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的時候撞上非典,青春期撞上新冠肺炎,00後的孩子們也有著非凡的經歷。轉眼間,他們也進入了青春期。“我們是時代的寵兒,幸運是我們的標籤!”孩子們個性飛揚,有恃無恐,媽媽們早已是愁雲慘霧,一臉陰霾。那麼,生活中到底發生了什麼,讓青春期和更年期的碰撞如此劇烈,破解之道又在哪裡呢?
一、青春期,陰轉大雨
最近,來找諮詢師的基本上是被青春期撞得鼻青臉腫的更年期媽媽們。
A說:我的孩子這段時間基本不搭理我,跟他說什麼都當作沒聽到。總是把自己反鎖在房間裡,不到吃飯時間絕不出來。出個門,他的房間基本上鎖著。實在要搞衛生了,叮囑我們,只准拖一下地板,不準碰任何東西。這哪裡是生了個兒子,比個祖宗還難侍候。
B說:我的女兒早不談戀愛,晚不談戀愛,這上高三了,別人都全力以赴開足馬力,她倒好,談起了戀愛。兩個人每天都要聊到半夜。有時候兩個人鬧了矛盾,她便一整天都不開心。
這學習壓力這麼大,又遇上談戀愛帶來的困擾,我們做家長的都不知道怎麼跟她溝通,生怕一不小心增加了她的負擔。不說吧,又覺得在這關鍵時刻,總得提醒她一下,左右都為難,進退都不是。
C說:我家孩子手機裡藏著一大堆美女圖片,全是那種赤身裸體的。那天他爸爸不知怎麼翻到了他的手機,把我們都嚇一大跳,這孩子平時也不聲不響的,看著挺老實的,別人家孩子青春期把家長懟得透不過氣來,我家這個風平浪靜的,誰知道他背地裡在想著這些事,這眼看著就是高考了,我們該如何是好?
D說:我和他爸爸一年到頭在外面打工,給一家老少掙生活費,家裡的倆孩子全交給了爺爺奶奶。大的上高二了,原本一直好好地在學校讀書,也不調皮,老師還經常表揚他,是留守孩子中的典範。現在好了,總是逃課去網吧上網,老師幾次在網吧把他找回教室,錯眼不見,他又去了。學校已經通知我了,再不改,要停課了。
這段時間我們在家守著他,倒是好了很多。可是,他爸爸賺的那點錢,哪裡夠一家人開支呢?一邊是一家人生計,一邊是孩子的學習,真的是左右為難,進退維谷。
E說:那天學校組織我們家長上了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課,來了一個專家,說是青春期的孩子就該叛逆,就該有青春期的表現,不然以後就會出更大的狀況。可是我家這個孩子好像什麼事情都沒有啊,她一直以來都是乖乖女,自己學習,自己交朋友,基本上不用我操心。我只要天天上上班、打打牌、買買衣服就可以了。
本來我也沒擔心什麼,這次聽這個專家一說,倒是著急了。這孩子到底是有問題呢,還是沒問題。我跟她溝通,她說我是閒著沒事,瞎操心。她自己心裡有數,什麼時候該幹嘛,她會把握好的。
也有特別極端的。
F和前夫離婚後,一直忙著賺錢養活自己,基本上沒有能力去管孩子。婆婆打電話告訴她的時候,孩子已經直接送醫院了。引發的點就是一次數學考試沒考好,然後整夜整夜睡不著,之後有一天在家裡大叫,叫得整個小區的人都無法安寧。
還有G的女兒,直接告訴父母自己有抑鬱症,要求去醫院檢查。一檢查,醫生給出的結論是建議住院治療。
二、因人而“異”如何“異”
因人而異,是基本原則。面對人的心理,沒有一勞永逸的萬全之策。諮詢師和A一起找到的辦法是用小紙條溝通,放在文具盒裡,放在衣服口袋裡,放在他的書桌上,有時是叮囑,有時是關懷,有時是告訴他父母的安排。A從接受諮詢開始,就一直這麼做著,並不求孩子有什麼回應,沒有期待,也就沒有失望,青春這道坎,成了母子之間真正無條件的對視。
諮詢師給B的建議是在女兒心情好的時候與她進行了深度溝通,認可女兒的選擇,尊重女兒的需要,也可以結合自己多年的人生經驗提出該給的建議,最後如何抉擇,由女兒自己決定。
C的孩子就是生理發育了,需要得到正確的引導。在和丈夫共同接受諮詢後,他們夫妻採取了網絡上學來的方法,由父親出面帶著孩子從各個角度各個層面欣賞女人,身材,五官,從說話走路的方式看學識人品,把家長那點美學知識發揮得淋漓盡致。
D給孩子寫了一封長信,把自己的經歷,家庭的難處一一告訴他,作為父母,自己夫妻盡了哪些責任,又有哪些無法盡到的責任,有自豪,也有愧疚,更有深深的擔憂。
養活一家人總是一個成年人義不容辭的責任。父母的責任感就是力量。坦誠地面對自己遇到的困難,願意和孩子共同面對生活,這份勇敢也是孩子們可以借鑑的品質。
E呢,表面上風輕雲淡,內心裡枕戈待旦,丈夫笑話她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家庭大戰一觸即發,她把丈夫也拉進了諮詢室。
關於青春期,網絡上有很多應對方法,一找就是一大把,各路大咖們也都在不停地開課教授心急如焚的家長們,如何建設更好的原生家庭,如何通過自我成長來引領孩子成長——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成全孩子。
各花入各眼,每個人選擇的方法都是自己認可的方法,內心堅信本身就是力量。
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大自然格外神奇,萬物並作。長在黑土地裡的參天大樹會濃廕庇日,長在懸崖上的迎客松也一樣秀色可餐。
每個人,都有自己迎接生命的方式,還生命以本來的尊重,真正地接納生命,而不僅僅只接納社會認可的優秀,對孩子來說,對我們自己來說,才是擁抱喜悅的寧靜姿勢。
我們習慣用因果論來解釋孩子們的不同表現,好像原生家庭和父母總是罪孽深重,是因為你經歷了這些,所以才呈現出這樣。可是,龍生九子,九子各不相同,同一塊土地上長出的兩棵樹,能是一成不變完全相同的嗎?
身為家長,我們生而育之,養而教之,盡力工作,盡心生活,實在沒必要再給自己套上重重枷鎖。那些生活的塵埃,誰都無法一一躲過,孩子,原本就是生命的一種形態,也有他們該承擔的責任。就像父母,也是生命的一個過程,因為已經成年,重擔不敢輕易放下。
為人父母,我們不把自己的幸福強加於孩子身上——我們,不因孩子約定俗成的優秀而喜悅,也不因孩子的離經叛道而痛苦。
不管生命以何種形式呈現,用滿懷的喜悅擁抱她,尊重她,和她一起,分享這每一分每一秒的跳動與變化。青春期也好,更年期也罷,她們來了,我們就歡迎,不管那背後是怎樣的底色。
閱讀更多 心理諮詢師輕舟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