級集體經濟只有5萬多元,群眾也還很不富裕。但是,一旦放開開採,整個東山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生態就將面臨滅頂之災,這不是危言聳聽。”李子亮語氣堅定,狠狠地說。“除非不讓我幹這個村支書了!”

之前參觀洪塘壩移民安置點時,李子亮說的話,還在耳邊迴響。對於居住在明光壩子入口處、中塘村對面、明光河東岸洪塘壩移民安置點的106戶近500名村民來說,10多年前的大搬遷,是他們經歷了切膚之痛後的無奈之舉。

2007年以前,他們還分散居住在東山村的茶子園、大窩鋪、爛泥壩等一些地勢較高、交通不便、飲水困難的大山裡。居住條件落後不說,最主要的是,他們祖祖輩輩居住的地方,連年出現泥石流、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已經嚴重威脅到了他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於是,從2007年起,用了3年的時間,他們陸續搬離了祖居地。

東山村地處明光鎮和界頭鎮之間的喀斯特地貌地帶,流水滲漏嚴重,水土涵養很差。更主要的是,清朝末年以後,英國人在大洞場一帶大肆開挖銀礦和銅礦,徵用民夫大量砍伐樹木來土法煉礦。建國初期,大量樹木被砍伐後,山體裸露、塵土飛揚,到處是開採後的礦洞、礦渣。更可怕的是,開採的尾礦和礦渣隨處堆放,環境被汙染,還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這些是導致東山村過去生活困難、生產不易的直接原因。

“年紀長的老人,對過去惡劣的生態和居住環境都記憶猶新。”李子亮說,“我們不能走過去用犧牲環境換經濟效益的老路。否則,我就是東山的罪人,會被罵幾代人!”

東山的礦產資源非常豐富,他們卻守著金山要項目,甚至還封停關閉一度開採的一些洞口。對此,多少人都不理解。即使是現在,也只有兩家企業獲准在特定的區域進行合理的適度開採。這樣的陣痛,東山村的“兩委”班子默默地承受了下來。

“現在,群眾也慢慢理解了村委會的想法,並主動支持和加入到保護環境的行動中來了。”李子亮說。

荒山變綠,綠水青山今又見

森林覆蓋率達93%。今天的東山村也許還沒有更多地意識到這個數字背後的意義,但我們卻從中讀出了更高的價值。

從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種樹成了騰衝人的一種自覺。先是在房前屋後種幾棵公孫樹,算是一種留給子孫的遺產。漸漸地,田間地頭、山邊水尾也種上了樹。之後,隨著人們生態意識的不斷提高,以及政府退耕還林、林權制度改革等政策的實施,過去大片的荒山、坡地、放牛場都被種上了樹。

尤其在土地承包包產到戶後,土地提供人們的已不僅僅是糧食。東山人知道,因為過去缺水,毀林種地不但解決不了溫飽,惡化的生態還會威脅到生命和財產的安全。茶子園、大窩鋪等106戶村民的搬遷就是最好的證明。

對親手種植,並看著長大的森林,東山人特別珍惜。森林覆蓋率93%,這不僅僅只是一個數字,它是東山人在生存、生活與發展之間做出的艱難選擇。也就是因為這樣的經歷,昔日的砍樹人,變成了種樹人和守樹人。

58歲段登發家的地就在有名的白魚洞旁邊。記者因為好奇而趕來看白魚洞的時候,他和老伴正在地裡理煙墒。他介紹說,他小的時候聽老人講,過去村子周圍都是樹,白魚洞的水勢一年四季都很大,大白魚一群一群地出來,很容易捉。而在他小的時候,有幾年水是乾的,根本沒有魚。這十多年來,水勢越來越大,也會經常見白魚成群地出來遊動,只是個頭小些。

石洞壩人從白魚洞水勢的大小、白魚多少的變化中,見證了時代的變遷。而這樣的變遷,正是東山人生態意識逐步增強的一個漫長的過程。

今年79歲的楊紹賢老人,是一位有著30多年黨齡的老共產黨員。從他清晰的講述中知道,村前曾經有一個叫大龍塘的水塘,面積很大,水清澈見底。因為傳說有龍居住,一般人根本不敢靠近。大集體時期,大鍊鋼鐵時砍光了英國人砍剩下的樹,為了發展生產就挑土填平了大龍塘。

這樣的故事令人扼腕嘆息,甚至有些沉重。但值得慶幸的是,今天的東山人讓昔日的荒山徹底改變了模樣。

懷抱青山,綠色產業尤可為

“資金跟著貧困戶走,貧困戶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支部走,支部跟著市場走。”聊起今天東山的脫貧攻堅、產業發展之路,李子亮給記者來了一段繞口令。

一組數字:建檔立卡貧困戶78戶364人,2016年東山村整體脫貧出列。2019年,建檔立卡貧困戶已經全部退出,貧困發生率為零。2019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10551元。村級集體經濟為57264.11元。

山變綠後,東山村的發展就走上了一條綠色的生態產業之路。人們靠山吃山,念活“山”字經,做足了山的文章。

依託廣袤的山林資源,大力發展紅花油茶、泡核桃、中草藥等林木經濟。如今已經發展3200畝紅花油茶,實現產值72萬元,泡核桃11000多畝、中草藥21多畝。建立了紅花油茶加工廠,收入3.5萬多元。全村進行生態補償1000畝,戶均100元。

大力發展養殖業,現有山羊80餘頭、綿羊3000多隻、生豬2000多頭,實現養殖業收入7512元。發展烤煙、苦蕎、花椒、冬桃、木瓜等種植業,不斷充實群眾的錢袋子。

村裡整合所有的種植業和養殖業,成立村有新型合作主題4個,依靠“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帶動297戶919人成為綠色產業發展的參與者、管理者和受益者。村民自發進行蜜蜂、小耳朵豬、走地雞等特色養殖。尤其是2014年成立白魚養殖專業合作社後,發展社員3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0戶,建起了42畝的水產養殖場,專門養殖白魚、中華鱘等。產品外銷重慶、德宏等地。鄉村旅遊逐漸興起後,合作社又搞起了農家樂,員工全是合作社員。

與此同時,鼓勵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學習技術和服務技能。15戶62人通過外出務工實現了脫貧。

村裡修通了通達的水泥路,實現了村村戶戶通自來水。

“東山村全村297戶919人,所有的發展都與山有關。過去,窮在深山無人識。而今天,我們變資源優勢為發展優勢,用青山綠水招待客人。”李子亮信心滿滿地對記者說。

記者認為,李子亮之前的繞口令,應該再加上一句:“市場圍著綠色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