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崩潰,沒想到是從「吃魚」開始


中年崩潰,沒想到是從「吃魚」開始


最近月餘,家裡只要吃魚,我和孩子爸都是“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的狀態。

最近月餘,家裡只要吃魚,我和孩子爸都是“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的狀態。

因為兒子跟魚頭槓上了。

1

一天晚飯,有一盤紅燒帶魚,小孩點名要吃魚頭。

我們夫妻二人倍感欣慰,莫不是生了個孝子啊,吃魚只吃頭,如此甚好!

可是他沒吃,眾目睽睽之下抽了兩張餐巾紙,小心翼翼地把魚頭包起來了!

我看他這一系列視如珍寶的騷操作,很像我以前80多歲的老奶奶,但凡她認為的“好東西”,都要用那塊方方正正的小白手絹仔細包好了,有時候是幾張毛票,有時候是幾枚光緒年間的銅製錢,還有時候是感冒藥。

只要是這白手絹包起來的,必定是睡覺走路都要隨身帶著的。完了完了,我老奶奶當年可是在內衣褲上縫了個兜專門來裝她的寶貝。

當然,小孩兒在我的威逼脅迫下,放棄了把紙包魚頭塞進口袋或被窩的想法。

但仍然無法阻止他第二天捧著魚頭在家裡瞻仰,時不時還要掀開看看,魚頭被他捏爛了嗎。

為什麼不直接給他扔了呢?我也考慮過這個問題,但是小孩兒對魚頭愛得卑微,都低到了塵埃裡,讓我於心不忍。

“快去好好吃飯,不然把你魚頭扔了。”

他把飯吃了。

“快去把玩具收起來,不然把你魚頭扔了。”

他把玩具收了。

“趕緊去睡午覺,不然把你魚頭扔了。”

他風一樣竄到了床上。

一個原本張嘴就是“不要,不要”的小孩兒,現在為了魚頭,竟然願意任我擺佈!

可是愛得虔誠也阻止不了魚要發臭啊。

我和孩子爸也很苦惱,比緊箍咒還好使的魚頭,怎麼能說丟就丟呢。

三人對著攤開的紙巾裡慘兮兮的魚頭眉頭緊鎖,小孩兒突然問:“它會變成化石嗎?”

真是醍醐灌頂啊!我就茅塞頓開了:“是啊,變成化石,它就可以永久保存了!”

想把一個魚頭變成化石,難嗎?

我想想覺得應該不難。

為了防止發臭,得先拆了洗淨,再重新組裝,黏一黏就差不多了。我心裡盤算著,看上去似乎比搭樂高還簡單些。

直到我為了不弄壞頭骨,呆坐兩小時給魚腦袋剔肉的時候,真想給自己一個大耳刮子。

組裝步驟也沒容易到哪裡去。

我們從來不知道,一個魚頭居然有這麼多零件!樂高算個啥啊!

真的太難裝了!

“這個魚鰓原來不是一整片啊。”

“這個牙哪個在上,哪個在下啊?”

“怎麼這麼多碎骨頭!往哪黏啊?”

“魚有下巴嗎?魚也有下巴?魚怎麼會有下巴!”

孩子爸一陣手忙腳亂,把502塗在了我的手上,等我好不容易實現了食指和魚鰓的分離,他又差點把自己的手和魚頭一起黏在桌子上。

終於,屏氣凝神四小時,我們夫婦二人還是合力完成了這個大工程,過程之艱辛,誰拆誰知道!

△這個完整的魚頭是拆了之後拼起來的,因為第一次拼,太緊張,當時拆完忘記拍照了

事後,孩子爸奮力地搓著餐桌上不小心滴上去的502膠水,試圖掩蓋自己愚蠢的罪證;而我舉著一雙腥臭的手來回在水龍頭底下衝。

只有小孩兒端著他的化石開心得跳起來:“我的化石!我的化石!”

這下好了,終於能把魚頭放在房間裡睡覺了。

我原本以為自己猜中的是結局,不料,這特麼居然是個開始!

接下來的時間裡,家裡還吃了鯧魚、黃魚、多寶魚。自然,家裡又多了鯧魚化石、黃魚化石和多寶魚化石。

要命的是,拼到黃魚的時候,孩子爸就舉手投降了:“老婆,太難了,這個確實太難了。”

△部分黃魚頭魚骨,我趁小孩兒不注意偷偷扔了不少零件

事實證明,男人太脆弱了,完全不堪一擊!

但沒有什麼事可以難倒媽媽。

只是沒有了合夥人,我的組裝工作並不是很順利,總是拼著拼著就拼不起來了,我只好把拼不起來的骨頭依次黏在旁邊,好在小孩兒並不在意。

大半個月下來,我已經熟練掌握了魚頭拼裝技能,而且隨著隊伍的壯大,已經不能再放在臥室了。

小孩兒重新選址,魚頭們被安置在了陽臺,每天清晨,它們都迎著初升的朝陽齜牙咧嘴。

△從左至右依次為:帶魚、鯧魚和多寶魚、黃魚

2

其實,小孩兒對魚的執念,並非始於最近,兩歲開始,他就整天抱著一條塑料魚形影不離。

△兒時夥伴,幼兒園入學時曾一度想扛進學校,被我阻止了。

後來開始喜歡活魚,家裡每逢買活魚來吃,必定被他解救,先放在水盆裡養兩天。如果條件允許,他應該很願意抱著家裡的金魚缸睡覺,不知道最後鍾情於魚頭算不算退而求其次。

不過,小孩兒喜歡一樣特定的物件並非是什麼稀罕事。

之前看一個知乎網友分享自己五六歲的小表弟的趣事,說是走哪都要帶著小時候用過的被子的被角,出去旅遊也得剪了被角帶著!

我想起來自己小時候,特別喜歡捏我媽的脖子,睡覺的時候一定得捏著我媽脖子上的肉才能睡著,後來大一點了,就自己捏自己胳膊。類似的我還聽過有人喜歡捏著外婆的耳朵睡覺。

總之,很多小孩都會有點自己的小癖好,有時候是特別喜歡某樣東西,有時候是一個小習慣、小動作。

英國有個叫溫尼科特的心理學家,給小孩子喜歡的這些特定物件,整合成了一個名詞,叫“過渡性客體”。

什麼意思呢,就是這些物件其實是小孩兒心理發展的需要,在某一階段甚至代替了母親,可以讓小孩兒感到舒適安慰,有時候能幫他們對抗焦慮寂寞。

我之前還看過一個繪本,叫《古納什小兔》,現在回想起來,也講得是關於“過渡性客體”的故事。

主人公翠西有隻豆綠色的古納什小兔玩偶,翠西從不會說話就開始抱著,到哪兒都隨身帶著,小兔要是丟了,翠西的魂都要飛了。

到了上學的年齡,因為同桌也有一隻一模一樣的兔子,兩個人不小心把對方的玩偶帶回了家。

小孩子也神奇得很,哪怕大人們看上去一模一樣,她們也能敏感地察覺出哪一個才是自己的寶貝。半夜,翠西跑去找爸爸媽媽,告訴他們這不是自己的古納什小兔。爸爸媽媽居然沒有敷衍翠西,終於在凌晨3點和同學的父母見了面,交換了小兔子。

特別細膩溫暖的故事。

想起翠西,我試圖再次體會了一下兒子擁有魚頭時的快樂。

這該是一種什麼樣的快樂呢?

這大概是一種,老母親們只有在買包的時候才能體會到的精神愉悅,高興不高興,都可以“包治百病”。

△多寶魚

瞧著這堆骨頭,想象著它讓一個小孩釋放的多巴胺居然抵得上一隻包帶給我的快樂!

以後再也不拿魚頭威脅可憐的小孩兒了,畢竟有人搶走我的包,我也是要拼命的。

故事裡的結局,翠西在飛機上看到更小的寶寶哭鬧,主動把小兔子送給了他。

這恰恰說明長大的翠西不再執著於自己曾經的依戀之物,她的心已經做好了準備奔向更廣闊的世界。

只是我那尚處於混沌懵懂期的三歲崽子,就在我寫稿的時候,又歡欣雀躍地往家搬了一條魚,看上去,那個魚頭才是他的全世界!

因為兒子跟魚頭槓上了。

1

一天晚飯,有一盤紅燒帶魚,小孩點名要吃魚頭。

我們夫妻二人倍感欣慰,莫不是生了個孝子啊,吃魚只吃頭,如此甚好!

可是他沒吃,眾目睽睽之下抽了兩張餐巾紙,小心翼翼地把魚頭包起來了!

我看他這一系列視如珍寶的騷操作,很像我以前80多歲的老奶奶,但凡她認為的“好東西”,都要用那塊方方正正的小白手絹仔細包好了,有時候是幾張毛票,有時候是幾枚光緒年間的銅製錢,還有時候是感冒藥。

只要是這白手絹包起來的,必定是睡覺走路都要隨身帶著的。完了完了,我老奶奶當年可是在內衣褲上縫了個兜專門來裝她的寶貝。

當然,小孩兒在我的威逼脅迫下,放棄了把紙包魚頭塞進口袋或被窩的想法。

但仍然無法阻止他第二天捧著魚頭在家裡瞻仰,時不時還要掀開看看,魚頭被他捏爛了嗎。

為什麼不直接給他扔了呢?我也考慮過這個問題,但是小孩兒對魚頭愛得卑微,都低到了塵埃裡,讓我於心不忍。

“快去好好吃飯,不然把你魚頭扔了。”

他把飯吃了。

“快去把玩具收起來,不然把你魚頭扔了。”

他把玩具收了。

“趕緊去睡午覺,不然把你魚頭扔了。”

他風一樣竄到了床上。

一個原本張嘴就是“不要,不要”的小孩兒,現在為了魚頭,竟然願意任我擺佈!

可是愛得虔誠也阻止不了魚要發臭啊。

我和孩子爸也很苦惱,比緊箍咒還好使的魚頭,怎麼能說丟就丟呢。

三人對著攤開的紙巾裡慘兮兮的魚頭眉頭緊鎖,小孩兒突然問:“它會變成化石嗎?”

真是醍醐灌頂啊!我就茅塞頓開了:“是啊,變成化石,它就可以永久保存了!”

想把一個魚頭變成化石,難嗎?

我想想覺得應該不難。

為了防止發臭,得先拆了洗淨,再重新組裝,黏一黏就差不多了。我心裡盤算著,看上去似乎比搭樂高還簡單些。

直到我為了不弄壞頭骨,呆坐兩小時給魚腦袋剔肉的時候,真想給自己一個大耳刮子。

組裝步驟也沒容易到哪裡去。

我們從來不知道,一個魚頭居然有這麼多零件!樂高算個啥啊!

真的太難裝了!

“這個魚鰓原來不是一整片啊。”

“這個牙哪個在上,哪個在下啊?”

“怎麼這麼多碎骨頭!往哪黏啊?”

“魚有下巴嗎?魚也有下巴?魚怎麼會有下巴!”

孩子爸一陣手忙腳亂,把502塗在了我的手上,等我好不容易實現了食指和魚鰓的分離,他又差點把自己的手和魚頭一起黏在桌子上。

終於,屏氣凝神四小時,我們夫婦二人還是合力完成了這個大工程,過程之艱辛,誰拆誰知道!


中年崩潰,沒想到是從「吃魚」開始


△這個完整的魚頭是拆了之後拼起來的,因為第一次拼,太緊張,當時拆完忘記拍照了

事後,孩子爸奮力地搓著餐桌上不小心滴上去的502膠水,試圖掩蓋自己愚蠢的罪證;而我舉著一雙腥臭的手來回在水龍頭底下衝。

只有小孩兒端著他的化石開心得跳起來:“我的化石!我的化石!”

這下好了,終於能把魚頭放在房間裡睡覺了。

我原本以為自己猜中的是結局,不料,這特麼居然是個開始!

接下來的時間裡,家裡還吃了鯧魚、黃魚、多寶魚。自然,家裡又多了鯧魚化石、黃魚化石和多寶魚化石。

要命的是,拼到黃魚的時候,孩子爸就舉手投降了:“老婆,太難了,這個確實太難了。”


中年崩潰,沒想到是從「吃魚」開始


中年崩潰,沒想到是從「吃魚」開始


△部分黃魚頭魚骨,我趁小孩兒不注意偷偷扔了不少零件

事實證明,男人太脆弱了,完全不堪一擊!

但沒有什麼事可以難倒媽媽。

只是沒有了合夥人,我的組裝工作並不是很順利,總是拼著拼著就拼不起來了,我只好把拼不起來的骨頭依次黏在旁邊,好在小孩兒並不在意。


中年崩潰,沒想到是從「吃魚」開始


大半個月下來,我已經熟練掌握了魚頭拼裝技能,而且隨著隊伍的壯大,已經不能再放在臥室了。

小孩兒重新選址,魚頭們被安置在了陽臺,每天清晨,它們都迎著初升的朝陽齜牙咧嘴。


中年崩潰,沒想到是從「吃魚」開始


△從左至右依次為:帶魚、鯧魚和多寶魚、黃魚

2

其實,小孩兒對魚的執念,並非始於最近,兩歲開始,他就整天抱著一條塑料魚形影不離。


中年崩潰,沒想到是從「吃魚」開始


△兒時夥伴,幼兒園入學時曾一度想扛進學校,被我阻止了。

後來開始喜歡活魚,家裡每逢買活魚來吃,必定被他解救,先放在水盆裡養兩天。如果條件允許,他應該很願意抱著家裡的金魚缸睡覺,不知道最後鍾情於魚頭算不算退而求其次。

不過,小孩兒喜歡一樣特定的物件並非是什麼稀罕事。

之前看一個知乎網友分享自己五六歲的小表弟的趣事,說是走哪都要帶著小時候用過的被子的被角,出去旅遊也得剪了被角帶著!

我想起來自己小時候,特別喜歡捏我媽的脖子,睡覺的時候一定得捏著我媽脖子上的肉才能睡著,後來大一點了,就自己捏自己胳膊。類似的我還聽過有人喜歡捏著外婆的耳朵睡覺。

總之,很多小孩都會有點自己的小癖好,有時候是特別喜歡某樣東西,有時候是一個小習慣、小動作。

英國有個叫溫尼科特的心理學家,給小孩子喜歡的這些特定物件,整合成了一個名詞,叫“過渡性客體”。

什麼意思呢,就是這些物件其實是小孩兒心理發展的需要,在某一階段甚至代替了母親,可以讓小孩兒感到舒適安慰,有時候能幫他們對抗焦慮寂寞。

我之前還看過一個繪本,叫《古納什小兔》,現在回想起來,也講得是關於“過渡性客體”的故事。


中年崩潰,沒想到是從「吃魚」開始


主人公翠西有隻豆綠色的古納什小兔玩偶,翠西從不會說話就開始抱著,到哪兒都隨身帶著,小兔要是丟了,翠西的魂都要飛了。

到了上學的年齡,因為同桌也有一隻一模一樣的兔子,兩個人不小心把對方的玩偶帶回了家。

小孩子也神奇得很,哪怕大人們看上去一模一樣,她們也能敏感地察覺出哪一個才是自己的寶貝。半夜,翠西跑去找爸爸媽媽,告訴他們這不是自己的古納什小兔。爸爸媽媽居然沒有敷衍翠西,終於在凌晨3點和同學的父母見了面,交換了小兔子。


中年崩潰,沒想到是從「吃魚」開始


特別細膩溫暖的故事。

想起翠西,我試圖再次體會了一下兒子擁有魚頭時的快樂。

這該是一種什麼樣的快樂呢?

這大概是一種,老母親們只有在買包的時候才能體會到的精神愉悅,高興不高興,都可以“包治百病”。


中年崩潰,沒想到是從「吃魚」開始


△多寶魚

瞧著這堆骨頭,想象著它讓一個小孩釋放的多巴胺居然抵得上一隻包帶給我的快樂!

以後再也不拿魚頭威脅可憐的小孩兒了,畢竟有人搶走我的包,我也是要拼命的。

故事裡的結局,翠西在飛機上看到更小的寶寶哭鬧,主動把小兔子送給了他。


中年崩潰,沒想到是從「吃魚」開始


這恰恰說明長大的翠西不再執著於自己曾經的依戀之物,她的心已經做好了準備奔向更廣闊的世界。

只是我那尚處於混沌懵懂期的三歲崽子,就在我寫稿的時候,又歡欣雀躍地往家搬了一條魚,看上去,那個魚頭才是他的全世界!


中年崩潰,沒想到是從「吃魚」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