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行--佛光寺


山西行--佛光寺

车行右转驶上林间小道上,心情也格外好起来,同行的邓兄弟要来驾驶,我刚好可以专心拍拍照片,佛光寺是我久已神往的地方,已经听过很多关于她的故事了。梁思成,林徽因两位先生就是在这找到了中国存在唐代建筑的实例证据,也是中国古建的艺术臻品。

山西行--佛光寺


山西行--佛光寺


山西行--佛光寺

停车场不大,可想来这的人不是很多,周围显得很安静,正好仔细参观一番。青瓦红墙,寺门也不大,显得很朴实低调。其实这儿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为历史悠久,寺内佛教文物珍贵,盛名在外有"亚洲佛光"之称。寺内正殿即东大殿,于公元 857年建成。

山西行--佛光寺


山西行--佛光寺

进了寺门,是开阔的院落,右手边是面阔三间的小殿建于明代,名“伽蓝殿”

山西行--佛光寺

伽蓝殿的神像,品相完好,色彩鲜艳,神态各异,十分生动

山西行--佛光寺


山西行--佛光寺


山西行--佛光寺

院落中的经幢,体积硕大,装饰考究,亦是很眼熟。林徽因测量经幢高度的那张照片,便是拍摄于此,远处高台上绿树掩映中的便是主殿东大殿

山西行--佛光寺

从林徽因的身体高度来看,此经幢还是很高大的。当时的院落也破败不堪,可见那时的中国的沉伦和衰落。

山西行--佛光寺

经幢上有明确的纪年,唐乾符四年,可知佛光寺确为唐代修建是真实可靠的。

山西行--佛光寺

左手边是面阔五间的文殊殿,是金代建筑

山西行--佛光寺


山西行--佛光寺

文殊殿是金代建筑保存完好,殿内正中塑文殊菩萨像,五台山为文殊菩萨的道场,故此地的寺庙多有专门供奉文殊菩萨的殿堂。

山西行--佛光寺

拾阶而上,上了一个平台,就到达佛光寺主殿东大殿,在殿门口回首观望,山峦起伏似环抱,树木郁郁匆匆,云卷云舒,阳光洒落,宛如佛光普照般的祥瑞之像。这也许就是佛光寺的由来吧。

山西行--佛光寺

大殿前还有一个石经幢,雕刻的依旧精美。

山西行--佛光寺


山西行--佛光寺


山西行--佛光寺

大殿前经幢被世人触摸颜色变深的部位几个字非常重要,“女弟子佛殿主宁公遇”,而在东大殿主梁上有墨书题记“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并有纪年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京都女弟子宁公遇和高僧愿诚主持重建

山西行--佛光寺

这就是东大殿内被认为是女弟子宁公遇的塑像,塑像为泥胎彩绘,经过历朝历代的修缮,现在表面应该是清代时涂色,煞白面孔鲜红的嘴唇,从艺术角度上来说,这种涂色艳俗不堪,其实称为是一种破坏也不为过。这种现象在其它的佛教石窟中也存在,甚是令人叹息,真心希望以后会杜绝这种现象。

山西行--佛光寺

林徽因就是在这儿发现墨书题记的,看到这张照片内心深深敬佩,在落满尘灰的建筑内爬高上低,不用说寻找座落深山中寺院所走的路。今天我们驱车一路高速行驶来尚觉得辛苦。梁思成先生《记五台佛光寺的建筑》中详细记下了搜寻的艰苦:“那上面积存的尘土有几寸厚,踩上去像棉花一样。我们用手电探视,看见檩条已被蝙蝠盘据,千百成群地聚挤在上面,无法驱除。…秽气难耐,而木材中又有千千万万的臭虫(大概是吃蝙蝠血的),工作至苦。我们早晚攀登工作,或爬入顶内,与蝙蝠臭虫为伍,或爬到殿中构架上,俯仰细量,探索惟恐不周到…”。当时为了找寻有可能在中国遗存的唐代建筑,梁思成从法国探险家伯希和写的一本关于敦煌莫高窟的书上介绍五代时期壁画“五台山全图”的照片,清楚的标注了佛光寺,然后顺着这个线索居然找到了,并如愿以偿的确定东大殿是唐代建筑的事实。

山西行--佛光寺

这便是敦煌莫高窟61窟内绘的壁画五台山,可以清楚看到“大佛光之寺”的字样

山西行--佛光寺

殿内主梁上的题记,有“宁公遇”

山西行--佛光寺


山西行--佛光寺

佛光真容禅寺的匾额东大殿大殿正匾上题写:“佛光真容禅寺”落款:大明万历四十二年二月□旨重修御马监太监卢永寿张□立,字体布局严谨,遒劲有力

山西行--佛光寺

殿内不允许拍照,只能在门口拍照佛光寺东大殿内留存了唐代以来不同时期的彩塑壁画,其中唐代彩塑35尊,明代彩塑近三百尊;历代壁画内容多为佛教故事。东大殿内还留存有从唐至清的墨书题记数十处。类似于“到此礼佛”的题记,多在门扇内侧,最早标注的时间是唐代,可见这些门扇亦是唐朝遗存,一直使用,至今也未损坏。主佛坛塑像与建筑轴网对应,共分为五组。当心间组为:释迦摩尼佛、两弟子、两胁侍菩萨、两供养菩萨;北次间组为:阿弥陀佛、四胁侍菩萨、两供养菩萨;南次间组为弥勒佛、四胁侍菩萨、两供养菩萨;北稍间组为文殊菩萨、两胁侍菩萨、于阗王、童子、天王;南稍间组为普贤菩萨、两胁侍菩萨、童子、天王、供养人像。造型特点具备唐代造像姿态,可惜均在清代重新绘彩,神态呆板很多了。对比敦煌莫高窟45窟原汁原味的唐代造像,简直不忍视

山西行--佛光寺


山西行--佛光寺

佛光寺东大殿的佛造像,后涂彩面貌显得生硬呆板。

山西行--佛光寺


山西行--佛光寺

敦煌莫高窟45窟原汁原味的唐代塑像显得鲜活生动。

山西行--佛光寺


山西行--佛光寺


山西行--佛光寺

唐代端庄大气的斗拱,令人震撼。

山西行--佛光寺


山西行--佛光寺

梁思成先生手绘的东大殿结构图,看到这样充满才华的图纸,想起看到过的一句话“看到这样的图纸,再别康桥不再浪漫了。”

山西行--佛光寺


山西行--佛光寺

远处的变幻的天色,宛若佛光洒落。

山西行--佛光寺


山西行--佛光寺

东大殿左侧六角形砖塔1座,名祖师塔,是创建时主持禅师墓塔。塔两层,总高12米余,塔形为国内所罕见。底层空心,内置六角小室,门洞外作莲瓣及火焰形券面,塔檐叠涩砌筑。上层塔身作假券洞式门及破子棂窗。塔刹设仰覆莲座、覆钵和宝珠。形制和构造与敦煌壁画上魏齐间古塔多同,当是寺宇创建时的遗物。

山西行--佛光寺


山西行--佛光寺


山西行--佛光寺


山西行--佛光寺

气势雄伟的东大殿,处处流露出大唐的荣耀,虽苍桑难掩其端庄大度,兼容并蓄的胸怀,高挑而伸展开阔的角檐像大翼般护佑着。想着八十多年前这样的场景,在暮光中,几位建筑师艺术家在檐下席地而餐庆祝他们的发现,分享他们的喜悦。也许有这样的感同身受,在出寺不远的路边小饭馆吃饭(已经错过饭点很久了),再简单不过的几个菜,却是我们此次行程最美味的一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