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聖地井岡山

  • 電視劇《井岡山》

宅家抗疫期間,看看感興趣的戰爭片是比較好的放鬆與休閒,《古田軍號》、《血戰湘江》一一看過之後對一代偉人毛澤東的成長經歷不禁興趣濃厚起來,於是根據一些評論的高分推薦我點開了這部完成於2007年三十六集連續劇《井岡山》。

這部電視劇講述了毛澤東從秋收起義到古田會議大約三年時間的戰鬥和成長曆程,逐步從一介書生,一邊戰鬥,一邊學習戰爭的經驗,探索革命鬥爭的方向,經過文家市轉兵、三灣改編、引兵井岡山,在井岡山贏得王佐、袁文才的認可站穩腳跟,與朱德的南昌起義餘部會師,建立起紅四軍,再二打永新,經歷二月失敗、八月失敗,在湘贛國軍的重重圍困之下不得不將主力突出井岡山,歷經周折終於在閩西、贛南站住腳跟。在這個過程中,毛澤東進一步堅定了“槍桿子裡出政權”的武裝鬥爭思想,根據當時的戰爭形勢確定了建立根據地的鬥爭方法;提出並建立、健全了黨組織建設的原則,“黨指揮槍”;完善了群眾路線,依託群眾走人民戰爭的道路;提出、執行了“三大紀律、六項注意”,提煉、實踐了十六字游擊戰方針。

革命聖地井岡山

劇照 左一為袁文才

果然是良心推薦,整部劇拍得還是比較好的,情節上也比較緊湊、引人入勝。人物形像、年齡也還貼切,包括袁文才、王佐等配角也表現得很生動和成功。

影片的場景也基本都是實景,我就在想現在到處是電線、電線杆、天線,這些“純天然”的景色可真不容易找。井岡山、武夷山我都去過, 兩地的山形、植被是不同的,在影片中顯然也是有所區別。服裝和道具也有時代感,衣服都做舊了,貼合實際。而不是象有些片子(比如連續劇《毛澤東》),演員要麼太年輕,要麼衣服新、房子新,缺少時代感、真實性。

革命聖地井岡山

毛澤東與朱德

劇中全是普通話稍微還是讓人有點不適,感覺《古田軍號》中就處理得比較好。人物的塑造還是挺深入的,不會象《毛澤東》(49集,2013年)那樣浮淺,對偉人的思想變化、情感起伏都有較好的刻劃,部分煽情的段落還挺令人著急的;對朱德、陳毅、羅榮桓、袁文才、王佐、賀子珍等也著墨很多,比較成功。甚至對毛澤東的一些生活細節,比如不愛洗腳、混用臉巾與擦腳布等也有表現,將偉人個性上的一些缺點或說不足,也有所展現,反而顯得更加真實和生動。


  • 我與井岡山

我出生、長大於贛南革命老區,在贛州上大學時就有同學組團去了井岡山,尤其是京九鐵路剛通車那些年。而我因為各種原因一直沒有登上過井岡山,直到2017年7月,我才第一次來到了井岡山。這次井岡山之行前後共四天,主要是一天的軍訓團建、一天的徒步行軍28公里,返程那天還參觀了紀念館,晚上住的是軍訓基地的大宿舍——可以說是很深入地體驗了井岡山。

尤其是28公里徒步最令人難忘。當天大約從早上八點走到下午六點,而且上午是穿密林、淌溪水、翻山越嶺,路上幾乎不見人煙的艱難征途。

革命聖地井岡山

“行軍”途中的遠山近樹

革命聖地井岡山

這山、這樹、這稻田,跟我老家基本一樣的

革命聖地井岡山

田埂,小時候常走的路

中午終於從“無人區”的密林中出來,到達一個四面環山的小村莊,一個上午的艱苦行軍令我們在老鄉家裡把最普通的水煮麵條、把白粥加鹹菜吃得跟山珍海味一般,大呼“從來沒吃過這麼好吃的”!

也深刻的理解了當年紅軍為何選擇在這裡打游擊,當年的紅軍為何要“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

革命聖地井岡山

遠眺山外村莊上空飄著的雲

下午就走上了“村村通”的水泥路,翻越了一座山路十八彎的大山,傍晚時分終於走出來了,看到了山外更大的村落。

革命聖地井岡山

天色漸晚

革命聖地井岡山

別人拍的井岡雲海

革命聖地井岡山

永遠的革命聖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