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本不容錯過的好書


“有的時候,看電影,為的是報仇。向庸常的生活報仇。”


想起偶然看到的一句豆瓣短評“生活真美好,在電影裡。”這大概就是很多人喜歡電影的原因吧。生活太乏味,空洞,而電影則讓我們體驗了另一種精彩生活。


而這本書可以說是作者的觀影筆記,雖然裡面提到的很多電影大都沒看過,卻也不影響閱讀。因為作者想要表達的不僅僅是電影本身,而是通過電影領悟出的,頗有洞見的人生觀。


總覺得看專業的電影書籍會剝奪看電影的樂趣,分析構圖,色彩,鏡頭,向來不是我所擅長和喜歡的。所以選擇了這樣一本隨筆集。作者也說過,這並不是影評而是觀後感。


而真正的差距在於,我們很少用心去體會電影,總把它當做別人的故事。而作者卻能從一個小小的細節,看透很多東西。比如,專注產生的職業美感,與誰同笑決定知己,有才藝的人身上的霎時光芒,觀看驅動暴力,缺勝於豐,越禁慾越浪漫等等。


就像書裡說的“電影的好處,就在這裡:在眾目睽睽之下,接受最隱秘的饋贈。”


相信作者所接受的饋贈遠遠大於這本書。而每看完一部電影就會收穫一份饋贈,也是我想要做到的。


書摘:


情慾往往是盲目的,越遇挫折越是蓬勃,一定要在所有的慾望殘渣都耗盡,才有可能以較為冷靜清醒的眼光看清所謂“愛情”的真相。


知道了一個人童年的稚態,看見過他牙牙學語時的笨拙,旁觀了他投身世道的艱難,參與了他不為人知的血與淚,似乎也就介入了他的生活,於是他的一切作為都易於理解,易於被原諒。


所謂傳統,就是那些與生俱來的東西的疊加和擴大吧。為骨子裡那種隱隱的感覺命名,給心裡那些本能的欲求定型,一代一代反覆訴說,百年千年地增添內容,形成最恆定的價值觀,使人在時代急速變化的時候,不致無以憑依。



書摘


我想電影也應該儘量不直接言及悲傷和寂寞,而把那份悲傷和寂寞表現出來。在創作電影時,我也希望利用類似文章裡的“字裡行間”,依靠觀眾的想象力將其補充完整,讓他們參與到電影中來。但如今作為前提的藝術影院陷入危機,看電影已經演變成去影城這樣的大型娛樂場所“消費”的娛樂項目面對這種現狀,電影創作者不能一味唉聲嘆氣,必須去探索怎樣在這個新的場地與觀眾締結關係。


“你要在心裡想著一個活生生的人去做。”這是我入行之初位前輩送給我的話。以抽象的觀眾為對象去做節目,難以打動任何人。不管是母親也好,戀人也好,“像面對著一個人傾訴般去做”。那位前輩想告訴我,不要試圖表現作品,而是去對話。的確,只要意識到這一點,作品就會自己打開門窗,清風自來。這股清風也會拂去我從“表達自我”中感受到的“自我終結感”。


我女兒現在三歲,拍《奇蹟》時,我就想著這是等她十歲時讓她觀看的電影。我想對她說,世界如此精彩,日常生活就很美麗,生命本身就是奇蹟。
我不喜歡主人公克服弱點、守護家人並拯救世界這樣的情節,更想描述沒有英雄、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點骯髒的世界忽然變得美好的瞬間。想做到這一點,需要的大概不是咬緊牙關的勇氣,而是不自覺地向他人求助的弱點。缺陷並非只是缺點,還包含著可能性。如此一想,就會看到這個不完美的世界正是因為不完美,才變得如此豐富多彩。


《人生的智慧》——叔本華


一套悲觀者為人處世的方法論,易於理解的生活哲學。


“悲觀者”是指作者以悲觀的態度描述人生。認為我們的世界到處都是痛苦和貧乏,這些痛苦是真實的,而幸福則是虛幻的,相當幸福的生活完全不可能。我們必須忍受和克服生活。


太過於追求快樂反而不容易快樂。因為快樂這一點被無限放大而懸在空中的難以企及。書中反覆闡述了幸福這一概念,就是沒有痛苦的生活。時刻惦記著自己遭受的痛苦,而在沒有痛苦的時候,就會容易感受到快樂。身體健康則是最好的例子。人人的生活本質上都是乏味的,快樂則取決於每個人自己的內心。


就是做悲觀人群裡最容易快樂的人。


除了快樂與幸福,書中還介紹了驕傲與虛榮 ,名譽與聲望,社交聚會與精神境界, 青年生活與老年生活等等。太多獲益匪淺的觀點,讀完最大的感受,想要知道很多道理,也想過好這一生。


書摘:


一個人自身所具有的東西越多,那麼他對外部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他人對於他的意義也就越小。因此,一個擁有傑出的精神思想的人往往不喜歡與他人交往。


對於一個思想豐富的人來說頗具興味的事物,對一個思想庸俗、頭腦淺薄的人來說,也許就是平凡世界中很乏味的事。


所有的快感愉悅都是虛幻的。因為錯過了機會享受一番而感到痛惜,則是膚淺、狹窄的,甚至是可笑的。


誰要從幸福論的角度衡量自己一生是否過得幸福,他需要一一列出自己得以躲避了的禍害,而不是曾經享受過的歡娛、快感。的確,幸福論從一開始就告誡我們:“幸福論”這一名稱只是委婉的名稱而已;所謂“幸福的生活”,實應被理解為“減少了許多不幸的生活”,亦即還能勉強忍受的生活。確實,生活並不是讓我們享受的,我們必須忍受它和克服它。


事實上,經常不時地想象一下那些有可能降臨在我們身上的巨大不幸和災難,這倒是一件好事情,我們由此可以更加容易承受那隨後實際發生的許多輕微的不幸,因為我們可以以這一點安慰自己:那些巨大的不幸畢竟沒有發生。



作者熱愛文學,但也正是文學辜負了作者。


用文學的角度來點評這本書是對作者最大的殘忍。不必在意修辭文筆,和寫作技巧,它背後的社會意義遠大於這些。佩服作者的勇氣,無法用過多語言評價。


書摘


剛剛在飯桌上,思琪用麵包塗奶油的口氣對媽媽說:“我們的家教好像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媽媽詫異地看著她,回答:“什麼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所謂教育不就是這樣嗎?”思琪一時間明白了,在這個故事中父母將永遠缺席,他們曠課了,卻自以為是還沒開學。


他發現社會對性的禁忌感太方便了,強暴一個女生,全世界都覺得是她自己的錯,連她都覺得是自己的錯。罪惡感又會把她趕回他身邊。罪惡感是古老而血統純正的牧羊犬。


看著自己的肉體哭,她的靈魂也流淚了。那是房思琪從初一的教師節第一次失去記憶以來,第兩百或第三百次靈魂離開肉體。


原來,人對他者的痛苦是毫無想象力的。


你想想,能看到你的書的人是多麼幸運,他們不用接觸,就可以看到世界的背面。



《尋路中國》《江城》和《甲骨文》是美國記者何偉的中國三部曲。想了解中國還得看外國人寫的書,這句話說的也並無道理。畢竟,我們每個人都是“紅旗下的蛋”。個人來說最喜歡《江城》,日記式的散文作品可讀性較強。作者剛來中國時是不喑世故的,雖以旁觀者的視角但又可以感覺到作者是純真,可愛,善良的。可謂情感真摯豐富。而《甲骨文》中一個個的人物的故事,更讓人覺得世態複雜。多了些客觀敘述和政治話題,悲涼又現實。更清醒的意識到,有些東西只有跳出當前的視角才能有更深刻客觀的認知。


書摘


中國的過去,既沒有羅馬帝國的崩解,也沒有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中國歷史上缺乏這些與西方歷史關鍵轉折點相似的事件。相反,中國的過去,就是一個皇帝退場,另一個皇帝登臺;一個朝代結束,另一個朝代開始。歷史就是不斷重複的牆紙。


“這就是歷史在人們腦海裡形成的過程,”他說:“這些重要的人物和時間構建了歷史。然而,在研究中國歷史的時候,你要知道,也許這些被記載下來的事件從未發生,或者這些事只是微不足道的,或者當時還發生了許多其他的事情,它們實際上具有更重大的意義。”


《A single tear》作者:巫寧坤


偶然間看了文革倖存者巫寧坤的回憶錄《一滴淚》也是一本很苦的書。看完不久巫老就逝世了。惋惜的同時又感概,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還能保持超然和豁達的精神境界,著實讓人敬佩。


但也不禁開始懷疑到底,什麼才是歷史。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歷史,我們需要記住的,需要反思的僅僅是積極向上的東西嗎?


書摘


我曾用一句話概括我三十年的牛鬼生涯,我歸來,我受難,我倖存。但是肯定不止如此而已,持久的苦難決不僅是消極的忍受,而是一宗支持生命的饋贈。受難像一根綿延不斷的線索,貫串著生活和歷史的戲劇。或許恰恰因為受難,在一個人的生命中佔有一個無比重要的地位,所以一個丹麥王子的悲劇,或是杜甫蕩氣迴腸的詩篇,才以人生悲劇的壯麗使我們的靈魂昇華。


《自卑與超越》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書摘


人其實為他人為社會而活:


“真正的意義,只有在與他人產生聯繫的時候才切實地存在,個人所認為的“意義”,實際上是虛幻縹緲的。”

“他們倘若想要讓自己變得至關重要,就要對他人的生活做出一定的貢獻。”


“他覺得他可以通過對別人有利的行為來換取他人的情感以及對自己的尊重,所以,他既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別人。其實,情感的地位是其他任何經驗都沒法替代。”


人為什麼喜歡裝傻:


“假若他之所以顯得愚笨是因為想要避免麻煩,那麼,他真的非常明智。由於顯得愚笨,別人對他不會有太多的要求,假如他不小心出了錯,也會輕易得到他人的原諒.”


自卑的人逃避愛情:


“他們往往會遠離愛情或者拒絕愛情。通過觀察,我們可以發現:當這些人面臨墜入愛河的可能時,會採取一些行動來逃避脆弱的感覺,比如諷刺、嘲笑,並排斥使他們墜入愛河的人。”


自卑的人過於關注自己,關注自己的行為,並以自我為中心。


“一般來說,如果過分注意孩子說話,他會覺得有壓力,變得過於關注自己的行為,希望他人瞭解自己,最後導致無法和他人正常交談,變得結巴。”


自卑源於家庭學校


“如果一個男性生活在女性圈裡,就會被影響,品位和風格方面也會和女性有所相似。”
“如果一個女孩在男孩中間長大,會變得非常女性化或男性化,她會缺乏安全感,感覺特別孤單寂寞。”
“當我們對成人展開研究探討的時候,就會發現,在兒童時代留下的記憶是根深蒂固的。他們在家庭中所處的位置,會反映在他們的生活方式中。成長中所遇到的問題大多是因為家庭中存在敵意或者合作不順暢而引發的。”
“所有人都想要勝利,想要駕馭別人。這樣的心態是在童年時代形成的,並且是那些自認為在家庭中受到了不公正待遇想法的結果。因此,教育兒童如何更好地與人合作,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方式。”


很多人肯定會覺得如果他們能夠勤奮一點,就可以解決更多的問題。他們也會由於這樣的看法而為自己找藉口:“如果我想做,哪有什麼可以難倒我呢?”他們會將其作為失敗的藉口,為自己解嘲,維護自己的自尊。他們會認為:“我不是無能,只是懶惰。”

如何克服自卑

多關注他人,走進社會,為他人做貢獻。

“如果我們能夠在兒童幼年的時候有意地去鍛鍊他們與人合作的能力,如果我們能夠成功地將他們的注意力從自己身上轉移到周圍事物上面,那麼,我可以斷言,犯罪率將會有大幅度的下降,而且效果一定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

“如果說一個人只想獨立,而不喜歡與人合作;只看重自己,而對其他人不感興趣;只想著滿足自己,卻不想在集體中貢獻自己的力量,那麼,他們的生活註定是孤獨的,是荒蕪的,即使經歷過很多事,也不會有什麼豐富多彩的記憶留下來。只有那些貢獻了自己力量的人,人們才會記得他們,後人也才會將他們的精神一直傳下去,他們的人生才有意義。”

與他人建立合作關係

“只要生活在地球上,我們就要與其他人保持隨時隨地的聯繫和接觸,必須與他們建立各種合作關係,並對他們保持濃厚的興趣。”
“所謂盡職盡責,就是要通過合作的方式來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三個問題。這個世界對於一個人的所有要求,以及可以帶給他的最高獎勵,就是他一定要成為一個好的勞動者,與周圍的人建立平等友愛的朋友關係,在愛情或者婚姻中做一個好的配偶。總而言之,他一定要向世界證明,他是一個具有合作能力的人,是人類友好的夥伴。”

如何對待愛情

“如果說我們想要將存在於兩個人之間的問題徹底解決,每個人都必須關心配偶多過關心自己。”

“每個人對對方的興趣就要高於對自己的興趣。假如,每個人都能做到對對方真誠無私,真心實意地貢獻自己的力量,那麼,誰都不會覺得對方是在控制自己,或者覺得自己太過卑微。”

“如果在愛情中,兩個人想要獲得安全感,就要努力讓對方過得安穩和舒適。這樣做的結果是夫妻雙方都會覺得自己被對方需要,自己是有價值的。”

“任何人都不可能處於卑賤的地位還能做到身心愉快,夫妻雙方關係必須是平等的,人類只有在這樣的氛圍下才有力量團結起來克服種種困難。”


書摘:

人之所以要有記憶,也許並不是因為他的腦子是個自動的攝影箱。人有此能力是事實,人利用此能力,發展此能力,還是因為他“當前”的生活必需有著“過去”所傳下來的辦法。我曾說人的學習是向一套已有的方式的學習。唯有學會了這套方式才能在人群中生活下去。


文化是依賴象徵體系和個人的記憶而維持著的社會共同經驗。這樣說來,每個人的“當前”,不但包括他個人“過去”的投影,而且是整個民族的“過去”的投影。歷史對於個人並不是點綴的飾物,而是實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礎。人不能離開社會生活,就不能不學習文化。文化得靠記憶,不能靠本能,所以人在記憶力上不能不力求發展。我們不但要在個人的今昔之間築通橋樑,而且在社會的世代之間也得築通橋樑,不然就沒有了文化,也沒有了我們現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為什麼我們這個最基本的社會單位的名詞會這樣不清不楚呢?在我看來卻表示了我們的社會結構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們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紮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繫。每個人在某一時間某一地點所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在鄉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錢的地主和官僚階層,可以大到像個小國。中國人也特別對世態炎涼有感觸,正因為這富於伸縮的社會圈子會因中心勢力的變化而大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