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個底層邏輯,搞定所有問題

只需一個底層邏輯,搞定所有問題

主編說:

這世上,那些真正成功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特質:能夠找到事物的底層邏輯,並能遷移運用它。

總結下來,無非是一種思考力。但是,我們有多少人是為了結果而奔波忙碌?結果好一切都好,結果不好,萬事皆錯。

如此這般,什麼時候才能具備優秀的思考力呢?

如果你也在“如此這般”群體中,彆著急,按下暫停鍵,收拾好思想再出發!如果你已經足夠優秀,更不要著急,不如看看沿途風景,說不定會收穫意料之外的美好。

看到底層邏輯幾個字,你的感受是什麼?答案可能有很多。但綜合起來,大概叫做“重要+有用”。

一、什麼是底層邏輯?

查理·芒格說:“在商界擁有一條非常有用的古老法則,它有兩步。第一步,找到一個簡單的、基本的道理;第二步,非常嚴格地按照這個道理行事。”

只需一個底層邏輯,搞定所有問題

愛默生說:“方法,可能有成千上萬種,或許還有更多;而原理則不同,把握原理,你將找到自己的方法。追求方法而忽視原理,你終將陷入困局。”

喬西·考夫曼說:“無論你學習什麼科目,其中最美妙的事是,你不用知道所有的知識點,僅僅需要知道一點濃縮的核心原理即可。而一旦建立其核心原理的框架,學習知識甚至進一步拓展便是輕而易舉的事了。”

瑞·達利歐說:“所有的運轉都有賴於深藏其中的原則,也就是一串又一串的因果關係決定了這個世界的走向。如果你探索出了其中的因果關係——雖然不可能是全部,但最好是絕大部分——那麼,你無疑就掌握了打開這個世界藏寶箱的鑰匙。”

劉未鵬在他的《暗時間》一書中寫到:“看一個問題的解決,必然要看解法誕生的過程,背後是否隱藏著更具一般性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原則。否則,這個解法就只是一個問題的解法,記住了也無法推廣。”

商業顧問劉潤說:“做任何一種商業,都需要找到其最本質的原理。”

通過以上言語我們會發現,查理·芒格口中的“道理”,愛默生所說的“原理”,喬西·考夫曼所說的“核心原理”,瑞·達利歐所說的“原則”和“因果關係”,劉未鵬所說的“更具一般性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原則”,以及劉潤所說的“最基本的原理”,其實說的都是同一件事,那就是“底層邏輯”。

可以說,我們看到的、聽到的世界雖然紛繁複雜、變化萬千,但其背後常常有著如同“看不見的手”一般的“道理”或“邏輯”在指揮著、主導著,而這些“看不見的手”就是底層邏輯。

只需一個底層邏輯,搞定所有問題

換句話說,底層邏輯就是萬千“術”後面的“道”,也就是萬千現象背後那個底層規律

由此,我們得出,“底層邏輯”主要有4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抽象。越抽象的就越在底層。

第二,簡潔。“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大道至簡”說的正是事物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規律往往都是極其簡潔的。

第三,動力來源。底層邏輯是各種現象出現的動力來源。

第四,通用性。底層邏輯針對的不是某個特定問題,而是某一類問題或現象,有時甚至能被運用於萬事萬物上。

如果說思考問題根源是在尋找導致某一特定問題發生的根源,那麼思考現象背後的底層邏輯就是在尋找某一類問題或現象之所以出現的普遍根源。

這麼一來,我們一旦找到這個底層邏輯,重點是看透它之後,就等於擁有了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本領。

同時,因為底層邏輯是各種現象出現的動因,因此一旦瞭解了底層邏輯,我們對於諸多現象的理解就會變得容易很多。

最好的結果就是我們還可能慢慢成為那個“半秒鐘看透事物本質”的頂尖高手,從而擁有開掛的人生。

找到它,看透它,下一個擁有開掛人生的人可能就是你!

二、如何運用底層邏輯解決問題?

不過,這裡還有一個問題,我們要如何使用底層邏輯,才能使它成為解決萬事萬物的通用方法呢?

我的答案是:遷移運用。但它是有前提的,就是必須先學會遷移思考。

俗話說,思考決定行動。大概就是這麼個道理。

那麼,首先讓我一起來了解下什麼是“遷移思考”吧。

1.遷移思考

簡單來說,遷移思考就是先找到經過抽象與當前問題“表面不同、本質相似”的問題,通過借用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來解決當前問題的思維方式。

查理·芒格說過一句耐人尋味的話:“一個人只要掌握80到90個思維模型,就能夠解決90%的問題,而這些模型裡面非常重要的只有幾個。”

只需一個底層邏輯,搞定所有問題

然而,人生如此複雜,世事變化萬千,80到90個思維模型是如何解決90%的問題的呢?

答案是:要具有遷移思考的能力。

2.如何遷移運用底層邏輯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首先,我們先看下遷移運用的3個步驟:

第一步,將某一思維模型或底層邏輯的本質抽象出來;

第二步,與眼前的問題進行類比;

第三步,將思維模型或底層邏輯的解決方案遷移運用到眼前的問題上。

接下來,我們將通過一個具體的例子,即物理學中的“熵增定律”來拆解這3個步驟,詳細看看如何通過遷移運用“熵增定律”這個底層邏輯找到解決生活、工作等方面問題的辦法。(耐心看完,真的不吃虧哦~)

熵是來自熱力第二定律的一個詞,其物理意義是體系混亂程度的度量。它代表了一個系統的混亂程度,或者說是無序程度,系統越無序,熵值就越大;系統越有序,熵值就越小。

這樣來看,熵增是我們不想看到的結局,關鍵是如何對抗熵增呢?不用多說,肯定是從系統入手。主要有以下2種方法。

第一,讓系統成為開放系統。

物理學家發現,當一個系統是開放系統時,就能形成負熵流,從而對抗熵增。

比如,生命有機體不斷進行的新陳代謝(如吃、喝、呼吸等活動),就是一個對抗熵增的過程。這也是為什麼薛定諤會說“生命以負熵為生”。

他說,生命之所以能存在,就是因為生命在不斷地從環境中得到“負熵”,而獲取“負熵”的過程就是新陳代謝的過程。低熵的物質吃進來,高熵的物質排洩出去,從而帶走體內的熵,保持身體低熵有序的狀態。

再比如,地球是一個開放系統,它是通過吸收外部能量來實現反熵增的。太陽的熱量使地球在不同區域間形成溫度差、壓力差,從而維持了差異化的有序性,避免了完全的無序和均衡。

完全的均衡意味著沒有風流動、沒有水流動,而沒有風流動、沒有水流動的地球將會毫無生氣。

這就是物理學中的熵增定律,這也是一個底層邏輯。那麼,我們如何將它進行遷移運用呢?

① 遷移運用到企業管理中

只需一個底層邏輯,搞定所有問題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熵增定律的本質。如果將它抽象一下,我們就會發現它的本質是:

一個孤立系統終會走向衰亡。即跟外界既沒有能量交換,也沒有物質交換。

與生命有機體一樣,企業也是一個系統。如果它是一個孤立系統,與外界既沒有能量交換,也沒有物質交換,那它註定會面臨熵增不斷增加,直至熵死的結局。

所以,在企業管理過程中,我們需要增加它與外界的能量交換、物質交換,從而對抗熵增。

只需一個底層邏輯,搞定所有問題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說:“管理要做的事只有一件,就是對抗熵增。在此過程中,企業的生命力才會增加,而不是默默走向死亡。”

“竟爭戰略之父”邁克爾·波特說:“在生物有機體中,生命能量的消耗是為了維護一種精巧的秩序。而企業這樣的組織,是由人所形成的網絡構成的,它具有絕對的、可能陷入更大混亂狀態的傾向。”

而在中國企業家中,將熵增定律這一底層邏輯遷移運用得最好的當屬華為的任正非了。

他在華為的研發上進行了鉅額投入。華為連續多年都是全球專利申請第一名。這就是在做輸入能量與輸出能量的不斷交換,是開放系統的重要特徵。

從1997年開始,華為就開始持續引進來自外部的管理經驗,包括IBM、埃森哲、波士頓諮詢等。華為由此經歷了多方面(如管理上、組織結構上、流程上等)的持續變革。這為華為成為一家全球化公司奠定了基礎。

華為還在俄羅斯做數學算法研究,在法國做美學研究,在日本研究材料應用,在德國研究工程製造,在美國研究軟件架構……它在海外16個城市建立了研發機構,包含幾十個能力中心,外籍專家佔比達90%。

不管是研發上的鉅額投入,還是引入外部管理經驗和在海外建立研發機構,華為作為一家公司都在源源不斷地與外界進行能量、信息和物質的交換。這都是在努力地將華為打造成開放系統,從而讓華為擁有對抗熵增的能力。

② 運用在個人成長中

為什麼熵增定律還能遷移運用到個人成長中呢?這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智系統。

如果一個人的心智成了一個孤立的系統,與外界既沒有能量交換,也沒有信息交換,那麼它註定會面臨熵增不斷增加直至熵死的結局。那時,即使生命尚未終結,你的生命力也會因為心智的停滯而如一潭死水。

只需一個底層邏輯,搞定所有問題

我們要將自己的心智打造成一個開放的系統,具體該怎麼做呢?

a.用成長型思維代替固定型思維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觀念:每個人都有一些固定不變的能力與品質,比如我不善於運動”或“我沒有學數學的天分”等,而這些天生的特質無法改變。

真的是這樣嗎?實際上,人的創造力等是可以通過後天努力得到提升的

斯坦福大學行為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在其出版的《終身成長》一書中總結了自己30多年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兩種思維理論: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固定型思維說的是,相信我們出生時帶有固定量的才智與能力。採取固型思維的人傾向於迴避調整與失敗,從而失去了體驗與學習的機會。

而成長型思維則是一種以智力可塑為核心信念的系統的思維模式。它相信通過練習、堅持和努力,人類具有學習與成長的無限潛力。

想有長型思的人能夠沉著應對挑戰,他們不怕犯錯或難堪,而是專注於成長的過程。對於失敗他們並不感到害怕,因為他們知道如何從失敗和錯誤中學習,從而更加接近成功。可以說,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會變得越來越優秀

只需一個底層邏輯,搞定所有問題

從上表中,我們還能看到一點,也許是我們平時常常忽略的,那就是二者在對待其他人的成功這一點上還有所不同: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會將別人的成功看成自己的靈感來源,而固定型思維的人則會將別人的成功當成對自己的威脅,從而產生巨大的不安全感與脆弱感。

而這種不安全感和感會讓他選擇堵住耳朵、閉上眼睛,於是,他也就切斷了自我成長的渠道與途徑,使整體況變得更糟。

b.用流量思維代替存量思維

躺在書桌上的一堆油畫顏料,不會自動變成一幅美妙的油畫。一定是因為有了與外界某種能量的交換(比如,你拿起畫筆,打開顏料,開始畫畫),顏料才變成油畫。

同樣,一個人只有在與外界進行能量交換後,才有可能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有這種想法的人就是“流量思維者”,相反則是“存量思維者”。

什麼是存量思維者的典型行為?

相比在學習上對自己進行投資,他們更願意把錢存起來,讓它產生利息;相比換個更適合自己、更有前途的崗位或行業,他們更願意繼續做現在這個安穩的工作;相比將自己看到的好文章、好書推薦出去,他們更願意自己悄悄收藏起來;相比與那些優秀的人進行深入交流,他們更願意不讓別人知道自己的想法。

1975年,24歲的柯達工程師史蒂夫·薩松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數碼相機,當他把這項驚人的成果呈現給公司高層的時候,大家都覺得這個發明沒有任何義,他們說:“沒有人願意在電視上看他們的照片。”

那時的柯達,是膠片時代的領軍者。

30多年後,當柯達在2012年中請破產保護的時候,回首往事,人們發現,正是由於當年柯達公司高層對數碼相機這個發明的無視,導致了柯達的覆滅。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同樣的事還發生在摩托羅拉公司和諾基亞公司。

只需一個底層邏輯,搞定所有問題

死守存量、無視流量,註定會出現“當下很好,未來很槽”的結果,而這個結果往往不是一般人能夠承受的。

c.用終身學習代替臨時學習,用終身探索代替不再探索

有人每天都在學習,不論多少;有人偶爾學習一次,看一本書都要用七八個月。前者,我稱之為終身學習者;後者,我稱之為臨時學習者。

學習對於前者如同呼吸一般;對於後者則如同救急的膏藥,只有在他受到刺激或工作需要時,他才會想起學習。

對於終身學習者而言,他們通過每天的學習將自己的心智打造成一個開放的系統,後續還可能產複利效應;對於臨時學習者而言,他們的心智就近似於一個封閉的體系,無力對抗熵增,也無法產生複利效應。

兩者在短期內看不出明顯的差別,但長此以往就會有天壤之別。

只需一個底層邏輯,搞定所有問題

很多人在成年之後就不再探索了,他們停止了對這個世界、對自我的探索。他們只想走那條早已明確的路,按部就班地生活。

長此以往,他們的心智都缺乏與外界的能量與信息的交換。這時,熵增早已緊隨其後,中年危機的到來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而那些終身探索者則不同,他們對這個世界、對自我和他人,始終都懷有濃烈的好奇心:

他們想要探索那些不懂的東西,想要解開那些難解的奧秘;不論是一場電影、一次旅行、一本雜誌,還是一次對話,他們都能從中探索到新鮮的信息、知識或智慧。他們就像是敞著口的容器,吸取著來自外部世界的能量與信息。

這就是熵增定律在個人心智中的遷移運用——終其一生,我們的心智都得對抗熵增,否則就很難獲得成長。

第二,遠離平衡態。

根據物理學理論,當熱力系統從一個平衡狀態經絕熱過程達到另一個平衡態時,它的熵永不減少。

只需一個底層邏輯,搞定所有問題

所以,要想對抗熵增,就要讓系統成為一個非平衡態的系統,讓它從穩定變為不穩定。

只有這樣,系統才能在遇到一點點擾動的情況下,打破均衡,形成新的有序結構,從而讓隨機且無可避免的擾動成為系統發展的契機,而不是停滯在穩定的平衡中,逐步走向熵死。

那麼,如何將對抗增的第二種方法進行遷移運用呢?

① 遷移運用到企業管理中

現在的大公司已經越來越難基業長青。從1973年到1983年,《財富》1000強企業中有350家被新企業擠出榜單。從2003年到2013年,《財富》1000強企業中被擠出榜單的竟然多達712家!

大公司被趕下神壇的速度令人目瞪口呆。美國高科技企業的平均壽命是7.6年,中國高科技企業的平均命是1.8年。

只需一個底層邏輯,搞定所有問題

一個企業發展久了,就會進入一種穩定的平衡態中,這時如果不去改變,就會逐步走向熵死。

想要對抗熵增,就要讓企業成為一個非平衡態的系統,讓它由穩定變得不穩定。只有這樣,隨機且無可避免的擾動才能成為企業發展的契機。

這時,企業可以做的是,主動將競爭、創新和自我批判引入企業內部,讓企業不再停留於穩定的平衡態中。

2018年,華為年收入突破1000億美元。然而,任正非卻時常思考一個問題:“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

雖然華為很成功,但在任正非看來卻充滿危機。一家企業如果不能主動打破自己的優勢,其他人遲早也會打破;如果不能早點看到自己的問題,競爭對手遲早也會發現。

為此,任正非很早就成立了一個部門——華為“藍軍”。這是華為的核心部門之一。

藍軍,是指在部隊模擬對抗演習中,專門扮演假想敵的部隊。它可以模仿世界上任何一支軍隊的作戰特徵與紅軍(代表我方正面部隊)進行針對性的訓練。華為的“藍軍”與之類似。按照任正非的解釋,“藍軍要想盡辦法來否紅軍”。

所以,華為“藍軍”的主要任務是從不同的視角觀察公司的戰略與技術發展,進行逆向思維,審視和論證“紅軍”的戰略、產品、解決方案的漏洞或問題;模擬對手的策略,指出“紅軍”的漏洞或問題,為公司董事會提供決策建議,從而確保華為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這就是“紅藍軍”的對抗體制和運作平臺,在公司高層團隊的組織下,採用辯論、模擬實踐、戰術推演等方式,對當前的戰略思想進行反向分析和批判性辯論,在技術層面尋求差異化的顛覆性技術和產品。

可見,華為是通過建立“藍軍”的方法,讓華為遠離平衡態,從而對抗熵增的。

騰訊的賽馬機制也是將企業打造成非平態系統的一種重要方法。比如,騰訊的微信、王者榮耀等都是賽馬機制的果實。

這就是遠離平衡態這一對抗熵增的方法在企業管理中的遷移運用。

② 遷移運用到心智成長中

如何將遠離平衡態遷移運用到我們的心智成長中呢?一共有兩個方法。

a.從舒適區走進學習區,甚至恐慌區

只需一個底層邏輯,搞定所有問題

最裡面的舒適區代表的是,對你來說沒有學習難度的知識或者習以為常的事物,你自己可以處於非常舒適的心理狀態。

中間的一圈是學習區,它代表的是那些對你來說有一定的挑戰性(因而感到不適),但不至於讓你太難受的工作、學習、思考。

最外面的一圈是恐慌區,它代表的是超出你能力範圍很多的事物或知識,你會感覺嚴重心理不適,你可能會崩潰甚至放棄學習。

在舒適區裡,你每天都處在熟悉的環境中,和熟悉的人打交道,做的都是你在行的事,你甚至就是這個領域的專家,做起事來自然得心應手。這就是暫時的平衡態,因為你無須過多努力就能使所有事物都達到一個相對平衡、比較舒適的狀態。

只需一個底層邏輯,搞定所有問題

然而,不要忘了,平衡態正是熵最大的時候。這時,你學到的東西很少,進步緩慢,缺乏挑戰和流動性。這是一個看似平穩安逸、實則危機重重的狀態,也就是假性繁華。只有從舒適區走到學習區,甚至恐慌區,你才能取得快速進步。

b.顛覆式成長

個人成長遵循的是S形曲線,剛開始時,會有一個非常漫長的平坦狀態,而後則會如火箭般驟然上升,並最終在高位保持平穩。

只需一個底層邏輯,搞定所有問題

但這還不是顛覆式成長。顛覆式成長不僅是一次S形線的飛越,它是很多次的飛越,它要求我們在完成一次S形曲線的增長後,再進入第二條S形曲線,重新來過,不斷顛覆自我。

2007年,iPod系列產品的銷售額佔到了蘋果公司總收入的近一半。按理說這正是一個產品如日中天之時,正常人的思路肯定是繼續好好做這個產品。可喬布斯卻親手顛覆了這個已經大獲成功的產品。他又做了 iPhone。

到2012年的時候,,iPhone已經佔到了蘋果公司總收入的58%。這就是喬布斯的顛覆式成長。他用一條新的S形曲線,顛覆了好不容易攀爬上去的S形曲線。

遠離平衡態也是如此:你需要一次又一次走在漫長的平路上,然後躍上巔峰;在好不容易躍上巔峰之後,你又要開始走第二條S形曲線的漫長平路了。

然後,就這樣不斷進行自我顛覆。

這種自我顛覆之所以很難,就是因為一旦到達S形曲線的巔峰,我們很容易就會產生惰性。

這時,我們處在自我發展的某個巔峰期,是一個看起來非常不錯的狀態。然而,一旦我們在這個平衡態停滯不前,我們便很難進步與成長,最終熵增加劇。

這就是物理學熵增定律這一底層邏輯的遷移運用。

只需一個底層邏輯,搞定所有問題

最後,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遷移思考時:只能遷移具有相似本質的東西,不能遷移“本質不同、表面相似”的東西。

看來,要想真正擁有開掛的人生,掌握底層邏輯還不夠,還需要我們不斷對底層邏輯進行遷移運用。

當然,這個過程大概率是非常困難的。但是,不試試,怎麼知道呢?

況且,我們從來不怕痛,怕的是痛得沒有意義。

接下來,還等什麼呢?

去,找到它,運用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