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

天堂之光與地獄之火下的弗吉尼亞·伍爾夫


人物 | 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

我喜歡女人描寫女人,如同夜色下,雙手撫觸高聳的乳房,沒有情慾,只是用最原始的方式去探索自己。那是一種自我發掘,自我尋找的過程。少了些異己者、旁觀者強加的讚美的、色慾的、理性的、毀滅性的辭藻的蹂躪。

看了電影《時時刻刻》,妮可基德曼飾演的弗吉尼亞·伍爾夫很傳神。

人物 | 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

自覺為女人的那一刻,我們才會懂得,女人不如男人的言論都是男人給予這個世界的假象。讀她的文字是會讓我去質問的。——“如此令人吃驚地絲毫不顧別人的感情而去追求真實,如此任性、如此粗暴地扯下薄薄的文明的面紗,對她來說,是對人類禮儀的可怕的蹂躪。因此,她迷惑地茫然凝視,她低頭不語,好像讓那傾盆而下、有稜有角的冰雹,那溼透衣裙的汙水,都濺落到她身上而不加反抗。”


人物 | 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

人物 | 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

自我覺醒的過程是痛苦的飽含呻吟的。當一個人成為了傳奇,在歷史雕刻下那個不易湮滅的名字時,就註定了塑造她生命寬廣度的每一個事件都是成了一把錘子,即使是有些回憶是痛苦的。少女時被異父異母兄弟的性侵,喪母之痛的崩潰,無性婚姻,世界上最優秀的丈夫、對同性的過於依賴,甚至為了挽留姐姐在自己心中的那個位置去調情自己的姐夫。


人物 | 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

這支筆,是情緒的出口

她的生命是雙面的。天堂之光與地獄之火如同冰與火共存時,才得以錘鍊這般令人過目不忘的文字。掙扎,或許是她看到了太多,領悟了人類精神世界的黑洞,義無返顧跳入其中,探尋中毀滅。瘋癲、幻聽、神經質。一面優雅如貴婦人般行走于思想交匯的文學交流中,一面又咆燥般毀滅如墜崖般的精神重塑。

人物 | 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

對她的研究從來都是她的女權主義、同性戀傾向及抑鬱症病史。其實當一個人被以研究之名進行討論時,在我看來是悲哀的。沒有人能瞭解了她的全部,卻也不得不被後來人如飢似渴般將信仰崇拜傾注在她的身上,包括了她的死亡。

我過於信奉第一感覺,任何以研究為目的的去了解一個人都會讓我索然無味。弗吉尼亞·伍爾芙,於我而言,只是淺嘗輒止,看她的文字,便已讓我在找尋自我的路上,更多了一個角度去側目。

人物 | 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

這樣的一個女人,是美的存在。而這樣的美卻讓我無言描述。

借用她的《到燈塔去》中的文字——“她是驚人的美,但美並不是一切,美有它的不利因素—它來的太輕易,它來的太完整,它使生命靜止了—凝固了。”


人物 | 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

腦海中一直浮現這樣的鏡頭——一個女人,口袋裡裝滿了石頭,正走向一片濃綠的深水,其間有無數魚兒“遨遊在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裡,閃著亮光。”




痞文藝工作室

分享藝術生活美學及有趣的人物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