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布達佩斯大飯店》:揭祕“韋式美學”和喜劇內核

有一部電影,因為豪華的演員陣容和標誌性的美學體系受到觀眾們的期待,那就是《法蘭西特派》,但我們今天要深度解析導演韋斯安德森的另外一部作品《布達佩斯大飯店》。

分為三個方面:色彩運用和對稱攝影的運用;解析“人生近看是悲劇,遠看是喜劇”的喜劇的內核繼承茨威格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內涵

深度解析《布達佩斯大飯店》:揭秘“韋式美學”和喜劇內核

導演韋斯安德森是因為2014年的《布達佩斯大飯店》而被眾人所熟知和喜歡。他利用自己獨特的美學架構去解構悲劇,使《布達佩斯大飯店》兼具藝術性和可看性,成為不可多得的精品。

一:德州的文藝小清新——色彩運用和對稱攝影

韋斯·安德森在1969年5月1日出生於美國德克薩斯州休斯敦市,畢業於德克薩斯大學哲學專業,是目前美國中生代導演中最具有創造力、趣味和文藝色彩的電影人,也是歐洲三大電影節和奧斯卡獎的常客。

深度解析《布達佩斯大飯店》:揭秘“韋式美學”和喜劇內核

他的作品在保持個人標誌性的攝影架構和美學體系同時,口碑和市場反饋都非常可觀。對比當今好萊塢,就像驚悚商業片大導克里斯托弗·諾蘭那樣將極端緊湊的劇情融入自己標誌性的非正常敘事軌跡之中,韋斯安德森也能將所有不同類型的劇情進行個人化處理,反而表現出了一種意想不到的喜劇效果。

深度解析《布達佩斯大飯店》:揭秘“韋式美學”和喜劇內核

並且他會像被評論界稱為“美國電影屆唯一的知識分子”的伍迪艾倫一樣,將某些符號化的隱喻和如同影片一樣精緻的臺詞帶入進影片之中,將極大的信息量暗合在流暢的劇情之中。

維斯安德森的色彩運用和對稱攝影,實在令人嘖嘖讚歎。

深度解析《布達佩斯大飯店》:揭秘“韋式美學”和喜劇內核

維斯安德森的色彩運用和對稱攝影

色彩運用是韋氏美學重要的一部分,他總習慣於使用色彩去烘托劇情。有時候色調陰冷的就像驚悚片,暗示著劇情進入緊張的高潮;而有時色調有轉變為或熱烈或溫暖,就像把觀眾又置入了另一部可愛的攝影作品中。

這一點和西班牙後現代大師佩德羅·阿莫多瓦倒是很像,在藝術創意、工業設計、美術設計上獲取對電影造型、時尚和色彩的靈感。


深度解析《布達佩斯大飯店》:揭秘“韋式美學”和喜劇內核

韋斯安德森並不會讓影片變得徒有其表,電影的內核同樣意喻深刻。通常他所鍾愛的對稱、固定鏡頭、嚴格的色彩搭配在每一部片子裡都是有意味的。它們構建了一個充滿童話色彩,但是又充滿著規則和框架的氛圍。在這種環境中,打破成規的遠走就顯得無比浪漫。

(1)《月升王國》中:小情侶走出教堂,這一段是特殊的慢鏡頭,而不是之前的固定鏡頭。這種撲面而來的動感不僅是增強了感情,似乎也是用這樣誇張的行為和這對“情侶”拷問著觀眾在成人世界中的問題意識。

深度解析《布達佩斯大飯店》:揭秘“韋式美學”和喜劇內核

《月升王國》

(2)《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中:特點更為凸顯,雖然因為是定格動畫的原因,鏡頭較為平面失去了景深;但是眾多的特寫與運動鏡頭讓劇情顯得更加有流動性,很容易使觀眾被這部精良的動畫所打動。

深度解析《布達佩斯大飯店》:揭秘“韋式美學”和喜劇內核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韋斯安德森確實用自己的才華證明,好電影和精品並不是曲高和寡的陽春白雪,而是可以剛柔並濟,兼具藝術性和商業性。


二:近看是悲劇,遠看是喜劇——喜劇內核

著名的喜劇電影人卓別林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生近看是悲劇,遠看是喜劇”。所謂的喜劇內核是悲劇,在《布達佩斯大飯店》中體現地淋漓盡致。


深度解析《布達佩斯大飯店》:揭秘“韋式美學”和喜劇內核

《布達佩斯大飯店》

《布達佩斯大飯店》的故事節奏十分緊湊、層層剝繭,韋斯-安德森標誌性的極為復古又極為具有敘述性的色調、悅耳配樂,還有獨數韋斯安德森的鏡頭冷幽默才能把一個混合謀殺、越獄、械鬥,些許還有一點“重口味”的故事拍得那麼喜感和可愛。

深度解析《布達佩斯大飯店》:揭秘“韋式美學”和喜劇內核

故事裡的古斯塔夫是這所偌大的布達佩斯大飯店的門房。他為人正直,富有魅力,在他的經營和組織之下,布達佩斯大飯店成為了當時火熱的度假勝地。

與古斯塔夫情投意合的D夫人去世後,在遺囑中將一副價值連城的名畫留給了古斯塔夫,這一舉動卻惹惱了她那貪得無厭的兒子迪米特里。兒子與他的殺手想要搶回這幅畫,古斯塔夫與門童的逃亡之旅也就此拉開了帷幕。

深度解析《布達佩斯大飯店》:揭秘“韋式美學”和喜劇內核

在這樣的一個頗為荒誕的設定下,故事裡自然而然地發生了許多初聞讓人啼笑皆非的事。當一層一層的嵌套敘事結束,觀眾才能終於意識到“昨日世界”漸漸遠去。

電影中一些意味深長的瞬間,給觀眾留下無窮的解讀機會。


三:茨威格的繼承——“微弱的文明之光啊”

影片結尾熒幕上緩緩打出“Inspired by the writings of Stefan Zweig”(靈感來源於斯蒂芬茨威格的作品),又勾起了無數人對那位這個世界最後的文明之光的記憶。

深度解析《布達佩斯大飯店》:揭秘“韋式美學”和喜劇內核

茨威格是一名猶太人,也是歐洲傳統文化的捍衛者,受到那次納粹德國迫害,最後在巴西自殺而亡。茨威格生前深受奧地民眾歡迎,他的作品有深度的實用、人道關懷。

國內的讀者一定聽說過他的傳記小說《人類群星閃耀時》和著名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他的小說通常和社會及傳統有很積極的互動。

深度解析《布達佩斯大飯店》:揭秘“韋式美學”和喜劇內核

這種文化上的互動,在電影裡被用一種能夠被所有人理解和接受的庸俗的方式反映出來,大俗即大雅,這也是實用主義和人道關懷最好的體現。

這部《布達佩斯大飯店》似乎也繼承了茨威格的這樣一個特點。

茨威格寫的《昨日的世界》一書中說:“我身後的一切都是塵土與灰燼,一切凝結成了像鹽一樣苦澀的歷史”

如茨威格所寫的這樣,無論是在這部《布達佩斯大飯店》中的角色還是真真切切在這個時代中被裹挾的很多人人身上都已經失去了所引以為傲的文明,或奸邪,或勾心鬥角,或殺人見血;或相互利用,或相互拋棄。

回望這段歷史滿是存在著人性,卻是沒有存在道德,只有一部分的善和大部分的惡。為何還要對人抱有希望呢?因為微弱的人性之光。

深度解析《布達佩斯大飯店》:揭秘“韋式美學”和喜劇內核

就像《布達佩斯大飯店》中古斯塔夫先生在逃跑這樣危急的時候,也不忘用優雅的語調對被他誤解的零道歉;面對暴力與對零這樣移民身份的不公毫不猶豫地出手,寧死不屈,最後為了保護門童死在了納粹的槍下。他的身上總是存在著一種體面的尊嚴,而摧毀他們的,正是殘酷的戰爭,其實深層次的,代表著一種人性中最黑暗的暴力。

這個世界總是在不斷地建立秩序,其間存在著形形色色與文明相對應的失序;這樣的失序即是時代衍生品,也是社會中思維衝撞下的必然產物,就比如從一開始的兵器暴力衍生到現在無孔不入的網絡暴力。

深度解析《布達佩斯大飯店》:揭秘“韋式美學”和喜劇內核

而對抗暴力的,也僅僅只有作為文明人的一種尊嚴和對人類最樸素道德觀的繼承。

正如古斯塔夫先生說的那樣,“你看,在野蠻的屠宰場上,還是有些文明的微光在閃動,那就是人性所在。確實,那就是我們僅有的謙卑的溫和的方式”。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善惡的存在和對立反而是正常的,並且正是善後有惡才在辯證中推動了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

社會與人們,在自身釀造的危機中總是為自己創造著希望,或大或小;所以,讓人知道如何聰明地與自己的不正確一起生存,這才是歷史給我們的最寶貴的知識。

本文由江南影視圈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每篇文章均有相應影視資源(上映),並且,想要看的任何電影,影視資源,關注點贊,轉發收藏,私信或者在直接在評論區留言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