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對中國經濟影響分析

【導語】全球疫情的蔓延加大了中國經濟企穩的難度和不確定性。如果日韓疫情嚴重,我國在機電產品、化學制品(尤其是新材料)等領域將受到供應端影響,產業鏈的延伸可能衝擊國內中下游半導體產業、汽車製造業。若疫情進一步在歐盟、美國等主要經濟體蔓延,將對我國的機電、運輸、化工、傢俱玩具、光學鐘錶、醫療設備、紡織品等行業造成較為嚴重的普遍性影響。

目前,新冠疫情在國內已基本得到控制,但在境外一些國家和地區出現了蔓延態勢。從新冠疫情表現的危害性看,疫情的全球蔓延以至進一步惡化將造成嚴重的經濟衝擊和社會影響。新冠疫情在國內爆發後對國內經濟以及國際經濟影響的分析已經見諸各種媒體,而本研究課題著重從疫情國際蔓延的角度,基於已經並可能進一步擴散的國家或地區,以及各地疫情程度的分析和預測,估計了全球和各國經濟受影響的程度,據此來分析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在宏觀經濟層面,考慮到疫情對於服務業和製造業的影響強度和持續時間的差別,我們假設了三種疫情影響強度,並結合擴散區域的可能性,建立了三種情景。在樂觀情景下,2020年全球GDP增速為2.5%,比2019年下降0.4個百分點;在中性情景下,全球GDP增速下降為2%;在悲觀情景下,全球GDP增速為1.2%。


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對中國經濟影響分析

  

從行業角度來看,疫情蔓延對全球旅遊、交通運輸等行業將造成直接衝擊;對產業鏈全球化的製藥、半導體、汽車製造等行業以及強順週期的能源行業將造成較大影響。結合全球產業分工的現狀,我們定性分析了不同產業鏈受國際疫情影響的程度差異。在當前疫情形勢下,機電、半導體、運輸設備、化工以及礦物燃料等方面的供應受影響較大。若疫情進一步在歐盟、美國等主要經濟體蔓延,將從生產資料供應、資本供給和最終消費需求三個方面對全球供應鏈產生極大的衝擊。


從對金融市場影響來看,疫情全球爆發後的第一週(2020年2月24日—2月28日),全球金融市場的表現可以概括為美元和日元漲,股市和黃金跌。雖然類似的組合波動在20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也發生過,但目前看來,由於各國央行都採取了相應的積極行動,市場並不會出現類似2008年那樣的大規模流動性危機。


全球疫情的蔓延加大了中國經濟企穩的難度和不確定性。從對經濟增速的影響看,比照08年全球金融危機,新冠疫情的國際擴散將衝擊出口增速,從而拖累我國GDP增速下降1.0(樂觀)、1.9(中性)或3.0(悲觀)個百分點。如果日韓疫情嚴重,我國在機電產品、化學制品(尤其是新材料)等領域將受到供應端影響,產業鏈的延伸可能衝擊國內中下游半導體產業、汽車製造業。若疫情進一步在歐盟、美國等主要經濟體蔓延,將對我國的機電、運輸、化工、傢俱玩具、光學鐘錶、醫療設備、紡織品等行業造成較為嚴重的普遍性影響。

  

全球疫情蔓延對我國金融市場帶來短期波動,但也有正面效應。儘管本次疫情加強了股票市場之間的聯動效應,但中美股市的弱相關性意味著資產配置動機將吸引外資流入。在債券市場,需重點關注交通運輸行業、汽車製造和化工行業信用債風險。疫情擴散後,由於避險原因,人民幣匯率反而走高。未來人民幣的走勢將取決於經濟恢復狀況、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實施情況,以及中美貿易博弈的發展。


國際疫情蔓延給我國帶來了新的風險和挑戰,同時也帶來了機遇。全球疫情蔓延使得我國將面臨來華人員帶來輸入病例的風險,這將延遲我國防疫結束時間。全球疫情將造成海外需求和供應的不確定性。但由於我國已基本控制疫情,在國際抗疫中,我國將獲得更多機遇,包括降低國際產業鏈從中國轉移的壓力、滿足增加的抗疫物資需求等。全球疫情為改善中國的國際環境和對抗逆全球化提供了機會。


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對中國經濟影響分析


為應對風險和抓住機遇,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做好防範疫情輸入性風險的準備;


(2)採用積極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但是要注意刺激力度適當、結構合理;


(3)對受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影響較大的行業進行精準支持,鼓勵信息科技等行業幫助海外國家抗擊疫情,為疫情結束後向國際市場拓展提供鋪墊;


(4)積極應對疫情全球蔓延對產業鏈的負面影響,同時佈局完善國內產業鏈;


(5)擴大金融改革開放,滿足海外資金在疫情蔓延下的避險需求,在國際疫情防控合作中發揮人民幣支付結算功能,加快人民幣國際化和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開放步伐;


(6)承擔大國擔當,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應對逆全球化影響。


一、全球疫情發展狀況和趨勢


本次新冠疫情最早在我國武漢爆發,疫情的高重症率和高死亡率造成了較強的危害性。1月23日起我國共31個省市宣佈啟動重大公共突發衛生事件一級響應;2月22起一些啟動一級響應的省市開始調整響應級別為二級。目前疫情在我國(除湖北外)已經基本得到控制。


2月20日以來,中國以外地區新冠疫情初現蔓延態勢。3月初,韓國、意大利、伊朗、日本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疫情;歐盟各國和美國也發現多起病例,而且有大概率發生疫情。從我國疫情的情況看,一旦疫情蔓延,將嚴重影響當地的居民生活和經濟活動。


在估計疫情國際影響的情景分析中,我們考慮了兩個維度,即疫情影響的經濟體以及疫情的嚴重程度(對服務業和製造業的影響強度和持續時間的差別)。下面假設了疫情全球擴散的三種情景 :


樂觀情景:疫情侷限於中國、韓國、日本以及目前疫情有爆發趨勢的歐盟和美國,除中國以外,其他經濟體的經濟影響僅侷限於服務業,但持續時間較短。


中性情景:疫情持續時間增加,對主要經濟體的衝擊從服務業擴大到製造業。


悲觀情景:疫情在全球擴散,且對經濟的衝擊時間持續時間達到3個月。


二、疫情蔓延對全球經濟金融的影響


(一)主要經濟體和全球經濟增速的預測


基於生產法對三種不同情景下2020年全球及主要經濟體GDP增速預測如下:


(二)對全球產業的影響


地區產業優勢的差異,造成不同疫區對全球不同產業的影響差異。


1、全球產業對疫情重點地區的依賴度


中國是全球製造業供應鏈的重要樞紐,生產停滯對全球經濟產生的影響巨大。據日本經濟新聞的分析,中國的製造業生產每減少100億美元,海外整體影響約達67億美元。


受日本進出口影響較大的有中國、美國、東盟、歐盟、韓國等國家和地區。機電產品、運輸設備和化工產品是日本的主要出口商品。若日本的疫情進一步加重,預計將對機電、半導體等製造業的基礎原料供應造成較大影響。


受韓國進出口影響較大的有中國、美國、日本、越南等國家和地區。若韓國的疫情進一步加重,預計將對全球機電、運輸設備等行業造成一定影響。


受意大利進出口影響較大的有歐盟、中國、美國等國家和地區。若意大利的疫情進一步加重,預計將對機電、化工、運輸設備等行業造成一定影響。


若伊朗的疫情進一步加重,預計將對礦物燃料供應造成一定影響。


2、疫情對全球產業的主要影響


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將對旅遊、交通運輸等行業造成直接衝擊;對產業鏈全球化的製藥、半導體、汽車製造等行業以及強烈順週期的能源行業造成較大影響。


3、疫情若進一步向歐盟、美國等經濟體蔓延對全球產業的影響


與歐盟貿易聯繫較為緊密的國家和地區包括歐盟、美國、加拿大、中國、日本等。


美國對全球出口中,機電產品、運輸設備、礦產品、化工產品和光學、鐘錶、醫療設備是主要出口商品。機電產品、運輸設備和礦產品是美國的前三大類進口商品。美國出口較多的是資本品和中間品,進口較多的是資本品、消費品和中間品。


歐盟和美國中間品進出口份額較大,在國際產業鏈中的地位突出,對初級產品的加工和最終產品的形成均具有重要作用;美國是重要的資本品流入和輸出國,對國際資本的流動具有重要作用;同時,歐盟和美國是重要的消費品市場。若疫情進一步在歐盟、美國等主要經濟體蔓延,將從生產資料供應、資本供給和最終消費市場三個方面對全球供應鏈產生極大的衝擊。


(三)對全球金融市場的影響


疫情全球爆發後的第一週(2月24日—2月28日),全球金融市場的表現可以概括為美債和日元漲,股市和黃金跌。雖然類似的組合波動在20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也發生過,但目前看來,由於各國央行都採取了相應的積極行動,市場並不會出現類似2008年那樣大規模的流動性危機。


1、對全球股市的影響


從歷史數據看,重大疫情與股票市場的長期表現之間並沒有很強的因果關係。股票市場的長期表現取決於經濟體的內在發展邏輯,而週期性的疫情對市場的影響一般都是暫時的。短期內,國際股票市場的表現為:


1)全球股市短期大幅下跌,相關性迅速提升,傳染效應強


2)美股上漲預期下調和各個市場的估值差異將推動資產組合的再平衡。


3)從各個市場的PE值看,上證綜指在估值上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2、對全球債券市場的影響

(1)疫情帶來的寬鬆政策和避險情緒使得國債收益率在全球範圍內大幅下降。


(2)部分地區債券違約風險上升。由於意大利的債務問題較為嚴重,疫情有可能加劇意大利債務危機風險,而危機爆發有可能牽涉到歐盟多個國家,形成區域性債務危機。


(3)全球債券資產有再平衡需求


1)流動性氾濫將使得利率失去風險反映能力


2)缺乏利率的風險警示作用,風險在沒有預警的情況下爆發會造成更廣泛的負面影響。


3)在疫情全球蔓延、全球低利率的大環境下,中國債券的相對高收益率和安全性對海外資金具有一定吸引力。


3、對全球外匯市場的影響


若疫情在全球爆發,不同國家的匯率變動將取決於其受影響的程度,根據前文估計,日本和韓國的疫情較歐盟和美國情況更為嚴重;短期內匯率的波動率將有所提高。


4、對大宗商品的影響


在疫情帶來的需求放緩以及各國央行加大刺激的雙重作用下,未來經濟是持續通縮還是由通縮轉向通脹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大宗商品價格的波動率因此上升。


三、疫情的全球演變對中國經濟、金融的影響


(一)對中國宏觀經濟的影響


疫情全球蔓延大概率會造成全球經濟增速下降。外部需求下滑將對中國經濟形成負面影響。


新冠疫情目前比較嚴重的經濟體在我國總出口中的佔比都較大。根據估算,樂觀情景下2020年全年我國出口增速將下降5.5個百分點,中性情景下降低10.9個百分點,悲觀下降低17.5個百分點。2019年我國出口佔GDP的比例為17.4%,從這個角度估算可以得出,三種情境下出口增速下滑將拖累我國GDP增速下降1.0(樂觀)、1.9(中性)或3.0(悲觀)個百分點。


(二)對中國產業的影響


我們基於中國和疫情重點地區的經濟聯繫,分析疫情的全球擴散對國內各主要產業的影響和前瞻性佈局機會。


1、中國產業對疫情重點地區的依賴度


從中國與日本、韓國、意大利、伊朗等疫情重點地區的經貿聯繫來看,中國與日本、韓國的雙邊貿易額均在2000億元人民幣左右,而與意大利和伊朗的貿易額則較小。因此,從產業依賴度來看,日本、韓國的疫情發展狀況將對我國產生較大影響。


日韓與中國貿易關係緊密主要體現在:


1)中國是日本和韓國的第一大進口國;


2)日韓是主要的中間品出口國,中國對日韓中間商品的依賴度較高;


3)從產業鏈的角度,日韓與中國在貿易領域上中下游互相依託,是國內產業鏈不可忽視的一環。


若疫情在當地進一步升級,日韓作為中國重要的貿易伙伴,企業停工、物流停運、出口減少將直接衝擊我國上中下游的供應端。


2、對中國各產業的主要影響


在此重點闡述日韓疫情風險快速上升對我國戰略新興產業的輸入性影響。


從我國自日本進口的依賴度來看,排名前三的為機械、電氣設備和化學制品。對向日本出口的依賴度來看,排名前三的為電氣設備、機械和製成品。


我國在機電產品(尤其是汽車零部件、半導體)、化學制品(尤其是新材料)等領域對日韓敞口較大,產業鏈的延伸可能衝擊國內中下游半導體產業、汽車製造業。


3、疫情若進一步向歐盟、美國等經濟體蔓延對中國產業的影響


2018年,中美間的雙邊貿易額為6598億美元,且中國保持了較大的貿易順差。


美國對中國出口的產品主要為運輸設備、機電產品、化工產品、光學鐘錶和醫療設備。根據美國商務部的數據,2018年對中國出口分別為276.8億美元、270.4億美元、123.5億美元和98.4億美元,佔美國對中國出口總額的23.0%、22.5%、10.3%和8.2%。


美國自中國的進口商品以機電產品為主,2018年進口2685.4億美元,佔美國自中國進口總額的49.8%,比上年增長4.7%。傢俱玩具、紡織品及原料和賤金屬及製品分別居美國自中國進口商品的第二、第三和第四位,2018年進口額分別為649.3億美元、405.0億美元和282.0億美元,佔美國自中國進口總額的12.0%、7.5%和5.2%,比上年增長7.3%、3.9%和10.9%。


2018年,中歐間的雙邊貿易額為6039億美元,且中國保持了較大的貿易順差。中國從歐盟進口的產品主要為工業製成品,包括機電產品、運輸設備、光學鐘錶、醫療設備和化工產品等。中國對歐盟出口的產品主要為工業製成品,包括機電產品、紡織品、傢俱玩具和化工產品等。


因此,若疫情進一步在歐盟、美國等主要經濟體蔓延,將對我國的機電、運輸、化工、傢俱玩具、光學鐘錶、醫療設備、紡織品等行業造成較為嚴重的普遍性影響。


(三)對國內金融市場的影響


疫情對國內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和外匯市場(人民幣匯率)的影響有:


1、股市


(1)市場聯動性對中國股市帶來的影響


首先,從短期相關性看,本次疫情對股市造成的市場聯動效應顯著。


其次,從長期看,A股和其它地區的股票相關性並不高,本次疫情帶來的相關性的提升會在未來一段時間下降。


最後,中美兩國股市的弱相關性有利於資產多樣化配置。在美股及其它股市收益預期不確定性因素提高的情況下,中國股市有望吸引更多的外國投資者。


(2)產業鏈受損帶來的實體風險如何影響中國股市


1)產業鏈受損行業表現


由於疫情重點國家日本、韓國、意大利和伊朗在全球產業鏈中佔據較為重要的地位,疫情在上述國家的爆發將對我國新材料行業、汽車製造業、半導體行業產生較為嚴重的負面影響;若疫情進一步向歐盟、美國等經濟體蔓延,將對我國的機電、運輸、化工、傢俱玩具、光學鐘錶、醫療設備、紡織品等行業造成普遍性的較為嚴重的影響。目前這些行業的上市公司股價和大盤整體表現差異不大。


2)實體經濟受損與股市長期發展


由於各國央行持續的寬鬆政策,未來股市發展與經濟發展的相關性將進一步變弱。這種差異在達到一個臨界點之前將在未來較長的一段時間內持續。


(3)外資對中國股市的影響


1) 疫情期間外資資金流量的波動和股票走勢具有一定相關性,外資淨流入量對A股有一定預測作用。


2)外資更傾向於波段操作,低價買入,高價賣出。這種向市場提供流動性的做法,對緩解市場的波動起到積極作用。


3)外資傾向於買入所在地區的核心資產,突顯價值投資的本質。


2、債券市場


(1)在與疫情相關的產業領域,信用債市場風險總體可控


(2)外資或將增加對我國債券資產的配置


3、人民幣匯率


(1)人民幣匯率影響因素分析


長期因素不會在短期內導致人民幣的大幅波動,短期人民幣匯率的走勢主要由市場預期決定。目前帶來升值預期和貶值預期的因素都存在。前者包括中美貿易協定的達成、中美利差的增加以及人民幣避險功能的增加;後者包括財政赤字預期的增加。


(2)疫情影響下的人民幣匯率走勢


2月3日人民幣匯率(離岸即期)曾貶值到7.0132,之後匯率走勢並沒有進一步惡化。在疫情全球擴散後由於避險原因出現升值。


未來人民幣的走勢將取決於經濟恢復狀況、貨幣政策(中美利差)和財政政策(財政赤字)的實施情況、以及中美貿易博弈的發展。

(四)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影響


根據我們的評估,新冠疫情對國際金融中心評估中的大部分指標不會造成直接影響。部分金融產業會受到一定的負面影響,但是保險和金融科技行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時機。此外,新冠疫情也給上海六大中心的建設帶來了更多發展機遇,尤其是金融科技中心、國際保險中心和金融風險管理與壓力測試中心。


當疫情在全球爆發後,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將從以下方面受到正面影響。


(1)上海因風險防範得當,城市品牌和聲譽將大幅提升。


(2)外資將加大對人民幣資產的配置,人民幣國際化有望進一步推進。


(3)有利於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


(4)有助於金融科技產業(移動支付、非接觸支付、網絡銀行等)的對外輸出。


四、新冠疫情全球擴散下中國面臨的風險、挑戰和機遇


全球疫情蔓延無疑增加了我國防疫難度和恢復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給我們帶來了更多風險;但另一方面,疫情蔓延帶來的國際防疫需求和國際產業調整也為我國帶來了一些新的機遇。我們就防疫、恢復經濟增長、減少產業衝擊、改善我國發展國際環境、促進上海金融中心建設幾方面進行一些分析。


(一) 防疫的挑戰


1、全球疫情進一步擴散的風險非常高


目前韓國、日本、意大利、伊朗、美國都已經發生了不同程度的疫情;日韓距離中國最近,給中國帶來的輸入性風險相對是最大的;歐盟內部人員往來密切,受意大利疫情影響的可能性非常高;由於疫情初期檢測範圍較小,美國公佈的病例較少,實際上存在較高的社區傳染風險;伊朗醫療物資和設施不足,如果沒有國際援助難以遏制擴散的趨勢。


2、國際疫情爆發下,我國將面臨新的防疫壓力


若國際疫情變得嚴重,我國將面臨大量僑民和海外工作留學人員歸國避險的壓力,帶來二次疫情輸入的風險。疫區歸國人潮的隔離安置和管理對我國防疫是一個嚴重挑戰,將延遲我國防疫結束時間,增加防疫難度。


(二) 經濟保增長和優化結構雙重挑戰


1、海外需求和供應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加了我國經濟恢復的風險


2月份大幅下滑的PMI指數表明,疫情對企業的經營活動造成了顯著的影響。全球疫情蔓延有可能進一步導致海外需求的萎縮,對我國出口行業形成二次衝擊。


2、經濟保增長與結構優化需兼顧


全球疫情蔓延將延長我國經濟承受下行壓力的時間。在內外疫情雙重壓力下,採取經濟刺激手段必不可免。但是在刺激力度要合適、結構要合理,避免大水漫灌式的經濟刺激措施對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長期戰略的損害是我國在保增長中面臨的挑戰。我國近幾年採取的主動經濟結構調整已經取得一些成效,正在逐步改變經濟增長對於房地產和高能耗高汙染產業的依賴,併為之付出了成本。恢復經濟發展的扶持措施應順勢而為,注重經濟結構和基礎設施的改良,避免為短期增長指標而犧牲實施長期戰略所取得的成果。


3、兼顧結構優化與保障就業、保障低收入人群生活水平


在疫情衝擊經濟下行的情況下,經濟結構調整需要兼顧就業和保障低收入人群生活水平,關注民生需求和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維護社會穩定。


4、主要經濟體採取的一些經濟刺激政策增加了我國宏觀調控政策的操作空間


為應對疫情,一些主要經濟體紛紛採取了財政和貨幣刺激政策,包括美聯儲一次性50個基點的降息。這為我國使用財政或貨幣政策提供了更多的操作空間。


(三) 行業發展的挑戰和機遇

1、行業受疫情影響有差別,需要有針對性的支持


疫情下不同行業面臨的問題和困難不同。比如疫情對旅遊服務、交通運輸等行業影響較大,影響時間也較長,問題主要在需求減少方面;有些行業復工面臨的是人力資源問題,有些行業面臨的是原材料問題;有些行業集中度高,抗風險能力高,有些行業集中度低,抗風險能力弱。因此在支持行業恢復時需要有針對性,切實解決行業面臨的問題。


2、疫情對經濟的衝擊也為加快行業的結構優化,淘汰落後產能提供了契機


國際防疫需求為一些產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除防疫用品、醫療產品、藥品行業外,我國信息行業在防疫中發揮的作用也是一個亮點。


3、疫情下產生了一些新興服務的需求


本次疫情中產生了許多新的服務需求,比如電商服務需求的增加和商品範圍的擴大、在線教育的需求、遠程辦公的支持、防疫信息提供等。這些需求為新興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


(四) 我國產業鏈發展面臨的風險與機遇


1、疫情造成的我國產業鏈停頓使得各國重新審視自身產業鏈的風險,我國一些優勢產業面臨全球產業鏈調整的壓力。


2、我國一些產業鏈高度依賴日本、韓國的供應鏈,而目前韓國已經爆發嚴重疫情,日本疫情爆發風險也非常高。日韓美的疫情有可能通過產業鏈影響我國部分產業復產。


3、疫情蔓延,增加了全球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國際大型企業可能推遲調整供應鏈。尤其在我國成功控制疫情的情況下,在華保留相當比例的供應鏈有益於降低其全球供應鏈風險。


4、疫情蔓延也會造成一些疫情重點地區的產業鏈向疫情已經受到控制地區轉移,這為我國產業鏈結構調整提供了機遇。


(五) 疫情國際擴散對我國金融市場的影響和帶來的機遇


1、在我國疫情初步得到控制、全球疫情蔓延的情況下,可能有避險資金的湧入,避險資金的短期性將加大我國金融市場的波動。


2、A股將吸引更多的境外投資者,有助於A股市場長期穩定發展。


3、中國債券作為一種安全資產將得到更多國際認可,外資加大配置有助於我國債券國際化程度的提高。


4、全球疫情蔓延將推動人民幣避險需求,從而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更多的機遇。


(六) 逆全球化風險與推進全球化機遇


1、疫情暴露的產業鏈全球化風險可能帶來產業鏈長期逆全球化的風險。


2、全球疫情蔓延對全球產業鏈短期的調整帶來了困難,短期內緩解了產業鏈逆全球化的壓力。中國要抓住這個短期的機遇讓全球供應鏈更安全可靠。


3、全球化的推動力量主要是資本的逐利性,而逆全球化的推動力量更多是政治因素。在全球共同面對疫情的情況下,一些民粹的思維或許會讓位於抗疫和恢復經濟的需求,資本的力量也更容易推動全球化的進程。


4、本次疫情控制提供了我國向國際社會展示國內治理水平的機會,有助於提高在國際社會中的國家形象。


5、如果中國能積極迅速恢復國際供應鏈,可以表現我國在國際經濟中的負責任態度,降低各國對於中國優勢產業鏈聚集的擔憂。


6、疫情凸顯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義,是對逆全球化的民粹思潮的有力回擊。


五、應對措施


(一) 做好防範疫情輸入性風險的準備工作


1、做好疫情重點地區的來華人員的防疫準備工作,包括應對方案、檢測流程、信息處理、場所和物資準備、應急預案等。


2、加強國際疫情信息互通和研究合作,共抗疫情。


3、保證物流暢通,完善戰“疫”物資戰略儲備,克服市場失靈。


(二) 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為,貨幣政策保持穩健並適度放鬆,監管政策保持連續性和靈活性,長期持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1、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應該更偏重激勵居民消費和減少稅費,而不僅是投資推動,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優化支出結構,更多轉向教育、醫療、養老以及新型基建領域。


2、貨幣政策保持穩健並適度放鬆,密切關注滯漲風險,並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


3、保持監管政策連續性和靈活性,避免因為抗擊疫情的相對短期需求,對長期政策帶來扭曲。例如,需要防止短期刺激政策對“房住不炒”的基本國策帶來的長期負面影響。


(三) 行業發展措施


1、對受新冠疫情全球蔓延衝擊較大、行業內企業抗風險能力弱的行業(例如旅遊服務、交通運輸行業)提供定向扶持。


2、支持創新企業發展,支持我國信息服務企業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情況下擴大服務輸出。


(四) 採取更加積極措施應對疫情國際擴散對產業鏈的影響


1、保障對國際產業鏈有重大影響的行業的復工復產,減少我國對國際產業鏈影響,提升產業上下游信任度和可靠性。


2、向國際社會承諾,保障一些關係全球安全的產品供應鏈穩定,並對防疫物資生產提供額外的支持。


3、積極支持日本和韓國的抗疫,減少兩國疫情對我國產業鏈上下游的影響。


4、加強自主供應鏈配套,推動優勢產業的聚集和推廣,促進中西部地區對東、南部製造業的承接。


(五) 確保金融市場穩定運行,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促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1、在疫情全球蔓延的情況下,針對股債匯三個市場可能出現的風險點積極採取措施,防止恐慌情形下對市場的過度干擾,確保市場穩定運行。


2、積極吸引境外避險資金入市,並通過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吸引外資和國際金融機構長期留在中國。


3、在幫助全球各國抗擊疫情過程當中,讓人民幣發揮更大的支付結算作用,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促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4、以海外疫情蔓延為契機和風險場景,推動政府與金融機構、政府與政府之間的合作,加強金融風險管理。


(六) 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應對逆全球化影響


1、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形勢下,更加積極主動地堅持對外開放和全球化的理念,加強國際交流,充分利用我國在抗疫中的獲得的經驗援助疫情重點地區抗疫。


2、加強國際合作,為全球抗疫提供產能支持和價格合理的物資供應。


3、鼓勵我國駐外公司與機構積極參與當地的疫情防控工作。


4、積極推廣我國抗疫中開發的信息管理工具,幫助海外國家抗疫的同時,助力信息服務業的國際化。


5、充分利用互聯網等各種平臺和渠道,加強國與國之間民眾交流,增進中國和各國之間的理解和互信。


本文由上海交通大學兼職教授、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執行理事屠光紹領銜課題組撰寫,課題組成員包括張春、董昕皓、胡浩、蔣一樂、李峰、王江、吳婷、嚴弘、仲文娜、朱宏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