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歲抗戰老兵面對戰友屍骨現場淚奔

同袍情義,生死不忘

懷化漵浦的

95歲抗戰老兵周友元爺爺,原屬74軍58師,抗戰後期曾參加湖南的幾場大戰役,守衛家鄉

聽說以前不少抗戰同袍死去的後方醫院遺址,現在終於有人來幫助這些可憐的弟兄安息魂歸,爺爺說什麼也要到現場來看一看。

95歲抗戰老兵面對戰友屍骨現場淚奔

12月17日,山林非常寒冷,周友元爺爺拄著柺杖,在志願者和家人的陪同下,蹣跚爬上山坡。

現場已經拉起了歡迎這位抗戰英雄到來的橫幅,希望莊重的儀式能稍稍緩解老人家心裡的哀痛。

95歲抗戰老兵面對戰友屍骨現場淚奔

周友元爺爺在現場沉默良久,不知他是否想起了當年的艱苦,或者是曾經出生入死如今陰陽相隔的戰友

忽然,他輕輕地自言自語道:“腳下踩的這層薄薄的泥土,是我親愛的戰友,支離破碎,死無葬身之地!”說完,竟忍不住抽泣。

95歲抗戰老兵面對戰友屍骨現場淚奔

戰地黃花分外香。周友元爺爺摘取了一束帶著山露的小黃花,他一隻手杵著柺棍,一隻手顫顫巍巍的伸手接過,艱難地邁出步子,注視著收納著戰友英魂的箱子很久很久,眼中飽含淚水。

95歲抗戰老兵面對戰友屍骨現場淚奔

周友元爺爺獻完小黃花後,為他的抗戰兄弟上了三根香,不停地講:“兄弟們,你們受苦啦,我來晚了!”

看到現場出土的徽章、皮帶扣、銀元,每一樣都熟悉無比,周友元爺爺激動地說這些都是當年一起抗戰的兄弟的!

95歲抗戰老兵面對戰友屍骨現場淚奔

獨立32旅694團第一營機槍第一連全體官兵1945年10月10日於辰溪合影照

周友元爺爺看著一群年輕人跪在地上虔誠地收殮著戰友的屍骨,感動得說不出話來,並從口袋裡慢慢掏出了一個紅包,說是自己的積攢的1000元人民幣,以此來支持這項遲來的助力抗戰同袍魂歸故里的公益事業!

95歲抗戰老兵面對戰友屍骨現場淚奔

得到抗戰英雄的認可,吾輩表示愧不敢當。

今天的和平,是他們當年不敢想象的幸福;

沒有長眠在此的英烈屍骨累累,哪來此刻的歲月靜好。

這一根變形的腿骨,在向我們講述抗戰的悲壯慘烈

“這骨骼怎麼變形的如此厲害?”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的陳靚教授和她的學生在採集遺骸樣品時發出了感嘆。

95歲抗戰老兵面對戰友屍骨現場淚奔

這是我們在現場收殮的最為特殊的一具遺骸,股骨有一個部位尤為突出,根據推斷,是當時負傷由於醫療情況差,沒有很好的醫治,負傷處未接好,導致後遺症骨骼變形。

95歲抗戰老兵面對戰友屍骨現場淚奔

棗子林曾有最大的後方傷兵醫院,抗戰戰場上負傷的士兵通過水路全部運到這裡。

戰事吃緊,醫療條件落後,很多傷兵只能在落氣臺等死。這根變形的腿骨就是那段最觸目驚心的歷史的證據。

犧牲後的士兵便被草草安葬在這座山上。第一次遺骸收殮發掘到徽章,上面有:辰溪衛生院幾個字,這次遺骸收殮又發現變形的骨骼,再次驗證該地為後方傷兵醫院的說法。

95歲抗戰老兵面對戰友屍骨現場淚奔

累累白骨,都曾是20來歲的青春少年

遺骸收殮工作繼續展開,在來之前,團隊的小夥伴已經收殮很多具遺骸,工人越來越熟練,經驗越來越豐富,效率也提高了不少。

95歲抗戰老兵面對戰友屍骨現場淚奔

今天參與收殮工作的還有從東北趕過來的小夥伴,一直支持遺骸項目,今天發現的陪葬品有陶瓷的帽徽,完好無損。

95歲抗戰老兵面對戰友屍骨現場淚奔

收殮遺骸的數量越來越多,這個和我們的計劃完全不一樣,按照當地人的口述,遺骸應該在那些陷下去的坑裡,可是就在山頂的平地上,一排排的遺骸不斷被我們發現,兩者之間間隔50公分左右。埋葬的深淺也是不同,有的在地表面以下30公分左右。

95歲抗戰老兵面對戰友屍骨現場淚奔

腳踏地面,看似稀疏平常,其實是英烈的棲身之處。

也許是傷兵過多,也許是人員稀缺,當年便匆匆掩埋,沒有任何標記,地面上的樹木換了一波又一波,遺骸二次破壞,三次破壞,加上環境、土壤、氣候等原因,還有很多都已經消失了,能多找到一具,我們心裡也是欣慰的。

95歲抗戰老兵面對戰友屍骨現場淚奔

在採集樣品的過程中,我們把每具遺骸都大致記錄了情況,

他們的年齡大致都在20—25週歲之間,生命結束在最美好的年華,然後寂寂無聞70多年,幾乎要和泥土融為一體了。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根本無法想象,當年的戰爭是多麼的慘烈,生活多麼無常。

“昨天還說打仗勝利就回家看母親的戰友,今天就成了一具屍體。”周友元爺爺回憶道。

先輩的犧牲和逝去,吾輩應當銘記和感激。

95歲抗戰老兵面對戰友屍骨現場淚奔

面對這沉重的歷史,遺骸回家項目組承諾:

“為了表達對他們的感激和尊重,我們會採樣幫英烈尋親,在當地規劃一個陵園,妥善地安葬他們,讓後世有一個祭拜之地。我們會為每位英烈編號、立碑。這份尊重和致敬來遲了,但絕不會缺席。”

有太多的歷史和過往,需要我們銘記。

95歲抗戰老兵面對戰友屍骨現場淚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