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香港ViuTV臺長魯庭暉:我們的目標不是超越TVB

正在優酷試水超前點播的《嘆息橋》豆瓣評分高達8.8,這部港劇中出現了許多內地觀眾不熟悉的面孔,非線性、多視角敘事也抬高了觀看的門檻,不過最終它講述的,仍然是關乎每個都市男女的命題——愛情中斑駁的人性及其誕生的土壤。

《嘆息橋》不俗的口碑似乎顯示,內地觀眾願意接納這樣的新港劇。

外界總在感慨港劇的沒落,殊不知沉寂中也醞釀著新生。《嘆息橋》由優酷和香港ViuTV聯合出品,優酷出資拍攝並首播,並由ViuTV進行全球發行。雙方的合作始於2018年,那時優酷與TVB剛達成合作,首次實現TVB劇內地、香港同步播出,這讓積極尋求外部合作的ViuTV看到了新的機會。

ViuTV是一家新興的香港電視臺。2009年夏,香港廣播事務管理局對亞洲電視及無線電視進行公聽會,針對TVB多年來一臺獨霸電視市場、亞視多次更換管理層令節目脫離香港觀眾口味,會上提議發出新免費電視廣播牌照。隨後,ViuTV的母公司電訊盈科宣佈申請免費電視牌照。2016年4月,ViuTV正式開播。

在業已成熟的香港電視市場上,ViuTV如何能佔據一席之地?答案是另闢蹊徑,瞄準那些對手尚未涉足的領域。成立初期,ViuTV自制節目的重點聚焦在真人秀,並藉此吸引了不少香港年輕人的關注。但劇集仍然是進一步擴展受眾的關鍵領域,ViuTV成立的那一年,亞視停播,隨著亞視後期減少了自制劇的產量,部分導致現在外界習慣於用TVB劇的說法代替港劇。

「专访」香港ViuTV台长鲁庭晖:我们的目标不是超越TVB

在開臺三年之際,臺長魯庭暉宣佈,是時候嘗試拓展更多自制劇集內容了。到現在,這家電視臺60%的劇集都是自制或者和外部合作,40%來自於外購節目。

TVB的內容傾向於閤家歡,ViuTV則想靠創意和更高品質的作品尋求一方生存空間。當中也不乏制度上的創新。比如,開臺前,導演FatBall 和25 替ViuTV 拍過每集幾分鐘的《瑪嘉烈與大衛》,反響不錯,於是ViuTV 就把開臺劇《瑪嘉烈與大衛:綠豆》外派給從未涉足過影視拍攝的兩人負責。同一個團隊三年後又操刀了《嘆息橋》。

ViuTV的特別之處還在於,在起步之初就已經把傳統電視與OTT(流媒體)融合在一起,這當中的創新空間仍有待挖掘。

「专访」香港ViuTV台长鲁庭晖:我们的目标不是超越TVB

一面要在內容上尋求新的表達,一面還要面對盈利的壓力,ViuTV需要在自己追求的高品質內容和市場之間尋求平衡。ViuTV母公司電訊盈科發佈的2019全年財報業績顯示,ViuTV收益增長27%至2.59億元,帶動廣告收益年內提升11%,劇集製作、分銷及藝人管理等非廣告收益來源也開始有實質的貢獻,全年EBITDA虧損由3.5億元收窄至2.73億元。

魯庭暉自2010年加入電訊盈科,ViuTV成立以來,他一直擔任臺長和香港電視娛樂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關於這家新興電視臺過去四年間在內容上的創新和思考,界面文娛採訪了魯庭暉。以下是對話內容,界面文娛略作編輯。

界面文娛對話魯庭暉

開放平臺的創作機制

界面文娛:ViuTV成立時間不長,在你看來,過去四年間有沒有一些比較重要的發展節點?

魯庭暉:簡單來說,我覺得有三個主要階段。從內容上來說,我們一開始其實是想用創意給香港的觀眾多一點不同的選擇,所以第一階段我們主打的是真人秀。因為在香港原來基本上就是看TVB,TVB有很多劇,我們也覺得很好,但如果ViuTV的目標是給觀眾不同的選擇,可能一開始就要聚焦在和其他臺不一樣的地方。那時候我們覺得factual entertainment(實況娛樂)的元素在國外已經很流行了,但在香港還不是很多,所以我們決定做這一類型的真人秀。比如說有一檔真人秀《G1格鬥會》,跟一般的綜藝有什麼區別呢?就是裡面多了一些人的元素,我們特意找了一些不同背景的女生來增加故事性,那你看到的就不只是女生在打打拳了。

當第一步邁出之後,我們又開始做劇,其實我們第一年只做了兩部劇,也是在嘗試能不能用比較藝術化的方式表達,用的都是拍電影、廣告的班底,而不是拍電視劇的班底。結果我們發現有一些觀眾很喜歡這些劇,所以我們從第三年開始做了很多有ViuTV風格的劇,《嘆息橋》也是其中一個例子。

前兩個階段都比較強調原創,第三個階段是破舊立新,這源於兩年前我們嘗試的《全民造星》這一類型的項目,我們發現很多觀眾還是很喜歡選秀這類已經存在很久的節目模式,但是我們又不願意做得和以往一樣,所以第三個階段我們的重點是對舊有的模式進行改造。

「专访」香港ViuTV台长鲁庭晖:我们的目标不是超越TVB

我們在做《全民造星》的時候發現,大家都會很自然地想到八九十年代香港很多這一類型的節目,就會設想一個很華麗的背景,但是其實現在你在香港可以看到國內外不同平臺的內容,他們的預算可能是香港的10倍以上,如果比拼場景的華麗,那你可能永遠都拼不過別人。那我們再回到問題的根本,到底為什麼一個人想看選秀?我們覺得其實是想看變化的過程。我們選的99個男生一開始沒有那麼好,但觀眾可以看到他們成長的過程 。

這檔節目主要在香港播,但我們發現內地也開始有人討論,一開始很多人會說香港弄了一個港版《101》,態度是有點譏諷的,但是慢慢他們看了之後,會發現原來我們要追求的不是場景的華麗,而是一個真實的選秀,我們希望能呈現更多未經包裝的東西,比如你甚至會看到很多男生會在攝像機後面罵我們的工作人員。後來我們就想能不能把這個內核放到其他項目上,我們發現這樣可以將觀眾群眾放大。

界面文娛:這四年間觀眾群擴大了嗎?

魯庭暉:一開始看ViuTV的可能是一些對作品有更高要求的人,他們可能已經看了很多國外的東西,所以一開始我們也把重點放在很新的想法、更有質感的節目上。剛才也講到,到第三階段的時候,我們發現也有很多觀眾生活很忙,沒有時間去關注這到底是不是一個新的節目,他們只是想看一些娛樂的東西。那如果我們能提供一些娛樂節目,又能讓他們覺得比之前看的一些更有內容,他們就會繼續看。所以一開始的時候受眾是主動去找內容的人,最近一年我們就發現有很多看ViuTV的人其實並不主動追求一些內容,但是看完之後他們會繼續留在這個電視臺,這樣我們的觀眾群會越來越廣泛。

界面文娛:有比較具體的數據嗎?

魯庭暉:不算OTT的話,每個月看ViuTV的人大概佔到香港電視觀眾的60%。我們還有一個OTT平臺,有幾百萬用戶,我們通常都是分開兩邊統計。

界面文娛:觀眾反饋比較好,所以你們加大了在劇方面的投入,那麼目前來說市場表現最好的是哪些劇?

魯庭暉:比如說一開始的《瑪嘉烈與大衛:綠豆》,之後的《詭探》,最近的《二月二十九》也很好。

「专访」香港ViuTV台长鲁庭晖:我们的目标不是超越TVB

界面文娛:這些相對成功的劇背後會有一些共同的方法論嗎?

魯庭暉:有一點,但也不能說是方法論,因為如果是方法的話,就會帶來重複,而我們要做的是不斷創新。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劇本,其實跟真人秀類似,到最後人感興趣的都是人性層面的東西,這一點相信全世界做劇的人都會認同。

ViuTV比較特別的一點是開放平臺的模式。在香港,像TVB大部分的劇都是自己做的,國外很多劇是製播分離的模式,我們的模式則是既有自己內部的創作部門,也有外部合作的機構。比如說我們會有一些外部的劇本,可能劇本好,但是導演不夠好,那麼我們會派內部的團隊或者其他的導演來幫他們。

有的電視臺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積累了很多人才和技術,但這其實可以分兩面看,好的一面就是自己可以掌控方方面面,不好的地方在於其實個人的創意通常都是有侷限性的,一個人可能一輩子有兩三個作品很好就已經不錯了。所以我們就想將內外結合在一起,在每一個新的項目裡碰撞出新的創意,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生產質感獨特的作品。這可以算是我們的一點秘訣。

界面文娛:這種混合模式的創作機制當初是怎麼確立下來的?

魯庭暉:其實是通過實踐確立的。媒體跟五十年前已經很不一樣了,五十年前經營電視臺你可以制定很好的計劃,確定未來三年每個時段要播什麼,大家都會乖乖坐在家裡看節目。但是現在媒體的變化太快了,說每天在變可能有一點誇張了,但是每隔幾個月都會有一些新的東西出現,所以我們在做計劃的時候必須要有靈活性。一開始的時候我也不懂,我們就自己嘗試,一兩次之後發現有一兩個團隊的劇本非常好,但是拍的不好,或者是導演很好,但故事不夠好。我們原本有自己的規劃,但看到現實的情況也能迅速修正。到今天我們也在不斷進化,只有這樣才能趕得上幾個月之後的變化。

界面文娛:那ViuTV合作的外部機構裡很多是原來沒有足過電視劇領域的團隊嗎?

魯庭暉:有一些有,有一些沒有。我最喜歡的一部劇叫《短暫的婚姻》,只有5集,陳奕迅是男主角。我們當時找到陳奕迅,跟他談要不要一起做一些劇,但是後來發現現成的劇本都不是很適合他。我們有同事常常看舞臺劇,看到幾個舞臺劇都很好,一開始我們想要不要買一個舞臺劇回來改編成電視劇,但後來我們都發現好像這樣不對。最後我們認識了寫舞臺劇劇本的兩個人,他們剛好有一個劇本還沒有做成舞臺劇,就是《短暫的婚姻》。我們就用了他的劇本拍了電視劇,找了一個新生代電影導演來執導,也有我們自己團隊的加入。一年之後,我們還做了舞臺劇的版本。要回答你的問題,《短暫的婚姻》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因為這個創作者之前從來沒有寫過電視劇。

界面文娛:《短暫的婚姻》編劇是寫舞臺劇的,《嘆息橋》的導演原來是拍廣告片的,可以說ViuTV很多的創新是來自於原本不是這個行業的人嗎?

魯庭暉:是的,因為香港太小了,如果說侷限在電視劇創作人,那你能找到的可能就是那一群人。不過重點不是找人,而是找到之後,怎麼讓他們在項目之中發揮自己的優勢。我們之前也試過拿一些在網絡上很火的元素放到劇裡,效果也不是最好的,還是要綜合考慮。

「专访」香港ViuTV台长鲁庭晖:我们的目标不是超越TVB

界面文娛:我們在和外部機構合作時,電視臺團隊的介入程度會是怎樣的?

魯庭暉:每一個案例都不一樣,通常監製和製片都是我們,導演有時候是外面團隊的,也有試過劇本是我們的,導演是外面團隊的,各種情況都有。

界面文娛:我們內部的創作團隊大概是有多少人呢?

魯庭暉:現在ViuTV大概500人了,和製作相關的團隊在200到300人左右。

界面文娛:剛才有提到,我們一開始在劇上的嘗試會更強調藝術感,這算是ViuTV在劇上的定位嗎?

魯庭暉:如果一定要用一個詞概括的話,我覺得“人性”會更適合。剛才我舉的一些例子,《全民造星》也好,《短暫的婚姻》也好,視聽效果當然重要,但人性的展現才是最重要的。《短暫的婚姻》當然拍得很美,很多觀眾評價說很有藝術感,但是當你深究它為什麼好看,你會發現,不只是因為拍得有藝術感,而是因為它用故事的形式表現了一個男人對一個女人矢志不渝的感情。

我好像講了太多有關這部劇的內容。我還記得第一次看到劇本的時候,有一處細節很打動我。之所以叫“短暫的婚姻”,是因為男主角在太太過世之後每天都會去教堂,有一個老伯伯唸了自己的一封信,他在信裡說,我的婚姻很短暫,因為我只跟我的太太結婚50年。如果你很愛一個人,多長的婚姻也是短暫的婚姻,這是不是藝術我也不確定,但肯定是人性。

界面文娛:更強調人性的表達是我們有意識的想要和其他的電視臺所區別的一點嗎?

魯庭暉:不是因為我們要和其他電視臺比。我們的用戶研究主要不是研究其他電視臺做什麼,而主要是想了解觀眾想要什麼,最重要的是當觀眾坐在家裡看到一部作品播出的那一秒,他們在想什麼,他們能看到什麼不一樣的東西,是不是給到他們一些啟發。區別於其他電視臺是附加的作用,主要的還是我們想做一些觀眾想看的內容。

界面文娛:ViuTV出品的劇比較強調品質,但大家會覺得這種劇受眾面相對較窄,你怎麼看這一點?

魯庭暉:我覺得最理想的作品就是質感好、口碑好,同時又有很高的收視率,原來主要是這兩點,現在還有第三個評價指標,長尾價值。現在有一些作品的壽命比之前長,可能一開始的時候並沒有很多人看,但可能兩個月之後,突然間會有人回頭去看。最好的一個例子是Netflix上的《紙鈔屋》,這部劇講的是一幫西班牙人打劫銀行的故事,一開始是沒有太多人看的,到了第三季和第四季的時候很多人才回頭看第一季。

我們還在學習之中,我們的目標就是三個方面都做好,但是最起碼每一部作品都必須要滿足三方面裡的其中一項。我們現在還不夠好,要繼續努力,希望越來越多的作品在三方面都可以達標。

界面文娛:就現在而言,這三方面哪一個是放在第一位的?

魯庭暉:三個都很重要,沒法說誰更重要。我們至少要做到一項,或者口碑好,或者收視好,或者有長尾價值。但如果看到一部劇越播越好,我們也要檢討,為什麼這部劇播出的頭兩個星期收視沒那麼好。老實說能達到這三點的作品全世界都很少,但這就是目標,就算全世界的人都追不到,你也需要看這些目標去追了。

界面文娛:ViuTV今年在劇方面的投入大概是多少?

魯庭暉:我們每一年大概有十多部劇,每一部劇大概是二十集。

界面文娛:我關注到之前很多劇都比較短,《嘆息橋》每集40多分鐘。這是為了適應內地劇集的節奏嗎?

魯庭暉:也不是,在香港,劇大都是用半個小時來做一個單位的,所以要不就半個小時,要不一個小時。如果是一個小時的話,因為在電視臺播有廣告時間,所以實際上也大概是40到50分鐘。

從10到20

界面文娛:很多香港演員來內地發展了,要麼就是簽了TVB,尋找合適的演員這個過程會比較艱難嗎?

魯庭暉:選角部分我們同樣是部分開放,有我們自己的人,也會跟不同的結構合作。當然,如果你問到最根本的問題,到底全世界有沒有這麼多合適的人?那周杰倫只有這一個。但這也是我們在行業裡面需要擔負的責任。很多時候都是一些有名的藝人來帶一些新人,可能過幾年之後,他們就會變成有自己觀眾群的新藝人,不僅我們從中受益,行業也會從中受益。

界面文娛:之前建臺的時候,臺裡的很多高層領導其實還是來自於其他的電視臺,那麼我們內部是怎麼建立起一種鼓勵創新的機制?

魯庭暉:因為我們做的東西比較新,很多記者之前問我,你們的工作人員是不是都很年輕?但其實我們裡面有一些人很年輕,也有一些人是做了很多年的,很多管理層會覺得老人跟新人想法不一樣,但是我反而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如果你的關注點在作品,很有趣的是,你會發現有經驗的人有時只不過是因為沒有機會給他們發揮新的想法,反過來說,是新人也不代表你的想法一定是有新意的。

最簡單的就是回到作品。如果我們可以提供一種機制讓他們為了作品開放討論,那慢慢地就會形成一種文化,重要的不是你是誰,而是你說出來的東西會不會讓這個作品更好。因為我們要做很多不同的節目,不可能靠一兩個人,必須要是幾百個人一起的,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新人和有經驗的人就會不斷碰撞,不斷激發創新。

界面文娛

:當大家產生不同的意見時,最後好或者不好的評價標準是由誰來制定?

魯庭暉:如果關注作品本身的話,90%的情況下大家都能達成一致,因為目標都是想讓這個作品更好,當然也有一些情況下會有分歧,那就首先找創意總監和節目部的總監去看,這就能解決8%的問題,最後剩下2%解決不了的就來找我。

界面文娛:你在蘋果擔任過創意總監,這份工作經歷對於你後來經營電視臺有產生什麼影響嗎?

魯庭暉:和ViuTV相比,蘋果的背景和文化更加多樣,所以那個時候,在如何將關注點放在作品而不是員工的背景上,我們的團隊積累下了很多經驗。現在將ViuTV跟蘋果比較的話可能有一點過了,但其實蘋果一開始的賣點也是很有質感的產品,只有一些追求設計感的人會用,慢慢地它就變成了不僅有質感還很流行的產品,被越來越多人接受。所以我們相信好的作品可能需要時間,可能需要經驗,可能需要經歷很多次失敗,但是隻要向著這個目標去,就會變得更好。

界面文娛:你對ViuTV最終的規劃是什麼樣子的?你希望它能發展成一個什麼樣的電視臺?

魯庭暉:這個問題好像問我希望我的孩子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那對我來說,他開開心心健健康康就好了。我不知道它到最後會是怎麼樣的模式,對於一個電視臺來說,很可能十年之後觀眾的要求會變得很不一樣,我們能做的就是繼續創作更好、更多樣的作品,我們也不斷學習,現在我們是內外、新老人員的混合模式,或者過兩年我們在模式上也可以不斷創新。孩子健健康康的長大,但他是醫生或者律師就很難說了,也取決於外界怎麼看。我知道這個答案很無趣,但這是很真實的答案。

界面文娛:因為現在在香港市場份額最大的電視臺還是TVB,如果說ViuTV有超越 TVB的可能的話,主要是靠什麼?

魯庭暉:沒太想過這個問題,因為我們的目標不是要超越TVB,而是讓自己的作品觸達到更多的觀眾。我們已經跟香港之外的很多不同機構合作,輸出我們的作品,因為香港畢竟只有700萬人,到目前為止,我們在香港之外已經同十幾個區域建立了市場聯繫,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有一些電視臺會買我們的作品。我們最看重的還是香港的觀眾,但老實說我們在香港也會看很多國外的作品,同樣地,ViuTV的目標不是TVB,我說全球可能有點誇張,但我們的目標確實是在全球範圍內擴大自己的觀眾群。

界面文娛: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同國外的機構合作的?

魯庭暉:從我們成立的第一年就有,但是第一年只有一兩家,現在就多了一點,比如今年我們剛剛宣佈跟新加坡的合作,新加坡的媒體公司跟我們會有兩部劇的合作。目前主要是亞洲國家,泰國、新加坡、菲律賓等等,美國跟加拿大也有平臺購買了我們一些節目。

我想到一件有趣的事,有一天我們的同事收到一個加拿大華人電臺的通知,他們每年會辦一個新人歌手的榜單,今年選的第1名跟第2名是我們《全民造星》選出來的新人。我們也沒有在加拿大做什麼宣傳,可能是因為我們的合作伙伴播了我們的節目,他們又在網絡上看了我們的其他節目,所以我們只是做了一個很簡單的買賣,想不到還可以輸出藝人,我們覺得這是邁出了很好的一步。

「专访」香港ViuTV台长鲁庭晖:我们的目标不是超越TVB

界面文娛:這一次《嘆息橋》為什麼會選擇優酷作為合作伙伴?《嘆息橋》在優酷首播,你們是怎麼達成一致的?

魯庭暉:首先,ViuTV的觀眾群主要在香港跟東南亞,而優酷在國內是一個很大的平臺,如果可以將好的項目在不同的平臺播放,就可以有更多的觀眾看到。還有一個重點就是我們都追求高質量的劇,都希望看到一些ViuTV特色的港劇,不只是娛樂,還能看到對愛情或者是人性的剖析。我們跟優酷溝通很久之後就發現大家都有共同的想法。

ViuTV在香港是一個免費的電視頻道,優酷則既有付費用戶,也有免費用戶。我們覺得如果都是免費的話,那就應該同步播出,我們也願意用一些劇來探索收費模式,滿足用戶想快一點看完的想法。那如果是付費模式的話,就理應是由收費的平臺先播,所以《嘆息橋》會先在優酷播出。

界面文娛:談到流媒體,ViuTV一開始就有自己的網絡平臺,那麼電視臺和和OTT(流媒體)業務之間是怎樣互動的?

魯庭暉:簡單來講,我們有一個免費電視臺,下設兩個頻道,99和96,一個粵語臺,一個英文臺,這些臺的內容在電腦、iPad、智能電視等等平臺上都能看到。如果要更深入地回答這個問題,其實這也是我們在製作節目時比較特別的一點。在很多電視臺,傳統媒體部門跟新媒體部門是兩個部門,電視部門把內容做好之後再給到互聯網。但在ViuTV,我們兩個部門間的溝通和融合從製作初期就已經開始了,而不是單方面的A做完給到B。

舉一個例子,我們有一檔旅行節目叫《入住請敲門》,會去東南亞的不同酒店,晚上看有沒有恐怖的事發生。主持人在飯店拍完之後會睡覺休息,因為現在互聯網上有很多人看直播,我們數字部門就加入了直播的部分,直播其實是很無聊的,一個攝像機放在那裡錄他們睡覺。很奇怪,如果是錄8個小時主持人在睡覺的視頻,放在電視上面肯定沒人看,但在互聯網上真的有很多人願意看,所以必須要在設計節目的時候兩個部門就做好溝通。

「专访」香港ViuTV台长鲁庭晖:我们的目标不是超越TVB

界面文娛:在香港,電視臺受到OTT的衝擊有多大?

魯庭暉:其實在全球的衝擊都挺大的,但我覺得這也是一個機會。我們最怕的就是沒有人看視頻了,但現在無論是在手機上看,還是在電視上看,其實都是在消費視頻。如果電視臺做的好,大家其實也會去看。因為有了OTT,存在這種良性競爭,行業更有活力了,觀眾會重新回到視頻消費領域。我覺得這是好事,當然到最後結果如何,就靠自己的努力了。

界面文娛:電視臺不僅要服務於觀眾,還要服務於廣告商,強調高品質和收視率、市場之間會有矛盾嗎?

魯庭暉:不會啊,因為廣告商最關注的不只是多少人去看這個節目,而且也要找到對的人,他們不只是要電視放在客廳但沒什麼人看。我們剛剛出了廣告銷售上的業績,去年我們實現了翻倍增長,這正好說明如果作品質量好的話,對廣告銷售也會有促進作用。

說到廣告商,其實我們的創新不只是在內容上面,廣告方面也有一些創新。比如說廣告植入,我們有一個系列脫口秀“晚吹”,其中有一檔節目叫《又要威又要戴頭盔》,這檔節目會找不同的行業的人來講行業裡的一些秘密,因為他們說的是行業秘密,所以要帶一個頭盔,不讓別人看到自己的外貌。最近有兩集其實是找一些借了錢的人,其實這兩集是一個廣告植入。觀眾也知道這是一個廣告,但是他們覺得內容有趣,所以我覺得,廣告也要創新,你要幫廣告商達到目標,除了宣傳產品,還要傳遞一些觀眾覺得有用的訊息。

我們的觀眾群是全港市民,但是我們做得最好的一個年齡段是20-45歲,這個年齡段其實對於廣告商來說價值比較高,因為這些人要買房子、買車、生孩子。所以我們不只追求數字,還要追求人群的商業價值。

界面文娛:今年會給ViuTV設定什麼具體的發展目標嗎?

魯庭暉:第一,做更多的劇,第二,在實況娛樂和剛才提到的破舊立新的領域也在多做一些作品。我們在香港的觀眾群大概佔到總人口的60%了,我們也希望越來越多觀眾來看我們的內容。另外一個重點是香港之外的市場合作,從一兩個到現在有超過10個合作伙伴,今年我們希望有更多夥伴。

如何在擴大市場佔有率的同時保持甚至提升作品的質量,這是我們最近一兩年的目標和關注點。一開始是從0到1的過程,現在是從10到20。不再是一開始大家都不知你是什麼樣的電視臺,現在一些觀眾看過我們的作品,覺得有一些劇ok,有一些秀很有趣,所以他們就產生了更高的期待,那你要做的就不只是給他們一些東西,而是給一些高於他們期待的東西,這是讓我們覺得很興奮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