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為百夫長,勝做一書生”還有另外一層含義,表達讀書人的無奈

初唐四傑楊烱的《從軍行》中有這麼一句出名的詩句:寧為百夫長,勝做一書生。很多人認為,這句詩表現出詩積極向上,昂揚豪邁的進取精神。其實不然,這句詩也有一定程度上的憤慨,因為在唐朝時期,做書生真得比不上當兵的,當兵同樣是獲得財富的一種捷徑。

“寧為百夫長,勝做一書生”還有另外一層含義,表達讀書人的無奈

我們先來說唐朝的書生情況,唐朝雖然打破了前朝的九品中正制,寒門學子同樣有考取狀元,有入朝為官的機會。但是,每年的考試也就選取那麼幾十人,通關難度可是比高考要難得多。五十老明經,五十歲往上考得上科舉的比比皆是,更有的一輩子與官場無緣,這也難怪孟浩然一輩子老死鄉間。

“寧為百夫長,勝做一書生”還有另外一層含義,表達讀書人的無奈

然而,在唐朝當兵的出路卻比書生要好得多,畢竟李唐王朝從一開始就有著胡人尚武的血統。

哪怕是唐朝強盛之時,也有突厥的威脅,高麗的侵擾,是以對外用兵不斷。

那些平民出身的人,不用參加國家的正規軍隊,也可以組織成志願兵,這在唐朝叫做義從。義從因為沒有正規的軍隊管制,再加上唐朝在對外用兵期間,是不禁止義從們擄掠的,這就是一個發財的大好機會。

“寧為百夫長,勝做一書生”還有另外一層含義,表達讀書人的無奈

如果一名義從經常打勝仗,他就會得到長官的賞識,升官的速度也特別快。《從軍行》從一定意義上表現出做書生的對從軍之人的嫉妒和羨慕,十年寒窗未必比得過人家的一朝努力,讀書人的失落可想而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