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優秀的文藝圖書編輯

□湖北省編輯學會會長、長江出版傳媒集團原總編輯 周百義

如何成为优秀的文艺图书编辑

風景在前,路在腳下。

周百義

如何成为优秀的文艺图书编辑

書同

楊志成 繪

看見出版社的老同志從作家那裡拿到一本本有價值的書稿,出版後不是獲了大獎,就是在市場中有上好的表現,有些剛進出版社不久的年輕編輯看得眼熱心急,我何時也能“抓”到幾本好的書稿呢?這事說難也不難。說難,因為好的作者畢竟是稀缺資源;說不難,因為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規律,你掌握了“訣竅”,就能成為一個成熟的優秀編輯。

書同:作為青年編輯,我到哪兒去找到優秀作者呢?

周百義:看來,你問到了出版工作的關鍵所在,一流的作者才會有一流的作品,作為出版社編輯,找到優秀的作者十分重要。到哪兒去找到優秀的作者呢?我的建議是,你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你要對國內外的作者情況有一個宏觀的瞭解。譬如作家,全國範圍內目前比較活躍的作家有哪些?這些作家有哪些代表作,他們的作品目前在圖書市場上表現如何?這些作家中,哪些是已經產生了影響的、比較成熟的作者,哪些是具有潛在的發展空間,或者說是有可能成為明日之星的作者?國外目前最受歡迎的是哪些作者,他們的圖書在世界各大排行榜上有何表現?

你可能會說,我到哪兒去找這些作者的信息呢?其實,有幾個途徑。一是通過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數據庫,找到在一定時間範圍內作者作品的銷售數據;二是通過各種排行榜看一看哪些作者的圖書受歡迎;三是你可以翻翻文學類的雜誌,或者看看選刊,在這上面,你可能會找到潛在的作者。

另一方面,你對你目前所在的出版社也要有基本的瞭解。如,你們社過去出過哪些好的作品,這些作品在社會上產生過什麼影響,曾經獲了哪些大獎,在市場上的銷售情況如何?還有,出版社與哪些優秀作者有聯繫?

為什麼要研究那些曾經在本社出過書的作者呢?因為出版社一般有個約定俗成的規矩,就是別的編輯手上的作者,本社的編輯不要去“撬”,否則,不僅會影響團結,也會帶來不必要的內部競爭。如果出版社或者編輯室內安排你去聯繫某位作家,則另當別論。

除此之外,如果你去找作者約稿,除非你所在的社是行業類特別有影響的社,否則作者會關心出版社出版過什麼書,這些書在社會上的反響,如果你不掌握情況,與作者就無法溝通,你向作者介紹出版社出版過的優秀作品,才會增加作者對出版社和對你的信任。一般新手進社後,會介紹出版社的社史,當然,僅僅如此還不夠,你要研究出版社的圖書目錄,還要在網站上檢索相關資料,或者與資深編輯做些交流。

書同:如果我拿到了作者的書稿,又怎麼準確判斷這部作品的出版價值呢?

周百義:如何判斷一部作品的出版價值,這就需要你將作品放到一個座標系上去進行比較。豎的方面,可以指歷史上已經出版的作品。你從文學史的角度,將手上的書稿與那些經典作品進行比較;橫的方面,指當前出版的正在流行的作品。通過這種比較,來判斷你手上的這部書稿,具有哪些優點,哪些不足,是否達到了出版水平,或者說,有哪些獨到之處。

比較就是鑑賞的過程。一個編輯必須具有一定的鑑賞能力。這種能力來源於你的專業背景,你的專業素養。目前能夠到文藝出版社做編輯的,多半是中文系畢業的,不是碩士就是博士,對於中外文學史應當比較熟悉,應當閱讀了大量的經典作品。當然,除了學校學到的文學史、文學理論知識外,還應當閱讀當下有影響的文學作品。任何一部作品,都應當是對前人的超越,是一次創新,而你只有掌握了這些動態的出版信息,才好建立一個評判標準。所以,有人說,出版就是一個選擇的過程,選什麼不選什麼,與你的鑑賞水平有很大的關係。大家可能知道,有些曾獲大獎,產生巨大影響的文學作品,當初也曾經在多家出版社流浪,後來遇到伯樂,並有幸成為經典傳之後世。但當初那些沒有看出作品價值的編輯,在某種程度上來講,應當說鑑賞能力還有待提高。

書同:有些稿件,雖然內容上有不少閃光之處,但總覺得不滿意。放棄吧,不甘心,不放棄吧,總覺得要達到出版水平還差些火候。您覺得應當如何處理這種情況?

周百義:雖然有些成熟的作家,作品出手就比較完美,但更多的作家,無論是已經成名的,還是出版過一些作品的作家,作品中往往都還有不盡如人意之處。這時,作者也需要編輯一起來完善作品。這方面的成功案例已經很多了。如楊益言、羅廣斌在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紅巖》的過程,曲波在作家出版社出版《林海雪原》的過程,編輯的參與就十分重要。

儘管當下的編輯不可能代替作者去做大幅度修改,但錦上添花的事情還需要編輯來做。因為編輯與作者站在不同的角度上,編輯雖然對作品沒有作者更熟悉,但會更客觀和冷靜些。導向的把關不用說,編輯要負起責來,作品的情節設置是否合理、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豐滿、語言文字是否符合規範、思想內涵可否進一步昇華,編輯與作者可以在一起討論,讓作品在出版時儘量少留下遺憾。

如本人在擔任熊召政創作的多卷本長篇歷史小說《張居正》責任編輯時,作者聽取了我的建議,將第一卷推翻重寫,完全改變了原有的創作構思和寫作風格,因而促使小說的藝術水準得到較大的提升,後來獲得了第四屆茅盾文學獎。當然,不同體裁的作品有不同的標準,小說、詩歌、散文、報告文學等,各有各的藝術要求與規定性,編輯要按照不同的審美標準去鑑賞。

書同:您談到鑑賞力很重要,不說剛從學校來到出版社的同志,就是在出版社工作過一段時間的編輯也覺得讀起作品來有“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感覺。作為編輯通過什麼途徑能提高自己的鑑賞力呢?

周百義:如何提高編輯的鑑賞力,主要通過兩個途徑。一是多讀。用聶震寧先生的觀點,是提高閱讀力。有些同志,在學校裡讀了一些書,但到了工作單位後,因為多種因素影響,讀書較少。書讀少了,視野狹窄,拿到書稿,就沒有參照物來進行比較了。因此,工作之餘,要完善自己的知識鏈條。過去沒有讀的,要重新找來讀;當下出版的,得到公認的圖書,要找來讀。讀書的方法很多,但結合自己的工作,進行主題閱讀,會盡快地完善知識結構,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作為文藝出版社的編輯,讀了某一部文藝作品,最好也要讀一讀關於這部作品的評論文章,看一看專家們是如何評價的,以此提高自己的理論修養和鑑賞能力。

二是要提高自己的寫作力。很多編輯上學時畢業為了寫論文,曾經受過專門的訓練,但到了單位後,卻很少動筆。如果僅僅讀書而不動手寫一寫,讀書的效果很難體現。曾國藩總結自己的讀書生涯時,曾經概括“看讀寫作,缺一不可”。他認為讀書能促進寫作,寫作能促進讀書。梁啟超也強調讀書要記筆記,這些筆記分門別類匯在一起,不僅增強記憶,而且能為寫作積攢資料。

我們經常形容某些人讀書多,評價別人的作品,但當自己動起筆來,卻寫不好。我們形容這種人是“眼高手低”。你想,一個沒有寫作實踐的編輯,即使說起來一套一套的,恐怕也只是隔靴搔癢。文學史上很多優秀的作家,如茅盾、巴金、葉聖陶等,當初都是優秀的編輯,所以經他們手推出了許多優秀的作家和優秀的作品。我們的編輯雖然不可能都會成為優秀的作家,但具備一定的寫作能力和沒有寫作能力,在鑑賞稿件時,在與作者的交流時,是大不一樣的。因此,編輯動手寫寫東西是十分重要的。作為青年編輯,我們可以為自己擔任責任編輯的圖書或者本社的圖書寫寫書評,或者做些專題研究,也可以嘗試進行文學創作。

書同:數字化時代,圖書市場變化太快,作為青年編輯,我們該做什麼選題好呢?

周百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版社競爭激烈,是一種必然的現象。加上新媒體的蓬勃發展,全國所有的文藝出版社,包括編輯,都面臨著產品如何轉型,如何創新的問題。

我認為,在當前這種情況下,出版社的產品定位就顯得尤為重要。出版社要通過構建自己的特色產品線,保持一定的產品規模,這樣在市場上才有競爭力和品牌號召力。除此之外,出版社要適應新媒體時代讀者閱讀的需要,將新的要素與傳統的出版融合到一起,為讀者提供新的閱讀體驗。

作為編輯,要根據出版社的產品定位,找到自己的站位。策劃選題的思路,不外乎就是尋找原創和對原有的產品進行二次創新這樣兩條路徑。作為文藝出版社,一定要注意出版原創產品,培養新人。雖然原創作品中只有那幾個頂尖作家銷售有保證,但任何時代,作家都是長江後浪推前浪的,如果在你的手上能培養出幾個“大腕”,不僅會為你帶來效益,也會成就你的編輯生涯。雖然,尋找“大腕”的過程很漫長,但從概率上講,一定存在這種可能。同時要結合新媒體時代的閱讀特點,進行產品創新。創新是多方面的,除了內容創新外,在形式上,還有很多的途徑。具體如何創新,要因書而宜,我在此就不展開了。但我覺得,只要做有心人,機會永遠都存在的。因為,中國有龐大的市場,有永遠的讀者。

書同:出版社在考核時,會根據編輯的經濟效益核算。但青年編輯因為到出版社時間短,缺少積累,面臨市場壓力,感到很困惑,希望出版社能夠給青年編輯試錯的機會。

周百義:出版社作為企業,強調經濟效益是必須的。但對於青年編輯,不同的出版社有不同的政策。有些出版社給三年的保護期,在保護期內,青年編輯按照一定的比例發放效益工資。有些出版社,新進的編輯人員每個月給以適當的補貼。當然,新人來到出版社,剛開始收入較低,你也應當理解,別的老編輯在出版社已經工作多年,他們也是從小編輯一步一步做出來的,等你有了五到八年的積累,也會成為中堅力量的。

至於你提到出版社要給青年編輯試錯的機會,這看如何理解你的訴求。其實,出版社做任何產品都有風險,因為市場在不斷變化,產品是否符合市場的需求,必須經過市場的檢驗才能得到證明。作為管理者,一定會考慮將這種風險降到最低程度。作為青年編輯,從主觀上來說,一開始不能抱著試錯的心態,而是應當努力將這種風險控制在一定範圍內。作為青年編輯,要向老編輯虛心學習,在老編輯的帶領下嘗試獨立策劃。策劃選題時,一定要將各種不利因素考慮進去,從成本到定價,從投放時間到市場開拓,從營銷到添貨,都要做好預案。編輯是項目的負責人,每一個環節雖然不親自操作,但要積極參與,這是市場經濟所決定的。

當然,作為出版社負責人,也要鼓勵青年編輯開動腦筋進行產品創新。因為青年人接受新事物快,對於新媒體比年紀大的同志會更熟悉,在融合出版上,更能發揮優勢。出版社在風險可控、反覆論證的基礎上,也應當允許青年編輯大膽嘗試、大膽創新。

書同:有些作者,我下了很大功夫給他出版了一本書,結果下一本書稿他卻又交給了別人,您覺得如何才能與作者建立持久的聯繫?

周百義:我想,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種可能,是你們之間的第一次合作,讓他不是很滿意。如銷售不理想,稿費支付不及時,或者宣傳力度不夠,或者你對他尊重不夠,聯繫不夠緊密,等等。你要分析一下原因究竟出在什麼地方。在出版史上,有些編輯與某些作者建立了終生的聯繫,不僅成為工作上的合作伙伴,而且成為摯友。雖然能成為朋友是雙方面的因素,但編輯作為其中一方,個人的能力與為人處事是很重要的。

大家知道,美國資深編輯珀金斯發現了菲茨傑拉德、沃爾夫、海明威這些優秀作家,他們之間成為終生的朋友。其主要的原因,是珀金斯發現了他們作品潛在的文學特質後,幫助他們完善作品,在其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同時,珀金斯積極維護作者的利益,及時向他們支付稿酬,加大作品的宣傳力度,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困難,也讓作者感覺到可以依賴。

再如錢鍾書與周振甫的合作,跨越了幾十年,關鍵是周振甫本人的學術修養,對於完善錢鍾書作品起到了很大作用,才讓錢鍾書放心。我想,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作者考慮自己的經濟效益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你能在作者作品的出版、宣傳、評獎,包括作者的報酬上,在不損害出版社利益的前提下,為其爭取效益最大化,作者會權衡利弊,與出版社,包括與你,進行長期的合作,是完全可能的。

以上,是我就你關心的問題做的初步回答,有些方面可能只是我這位老出版的個人體會,不一定符合數字化時代的新情況;同時,我的回答因為篇幅所限,無法充分展開,掛一漏萬,可能有些問題沒有說清楚。如果大家還有什麼關心的問題,我們擇時再溝通。

對談嘉賓

周百義河南商城人,武漢大學中文系畢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任長江文藝出版社社長,長江出版傳媒集團總編輯。第十二屆韜奮出版獎獲得者,“新中國60年100名出版人物”之一,獲湖北省首屆“文化名人”稱號。現任湖北省編輯學會會長,負責組織湖北省出版文化工程《荊楚文庫》編纂出版工作。兼任武漢大學研究生校外導師,湖北大學客座教授,業餘從事文學創作,撰寫出版研究文章,有10餘種著作結集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