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謀論”何以蠱惑人心

房 寧

在當今的自媒體時代,網絡輿論場上盛行各種陰謀論。對此,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進行理解。

從認知角度看,陰謀論總是傾向於將複雜事物進行簡單化的解釋,只要是事物超出了人們已有的認知範圍,就可以一言以蔽之“陰謀”,用陰謀來解釋一切認識不了或令人困惑的現象。世界複雜多變,重大的社會現象與歷史進程背後的原因通常是複雜的、多方面的。但問題是大多數人是不具備專門知識和科學思維能力的,一個簡單的、單一性的解釋是最容易讓他們接受和“理解”的。不幸的是,還有一個規律,即在各種簡單化的解釋中那個最簡單的解釋,往往是最容易被接受和最受歡迎的。

所謂的科學思維,主要是指人群中少部分人所具有的那種認識事物潛在前提的認知傾向和能力,也就是俗話說的“有腦子”。而陰謀論之所以流行,其認知方面的關鍵因素是要人為地設置一個前提,一旦人們接受這個前提,進入其預設邏輯,就會被其中環環相扣的推論所俘虜。陰謀論總是封閉性地循環論證。一旦進入陰謀論設定的邏輯體系,一切都“順理成章”。但是,陰謀論之所以不正確往往是因為其邏輯前提是片面的或不正確的,它為論證其目的而捨去了其他相關因素與前提,把認知狹窄化。而這又正好符合了大眾認知特性,不具備科學思維能力的人的認知特點正是不容易意識到每個事物都包含的潛在前提。

因為多數人不具備科學思維能力,大眾易於接受簡單化的認識,所以陰謀論將會永遠存在。

關於陰謀論,還可以從社會心理的角度來加以認識。如果說,大眾認知心理的狀況為陰謀論提供了認識論的可能性,大眾的社會心理則為陰謀論提供了動力和需求。

陰謀論是滿足社會情緒宣洩的一種社會需求。人們在生活中總會碰到不如意,特別是普羅大眾、社會下層群眾。當他們有不如意、不滿的時候,就需要一個宣洩的出口,他們要找到導致不如意的原因。尋找的方向有兩個:一是自我歸因,一是社會歸因。不如意越多、越經常化的人群,易於歸因於他人和社會。也就是說,他們需要找到自己以外的原因,乾脆點說就是要找到一個“敵人”。遷怒他人,正好可以把自己從內心裡解脫出來。陰謀論,是滿足這種大眾心理需求的好材料。

從歷史上看,當社會問題增多、社會不滿情緒增長的時候,往往也是陰謀論盛行的時候。20世紀30年代世界性大蕭條就曾為反猶主義提供了動力。而當社會穩定發展的時候,經濟狀況良好、人群關係融洽、社會情緒樂觀的時候,陰謀論則會處於相對的低潮,甚至暫時銷聲匿跡。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