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看新闻联播么?

之前参加浙商一个活动,活动现场主持人问了一句话:“我们浙商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是什么?”

在座的浙商异口同声:“新闻联播!”

其实对很多浙商来说,看新闻联播是非常重要的获取信息途径。

而所谓新闻联播更多是泛指新闻,毕竟平时大家都会比较忙,也经常需要应酬,总不能在喝酒喝了一半的时候停下来去看新闻联播吧?

你还看新闻联播么?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看新闻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换个场景,很多“精英”会说别人:“你丫是新闻联播看多了吧!”

你还看新闻联播么?

那国内新闻,到底值得不值得看呢?

其实很核心的是,你希望通过新闻获取什么信息?这就是“新闻的阅读理解能力”。而通过新闻的阅读理解,大家的关注点是不一样的,诸多网民关注的是“有啥新鲜事”,而商人关心的是“国家政策和趋势”。

我们看看新闻对商业到底有没帮助:

2003年城镇化

你还看新闻联播么?

众所周知的是过去十几年中国房地产飞速发展,一定程度上是和中国城镇化有比较重要的关系的。

禁止有偿补课

你还看新闻联播么?

2005年左右,教育部强调禁止中小学老师校外补课,提出“坚决制止和纠正一些学校和教师的有偿补课行为”。其出发点一方面是为了给学生减负,另一方面也是杜绝个别学校和老师乱收费现象。然而,万事万物都有两面性,在有效阻止了乱收费等一些错乱现象的同时,也对教育行业有其他的影响。回想一下K12的迅速爆发又是哪一年开始的呢?

新闻本身可能是报道一个事件,但是事件背后往往会有很多信息需要去梳理,这样才能知道趋势是什么,背后会产生什么影响力。

新闻主持人是不会“敲黑板”、“划重点”的,因此这比较考验人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并且得长期关注才能感受到趋势,否则得到的信息可能就是片面的或支离破碎的。

你还看新闻联播么?

而这种对新闻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包括了阅读和理解两个部分,所谓阅读是指输入,理解是指消化。

如果单纯的看新闻事件本身,那么就是仅仅是一个通讯稿而已,多了一个饭后谈资。但是如果要去理解,那么就需要多个维度去看:

  • 重要程度。人民网头条和小报一个豆腐块,代表的含义完全不同;
  • 政策的连续性。通过一些细微的用词变化,可以分析出政策的变化;
  • 落地的影响。并不是说新闻怎么说,就怎么做。而是要分析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对大环境会产生什么影响,然后分析在这变化的环境中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其实这和我们去参加一个行业会议类似,不能只听表面的词句,而是要去分析背后的逻辑,这就是信息处理能力。

这种信息处理能力,大多是从小培养起来的,而并非“天生”。

折射在应试教育层面,我们知道现在“阅读”的重要性,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阅读素养,未来孩子阅读能力差考试就会很吃亏。全国统一教材主编温儒敏曾说:“以后高考语文,就是要实现让15%的考生做不完卷子”。

折射到素质教育层面,很多孩子从小的环境“耳闻目染”,从小就开始对信息具有敏锐的处理能力。而这种信息处理能力也会折射到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比如之前碰到过一个机构,发现最近的教学过程学员满意度有所下降,甚至出现了投诉现象,对机构来说教学质量是根本啊,这怎么办?

校长把学术总监叫过来,说最近的KPI不行啊,满意度下降了,投诉变多了,得整改,想办法去提升教学品质!问学术总监听懂了么?嗯,听懂了,提高学员满意度,降低投诉率。

学术总监组织开会,强调了下学员满意度的重要性,畅谈了下教育情怀,然后要求后面的考核KPI严格和满意度、投诉率挂钩,在常规的绩效基础上加大了对这两个指标的考核力度。

一个月之后发现,学生玩手机老师不敢批评了,作业没完成老师也变“温柔”了,各位做过校长的看官都清楚,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很多人认为这是沟通问题和执行偏差,所以大谈KPI的不足和OKR的伟大。但同时背后我们从学术总监维度去看,背后一个逻辑就是学术总监的“听力”不错,但是“理解力”和“任务分解”这里“信息处理能力”还有不足的地方。管理层之所以是管理层,不一定是业务能力最突出,但在信息处理等综合素养上必须表现突出。说人话就是“听得懂老板的话”。

你还看新闻联播么?

因此,同样的信息,不同的人去面对的时候,就会有不同的理解结果,而恰恰就是这种不同的理解结果,日积月累,才产生越来越大的差距。而对信息处理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但是不同的人培养会有所不同。

就好比老陶的这篇文章,也许会有50%的人阅读一半就笑着退出了,剩下的50%就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

  • 忽悠我看新闻联播
  • 你丫工科的怎么开始讲阅读理解了?
  • 老陶说的有道理,难怪头发又少了!
  • 我比唐僧旁边那哥们帅多了!

请问你会怎么想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