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榮譽感”“羞恥感”對我們更重要

相對於“榮譽感”“羞恥感”對我們更重要

相對於“榮譽感”,我覺得“羞恥感”更應該讓我們重視。

生活中可能我們大部分人都遇到過。大家都在等紅綠燈,偏偏就有一人闖紅燈。可是闖紅燈的人在那麼多的人注視下,竟然覺得自己很“勇敢”,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妥。 有時候大家都在排著長隊等著辦業務,偏偏有一個人“走後門”插隊在最前面找熟人辦理了。面對長長的一對人他竟然覺得自己的“特殊”是自己很有“能力”“咱內部有人,不用排隊。”很是自豪。

“榮譽感”是鼓勵我們怎麼去做,“羞恥感”是讓我們對於違反道德的事不去做。

相對於“榮譽感”“羞恥感”對我們更重要

很多年前見過一本書,是臺灣作家“柏楊”寫的《醜陋的中國人》。當時沒去看,我認為是罵我們中國人。對這書挺反感。最近又專門從網上搜了這本書看看。書裡這樣一句話寫道“我們至少應該覺得,壞事是一 件壞事,一旦壞事被我們認為是一件榮耀的事,認為是無所謂的事的話,這個民族的軟件文化就開始下降”。這不是危言聳聽。他書裡還寫道:“在歷史上看,商鞅是法家思 想,他變法把秦國變成一個怎樣的國家呢?在未變之前,人民的生活是,父兄姊弟,大大小小都睡在同一炕上,商鞅使他們過文明生活,不準父母子女同房,也不準 哥哥妹妹同房,告訴他們一定要分開來睡,可見那時他們是一個怎麼樣野蠻落後的國家。商鞅變法,不是物質上的改革,而是制度的、社 會的、教育文化的,基本上的改變,他成功了。那時候是紀元前四世紀,到現在兩千餘年,中國卻沒有再一次的突破。每一個想要突破的人,最後都身敗名裂,家破 人亡。商鞅的下場,是車裂,是五馬分屍,歷史上最好的一位改革家王安石,他的道德學問和工 作能力,無懈可擊,可是他的改革卻遭到那麼大阻力。”

一旦壞得思想被認同再想改變真的很難。

相對於“榮譽感”“羞恥感”對我們更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