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的民族電影《米花之味》表現邊陲少數民族之地

雲南在我國西南邊疆,是眾多少數民族人民聚集地,又與東南亞多個國家接壤,因此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多元文化生態格局,20世紀“十七年”時期是中國電影發展的黃金時期,特別是在雲南拍攝完成的少數民族電影最多,從大家熟悉的《五朵金花》、《阿詩瑪》到《青春祭》……雲南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在中國電影史留下了光彩的一頁。


新時代的民族電影《米花之味》表現邊陲少數民族之地


電影《米花之味》是由中國新生代導演鵬飛指導,以傣族人民生活味背景,留守兒童為主線,講述了在城市打工的母親返回農村後教育女兒重拾母女之情的故事。

其實城鄉之間的差距,還有留守兒童問題、發展與教育之間的衝突,都是近幾年電影的熱門話題,導演會以中國特定的時代為背景,關注中下層人群的生存狀態,逐漸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個人風格的中國現實題材電影。


新時代的民族電影《米花之味》表現邊陲少數民族之地


《米花之味》就是這樣一部展現生活真實色彩的電影,片中的年輕母親回到家鄉後與叛逆的女兒之間是陌生和疏離的,通過對人物關係和感情的著力刻畫和描寫來呈現二者微妙的情感變化過程……

從製作上看《米花之味》是一部小成本電影,但它還是成功入圍關注文藝片的FIRST青年影展,獲得了平遙國際電影展中國新生代單元最受歡迎獎、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平行單元的威尼斯日競賽單元特別提及獎和俄羅斯電影節的優勝獎。


新時代的民族電影《米花之味》表現邊陲少數民族之地


說明這部電影得到了國外市場的認可,在國內《米花之味》豆瓣評分7.5,僅一萬多人打分,說明還是一部小眾電影。

視聽藝術

影片取景於中國雲南的邊境傣族小寨,導演坦言,在電影的色彩處理上並未過多的進行後期加工,全片中澄淨通透的空氣為影片的色彩提供了天然的素材和視覺衝擊力,孔雀藍的屋頂與濃淡相見的群山,深淺變換的藍天白雲,楊掛下古樸的膚色和有特色的服飾一起,電影為觀眾描繪出富含層次變化又極具民族特色的畫面。


新時代的民族電影《米花之味》表現邊陲少數民族之地


影片雖然選擇了頗為沉重的話題,但是並沒有用一貫的長鏡頭和機位運動去拷問人性,而是選擇用大量靜止的定點鏡頭表現一種冷靜的思考與反思。

留守問題

讓下一代過上更好的生活,成為“不得不”背井離鄉的廣大農村父母進城打工的動力,也早就了“留守兒童”這個群體,物質相對寬裕以親情缺失為大家,電影中小女孩對突然回家的母親很不習慣,不願意正視母親給她突如其來的愛,更不滿其日常的責難,當關愛和埋怨的情緒相互撕扯,母女二人的摩擦也不斷產生。


新時代的民族電影《米花之味》表現邊陲少數民族之地


母親發現女兒變得叛逆、任性、厭學、不受管束,並拒絕與她交流,最後母親漸漸失去了耐心,直到女兒因偷了寺廟裡的錢驚動了警察,母親才失望至極,那個時候母女關係達到了一個冰點,在女兒失去好友以後,她才開始逐漸理解母親的心情,並嘗試與母親交流,一起舞蹈、炸米花、聊天談心……


新時代的民族電影《米花之味》表現邊陲少數民族之地


作為一部關注“留守兒童”問題的電影,《米花之味》風格色彩豔麗,用了較多風趣的情節展現了母女和師生之間的小矛盾,為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一絲生氣和溫情,與諸多留守兒童的影片相比,這部電影更加日常化。

少數民族

電影描寫的就是關於少數民族的故事,其中出現了孔雀舞、米花、寺廟、建築等獨特元素,臨滄是個少數民族的聚集地,其中佛教、基督教等宗教文化百花齊放,影片以此為背景,使全篇散發出滿滿的宗教文化氣息和神聖感。


新時代的民族電影《米花之味》表現邊陲少數民族之地


電影中傣族生活裡的大大小小的瑣事和劇情都在圍繞傣族文化來開展,小女孩從小就生活在神聖的佛教文化中,和那裡的村民一樣,堅定的信仰不容改變:上香進殿時脫鞋,在神靈面前時刻保持敬畏,村民會為生病的孩子求神問藥等,其實電影中很多細節都體現這個村落的人世世代代、祖祖輩輩、從上到下對於神靈堅定不移的信仰。

當然,母親也曾經說過:“心中有佛才會有明燈,才有方向。”


新時代的民族電影《米花之味》表現邊陲少數民族之地


電影還有幾處刻畫了神靈智力,實際上是在表達人要堅持一種信仰,通靈的老奶奶說:“我不知道你們往土地裡放了些什麼,米酒和米花的味道都不對了。”

這裡就點題了,為什麼要叫做《米花之味》?為什麼米酒和米花的味道不對了?在現代工業文明下,人們正在釋放拘束脫離信仰,原有的信念和堅持漸漸所剩無幾,所以連最樸實的米花也變了味道……

說起來,米花是傣族人民的日常事物,放在電影中便作為情感的表達,以平淡無奇的米花味道表達了普通人家酸甜苦辣的百味人生,平凡中帶著珍惜,簡單之中又透著偉大,其實這部電影不僅講了“留守兒童”的問題,還深刻表達了母女之情,著重展現了成長、生死、宗教等問題,刻畫的人與人之間與生俱來聯繫著的一種最質樸的情感。


新時代的民族電影《米花之味》表現邊陲少數民族之地


導演鵬飛和主要演員在拍攝這部電影之前,還專門去到雲南山村考察了一段時間,他們最初是抱著好奇心逐漸融入到村民的生活中去,我們通過《米花之味》確實看到了鵬飛導演對於留守兒童問題的不同視角切入,他並沒有停留在社會視角關注最多的物質層面,而是挖掘其背後的情感實質,表達出他最想說的話:“留守兒童最需要的不是物質,而是陪伴。”


新時代的民族電影《米花之味》表現邊陲少數民族之地


可以說《米花之味》是一部值得細細品味的電影,無論是從電影技術的影響呈現還是聽覺藝術、結構設置層面,都很好的表現出了獨特的風格。不排除導演鵬飛受到日本電影的影響,畢竟他喜愛的日本導演就是北野武、是枝裕和等人,《米花之味》就像是以是枝裕和般生活化的自然呈現,融合了北野武的直觀顯示剖析,表面上看似緩和了理想與現實的對抗,實際上加深了美好與殘酷的衝突。


新時代的民族電影《米花之味》表現邊陲少數民族之地


米花,食之有味,回味彌香。

《米花之味》是樸實而又真摯的,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看一部慢下來的電影,靜靜的思考,你會發現這部電影帶給你的感動是歷久彌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