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亮去世第73天,“黑人擡棺”走紅:比死亡更可怕的是什麼?

一轉眼,李文亮醫生已經走了73天。

突然提起他,是不是感覺像突然想起某個熟悉又陌生的老朋友。

今天,李文亮醫生以及其他32名英雄被追授“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我就順手打開微博,點進了他的主頁。

在他的最後一條微博下面,308萬個贊,90多萬條留言。

李文亮去世第73天,“黑人抬棺”走紅:比死亡更可怕的是什麼?

有人告訴他,今天他得獎了;

有人與他分享,今天的小心情;

有人和他吐槽,最近睡眠不太好;

有人和他說,今天的全球疫情數突破233萬...

今天,我想和他講講,最近網上的有趣事。

如果他最近還在網上衝浪的話,一定知道這幾位老哥—

李文亮去世第73天,“黑人抬棺”走紅:比死亡更可怕的是什麼?

沒錯,這幾位就是b站瘋傳的視頻《黑哥抬棺》的男主角。

“黑哥一笑,生死難料;棺材一抬,世間白來”,這是最為瘋魔的一段話。

這幾位加納黑人老哥,發明了“抬棺舞”,不僅在國內成為了萬眾矚目的新星,而且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成為了“網紅”。

死亡、舞蹈、電音,在這一刻奇怪的組合在了一起。

李文亮去世第73天,“黑人抬棺”走紅:比死亡更可怕的是什麼?

李文亮去世第73天,“黑人抬棺”走紅:比死亡更可怕的是什麼?

視頻一出來,小夥伴們都驚呆了。原來死亡還可以這樣……

1

“黑人抬棺”是加納葬禮習俗之一

再怎麼說,死亡也是一件極其莊重的事情,用這樣一種方式“送人走”,是不是讓人有些接受不了。

是什麼樣的國家,會醞釀出像“黑人抬棺”這種沙雕風格的葬禮操作模式?

當你走近加納,一切就顯得不那麼突兀了。因為在這個被稱為“世界葬禮之都”的國家,有著對死亡最輕鬆樂觀的態度。

  • 在加納,“黑人抬棺”是專業服務

“黑人抬棺”在加納並不是一個獵奇的事件,而是一種葬禮服務。抬棺的團隊也不只一個,而是很多。

有些團隊比較業餘,抬著抬著就“翻車”的現象時有發生;

李文亮去世第73天,“黑人抬棺”走紅:比死亡更可怕的是什麼?

還有抬著抬著,人活過來了……

李文亮去世第73天,“黑人抬棺”走紅:比死亡更可怕的是什麼?

這次出圈的“七人團隊”,是比較專業的一支隊伍。他們服裝道具,整齊劃一,步伐從容,表情到位。扛著沉重的棺材,但鼓點卻絲毫不亂,明顯是經過了嚴格的訓練。

李文亮去世第73天,“黑人抬棺”走紅:比死亡更可怕的是什麼?

這隻抬棺隊的創始人兼隊長是Benjamin Aidoo,他也是抬棺舞的發明者。

在他的公司裡,貼著各種海報,各種各樣的抬棺服務、舞種、姿勢、著裝可供客戶選擇,不同的選擇,對應著不同的價位。

李文亮去世第73天,“黑人抬棺”走紅:比死亡更可怕的是什麼?

李文亮去世第73天,“黑人抬棺”走紅:比死亡更可怕的是什麼?

甚至連抬棺過程中的標準配樂也是經過選擇的,魔性洗腦的電音節奏和抬棺時的舞步配合得天衣無縫。

對於“抬棺舞”,加納人民的接受度也相當高,這與他們的文化有著很大關係。

李文亮去世第73天,“黑人抬棺”走紅:比死亡更可怕的是什麼?

因為舞蹈是加納人摯愛的一種生活方式,所以,這種方式也與死亡結合在一起了。

  • 在加納,很難找到一口正常的棺材

在加納,葬禮是一種隆重的儀式,而且要持續很多天。

但是人們對於死亡的態度卻輕鬆恣意。

他們認為死不是人的終結,而是前往祖先世界的一個過程,因此人們會製作漂亮的棺材送家人最後一程。

比如……玩具風的棺材……

李文亮去世第73天,“黑人抬棺”走紅:比死亡更可怕的是什麼?

甚至還有可口可樂風、相機風……

李文亮去世第73天,“黑人抬棺”走紅:比死亡更可怕的是什麼?

當然,還有更加鬼畜的風格,你絕對看不出下圖竟然是棺材……

李文亮去世第73天,“黑人抬棺”走紅:比死亡更可怕的是什麼?

在加納人的想法裡,死者生前得不到的或者特別特別喜歡的,那就做成棺材死後躺在裡面,也算是另一種擁有了。

  • 在加納,葬禮送別儀式後會來一場“轟趴”

在加納,葬禮一般持續三天或一週,有些甚至要持續一年左右,甚至會花費家裡大部分的收入。

葬禮上一般會請司儀,作為司儀,就是要讓現場氣氛活躍,不僅要會說,還要會唱會跳。他的作用,一是要讓死者家屬忘卻悲傷,振作精神,二是感染賓客,把葬禮變成大趴!

時髦的家族,還會請個DJ,徹夜狂歡。參加葬禮時,所有人都是盛裝出席。遇見重大的葬禮,男女老少還得做件新衣服。興之所至,葬禮上有時還會走一個業餘的時裝秀。

李文亮去世第73天,“黑人抬棺”走紅:比死亡更可怕的是什麼?

加納的葬禮上還會請來樂隊和非洲鼓手,告別儀式結束後,大家嗨起來,跳起來,蹦迪合唱通通安排。

總之,在加納這個國家,人們會通過各種方式,將死亡的悲慟降到最低,用熱鬧和歡快將親友離去的遺憾悄悄掩蓋。

2

那些“樂觀”的告別,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除了黑人抬棺之外,在這個世界上,關於死亡,還有一些“小確幸”的告別方式。

丹麥女王瑪格麗特和她的丈夫亨裡克親王的愛情,就像童話一樣美好。兩個人彼此攜手走過50多年風風雨雨,從未吵過架,即便到老了也一直相愛。

李文亮去世第73天,“黑人抬棺”走紅:比死亡更可怕的是什麼?

可就在18年初,亨裡克突發疾病被送往醫院救治,最終在2月13日的晚上11點多,離開了世界,也離開了他最愛的瑪格麗特。

當瑪格麗特女王懷著萬分悲痛的心情,去參加亨裡克的葬禮時,她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那是一個鮮花成海的會場,所有的花環被擺放成了一個鮮花盛開的花園造型。

李文亮去世第73天,“黑人抬棺”走紅:比死亡更可怕的是什麼?

原來,亨裡克親王在生前就立下遺囑,如果自己先去世,那麼葬禮上,一定要給瑪格麗特佈置一座盛大的花園,這樣她對他的回憶就永遠是溫馨的愛意,而不是遺憾的悲傷。

當天,瑪格麗特女王從花海中走過,一如當年亨裡克在婚禮中的致辭一樣:“花園裡面有各種各樣的花,但花海里最美的,是那個女孩。”

年邁的親王,用生命中最後的餘溫,將葬禮變成了女王摯愛的花園,這也是他給愛人的浪漫的禮物。那些鮮花彷彿是在表白:“我愛你,直到生命的最後一秒。”

在日本,輕小說作家松智洋因病過世。年僅43歲的他,在生前對自己的葬禮提出了特別的要求——棺材上要有二次元妹子。

李文亮去世第73天,“黑人抬棺”走紅:比死亡更可怕的是什麼?

不僅如此,葬禮的出棺音樂還使用了松智洋的出道作品《迷途貓》的動畫主題曲。

有參加儀式的日本網友評論說:“當主題曲響起來的時候,在場半數以上的人都跟著音樂哼了起來,我想這也是老師所想要的葬禮吧。”

葬禮也不一定非要肅穆悲傷,對於一位作家來說,用他生前的作品裝飾他的葬禮,也是對他人生最大的緬懷。

人的生命會終結,但作品的生命卻不會。

那些經典,會隨著時間流逝歷久彌新,讓更多人看到、聽到、喜歡,就像這位作家,從未離開過一樣。

3

理解了死亡,才更懂如何“活著”

死亡,讓人難以接受。

但是無論我們如何逃避,它一直都在,而且是隨機且必然的。

金庸老爺子也離開了江湖;

一代球王科比突然說走就走了;

李文亮走了,張靜靜也走了。

2020年疫情爆發,彷彿讓死亡離我們更近。

............

就在幾天前,我們開啟了“玉樹地震十年祭”,十年前的這場7.1級大地震,讓2900餘人遇難。如果不是這場天災,他們也將享受著平靜無波瀾的生活,他們的生命也將延續至很遠、很長。

這就是死亡,無論我們舍與不捨,怕與不怕,死亡之手都隨機的點選著我們。既然很多事情,我們無法左右;既然死亡是一個逃不開的人生選項,那麼我們只能樂觀、理智地去面對,去消解。

史鐵生曾寫過一篇文章《奶奶的星》,裡面講述了奶奶對他說過的一句話:

人死了,就變成了一顆星。地上死一個人,天上就多一顆星。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死亡也許是一種全新的開始。

死去的人,會成為天上的星,也會成為我們心中的光,在某時某刻,鼓舞我們繼續前行。

人的一生中有三次死亡:

第一次是生物學的死亡


第二次是社會宣佈你死亡


第三次是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離開這個世界,徹底被世人遺忘,這是終極死亡。

李文亮去世第73天,“黑人抬棺”走紅:比死亡更可怕的是什麼?

所以,那些關於死亡和告別的儀式,希望可以沒有悲傷痛哭,沒有呼天搶地,更沒有鋪張浪費。

而是更多的人,把悲傷化為思念和緬懷長存心底,像守望夜空裡的星星一樣守望著去世的人,只要ta在我們心中,那就只是暫別。

既然死亡是一個無法更改的設定,正因為生命不是永恆的,它才會如此珍貴。正因為我們無法永遠把所愛的人留在身邊,所以才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正因為,我們也終將逝去,所以才要做自己喜愛的事情。

按自己的方式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笑對生死,不留遺憾。

生如夏花之爛漫,死如秋葉之靜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