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彪:關於疫情與經濟全球化的四個問題


劉志彪:關於疫情與經濟全球化的四個問題


1、疫情暴發對全球供應鏈的衝擊有多大?中國供應鏈受到的影響又有多深?


疫情對全球供應鏈和中國供應鏈的衝擊與影響,可以從疫情發展的三個階段來看。


第一階段:從世衛組織宣佈將疫情列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中國國內企業全面停工停產開始,很多人認為這次疫情是全球供應鏈“去中國化”的壓力測試。1月30日美國商務部部長羅斯在接受福克斯電視臺專訪時聲稱,中國的新冠疫情“有助於製造業迴流美國”。這個階段一是中國供應鏈受制於疫情,發生物流受阻和勞動供給短缺,使企業出現停擺現象;二是全球供應鏈受制於來自中國的中間投入品短缺,如汽車零配件的短缺使一些跨國企業投入品供給緊張。但是這個時期因為跨國企業有一定的庫存備貨,總體上並沒有很在意。


第二階段:由於中國疫情阻擊戰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勝利,中國企業全面復工復產,但同時由於疫情向全球蔓延,美歐日韓一些全球化運作的大企業出現停擺。這階段中國供應鏈的問題,從供給端轉向供給與需求兩端:不僅來國外的的訂單需求減少,而且中國企業為復工復產所需要的進口原材料、中間品等也遇到了困難。



第三階段:就是疫情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和走向。目前人們擔心的是疫情後全球價值鏈(GVC)是不是會發生大面積的、普遍的脫鉤與斷裂的問題。這個是擔憂,目前還不是現實。不過也有一種樂觀的觀點認為,現在中國是全球供應鏈中的安全港灣,全球金融和產業資本將大面積流向中國。


具體看這次疫情對中國所處的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衝擊和影響,可以主要看三個方面:一是進口產品受阻影響國內產業鏈,可能主要是日韓歐疫情影響中國中間產品進口;二是外部市場萎縮,出口受阻,主要是受疫情影響嚴重美歐國家市場;三是全球產業鏈在疫情中和疫情後的重組變化。具體會有多大的影響,現在還無法準確評估,但是不妨礙我們要提早做好應對準備。


本次疫情最大的影響,實際上是可能會打亂中國在過去出口導向戰略下建立的長期的GVC生態。這對深度嵌入GVC分工的中國製造來說更需要高度警惕。中國深度嵌入GVC的現狀,使中國的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遠超自身的體量。中國是GVC的核心節點,出口產品中的中間品佔比相當高,根據“世界綜合貿易解決方案”(WITS)數據庫計算,中國2017年GVC的參與度就達到60%以上,全球近200個經濟體從中國進口商品,其中中間品在全部進口中的佔比平均達到21.7%(中位數)。所以處於全球供應鏈中的中國零部件供貨企業,如普遍出現不能及時生產供貨或供貨不足的現象,會導致產業鏈下游企業的供給成本急劇上升。如果疫情拖的時間週期比較長,跨國公司就有可能會把訂單轉向東南亞、中南美地區,或者重新建設供應鏈。如果這樣,那麼中國企業的GVC地位就可能發生動搖。


2、政府應該怎樣幫扶中小微企業復工復產以維護供應鏈穩定?中國企業又該如何應對供應鏈中斷?


從穩定經濟的角度看,政府主要可以在宏觀、產業和微觀三大方面採取一些援助政策,前者集中在創造更為寬鬆的經濟環境上,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後兩者則應強調針對個體的具體性和精準性。


在貫徹中央意圖上,現在全國各地方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幫助製造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儘快復工復產的優惠政策,如蘇州在全國率先出臺了幫扶中小企業的政策。這些政策集中在保企業生存、保企業現金流,在銀行信貸、最低工資發放、降低社保繳納標準、房租減免和延期繳納、相關稅費退還和減免等方面。


但政府在援助中小微企業時應該注意:一是要保證這些政策的傳導最終要落實到實體經濟上,不能阻塞在虛擬經濟領域變成資產炒作;二是要注意政府能力不是無限的,有些中小微企業被各種衝擊淘汰也是正常市場行為,不是所有的企業都能救得活;三是反過來看,疫情其實對中小微企業轉型升級也是一個機會,如線上銷售、線上教育、遊戲娛樂、服務外包、居家辦公、視頻會議等等,都會得到前所未有的加速發展。


我國中小微企業規模巨大,吸納就業人數多,雖然靈活多變但抗風浪能力差,是最需要得到政府援助的主體。由於中小微企業所處行業不同,運作的產業鏈不同,所依賴的市場不同,因此總體上來看,還是需要根據企業嵌入的全球產業鏈性質、供應鏈的具體情況分門別類進行精準施策。


對那些深入嵌入特大型企業供應鏈的中小微企業,由於後者實力雄厚、平時受國家支持力度大,同時受疫情影響程度小,因此復工復產復銷順利的特大型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應該響應政府號召主動當好產業鏈“鏈主”,及時給納入其供應鏈中小微企業以訂單和貨款,幫助其共同渡過難關。


對那些深度嵌入GVC的出口導向的中小微企業,現在最大的問題不是工人到不了崗,而是缺少來之國外採購商的訂單。根據疫情發展態勢,政府可以鼓勵和支持這類企業儘快採取產品多元化和市場多元化戰略的轉型,開拓新的國外市場;鼓勵企業發展與國內價值鏈、產業集群之間的聯繫,多采用線上營銷推廣方式,如現在的網紅帶貨銷售,就活躍了一大批中小企業。


對嵌入較長產業鏈的中小微企業,與所嵌入的產業鏈較短或直接面對消費者的中小微服務企業,援助調整的政策應該是有所區別的,重點應該援助後者。本次疫情表面上好像對消費者服務業衝擊最大,其實最需要關注的是對製造業中的中小微企業的影響。這是因為,製造業的產業鏈比消費者服務業長,供應鏈中因某些環節的訂單取消、停擺或暫時性斷裂,將出現“長鞭效應”現象,從下向上的波動需求會被無限放大,從而衝擊整個產業和相關產業。同時,很多消費者服務業的剛需一直存在,疫情只是讓線下需求變成了線上需求。這與勞動密集型的中小製造企業和出口企業面對訂單消失的困境很不同。


對於眾多與深度嵌入產業鏈、供應鏈關係不大的企業,救助政策取向應該轉向重點為中小微企業創造優良的營商環境,如發展各種為其服務的網絡營商平臺等。此次新冠疫情客觀上可能催生我國企業信息化和互聯網化的新一輪發展,5G技術推廣應用加強了這種可能性。對此建議:(1)將政府對5G的相關投資在本年度再度加快和提前,既可以對沖經濟下行壓力,同時為廣大企業信息化創造基礎設施條件。(2)提倡互聯網巨頭運用雲計算等信息技術,為中小企業免費或低價提供在線辦公、在線學習等工具,提高中小企業在疫情階段靈活工作的效率,同時進一步提升中國經濟體系的信息化水平。


3、受疫情影響會使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發生哪些變化?


這次疫情的衝擊使人們看到全球產業鏈分工體系的脆弱性,過去支持這個體系不斷深化和泛化的純經濟學思考並不牢靠。


首先,這種分工格局下,一旦出現像新冠肺炎這種大面積的疫情衝擊,要產業鏈的“鏈主”即總龍頭擔負起協調不同生產環節和生產區段的任務,其協調成本便要趨向於無窮大,甚至根本不可能完成。


其次,這種分工在信息網絡技術的支持下,在全球範圍內精心設計和安排了採購與運輸物流體系。但是為了避免未來再次遭遇措手不及的窘境和大規模損失,企業建設的供應鏈系統會要求更加體現自主性和可控性。這樣會使企業始終保持一定的生產剩餘和配置上更加靠近國內,更多選擇以短期利潤換取整個系統韌性的行為。


第三,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一些國家政府支持經濟全球化的開放的基礎。過去經濟全球化可以得到各主要國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主要是因為大家都認識到這樣可以尋求到全球化的共同利益。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加劇各國對經濟全球化的懷疑態度和傾向,封閉取向、種族歧視、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興起,加上這些年貿易摩擦和衝突不斷,逆全球化浪潮選擇民族孤立而非全球團結,動搖了經濟全球化的政治基礎。


據此,疫情後將面臨跨國企業全球化戰線的戰略收縮、政府維護全球化的政策資源減少、國內民眾內向化等等傾向,意味著過去由西方發達國家跨國企業主導的GVC會在未來若干年中發生猛烈的規模縮減、範圍縮小和形式變化。


雖然這種戰略重組的具體情況我們現在還無法清晰地描述,但是基本的方向還是可以預測的。如疫後關於重要原材、零配件、中間投入品尤其是醫療醫藥等產業的GVC,跨國公式可能會就此搬遷回本國,以形成政府和社會所要求的自主可控的國內價值鏈(NVC);再如一些供應鏈容易受突發事件影響的GVC佈局,可能就不可能像過去那樣集中與某一區域,而極有可能是分散佈局在全球各個主要國家,以規避可能的風險。


還有,美國、日本等國家將會拋棄主流經濟學把增長與創新分割開來的傳統,吸取數次世界金融危機的經驗教訓,強調了生產製造過程以及把它與創新結合起來的重要性,強調了製造業及其政策在創新和現代經濟增長中的地位和作用,糾偏過去“去工業化”的錯誤的經濟政策,加速製造業迴流本國。



不過,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西方發達國家想立刻就建成獨立的供應鏈來替代中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可以做到的事情。中國的製造業的比較優勢仍長期存在,並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漸加強。根據一些國際性機構的報告和我的實地調研看,外資並未因為本次疫情而改變對中國的投資策略。其中的原因,從根本上說是由客觀經濟規律決定的。各國的生活水準不同導致生產成本不同,進而導致產業結構不一樣,違反經濟原則的產業迴流,把一些缺乏比較優勢的產業佈局在生活成本和營商成本很高的發達經濟中,也就必然無法長久。因此我們可以斷言,疫情可能導致一些國家引導產業迴歸,最後只可能是少數產業鏈或者部分產業環節的迴歸,而不可能是全部產業鏈的整體遷移,因為這不符合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和規模經濟原則。從這意義上說,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將中國產業鏈撇開或替代。同時,經濟全球化趨勢仍是不可擋、不可逆的,只有在某些方面可能會出現逆全球化的現象。中國接下來要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特別是通過進一步的改革開放降低營商成本,增大對外資的吸引力。


4、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的“施工圖”對我國應對全球化變局、形成世界級產業集群優勢和提升全球價值鏈位勢產生怎樣的作用?


在區域經濟發展方面,推進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成渝等一體化協同發展,是中國應對可能的逆全球化趨勢的重要的戰略思考和操作手段。這種區域一體化發展,將通過消除“碎片經濟”特徵,逐步構建出中國的統一超大規模市場,更好地把出口導向型全球化戰略轉型為基於龐大內需的經濟全球化戰略,用我們自己的市場吸收全球先進生產要素,發展創新經濟。


長三角一體化的“施工圖”在中長期政策方面,有利於加快構建基於全球產業鏈集群的國內價值鏈和沿“一帶一路”的以我為主的全球價值鏈。因此要加快這一區域的統一市場建設,消除地方保護主義和地區貿易壁壘,以新基建建設高科技產業所需要的的營商環境,進一步發揮東部發達地區對其它地區的發展引領作用。要進一步加強長三角地區與東北經濟圈、中西部地區的國內價值鏈的建設,鼓勵形成更多的國內經濟循環和聯繫,適度替代全球價值鏈弱化的負面效應,發揮國內經濟的韌性和超大規模市場的調節作用。


尤其要加快全球產業鏈集群在長三角地區的建設。疫情後,從西方國家對全球化的態度以及跨國公司這次的反思可以推演,全球產業鏈將在縱向分工上趨於縮短,在橫向分工上趨於區域化集聚,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降低全球供應鏈因產業鏈過長、區位分佈太散而導致的產業發展不確定性,抵禦未來各種外生的突發風險。這一趨勢與我國沿海地區地方化的產業集群加入全球價值鏈的傾向高度一致。在本次疫情中,我國企業的復工復產受影響最小、最有競爭力的也是這些全球產業鏈集群。為此,要在全國最有條件的長三角地區加快先進製造業世界級集群建設步伐,增強其國際競爭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