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留下不走的工作隊?廣南“岜奪經驗”登上《人民日報》

4月9日,《人民日報》第11版刊登了《如何留下不走的工作隊——在雲南廣南縣蓮城鎮岜奪村的調研》一文,介紹了岜奪村扶貧工作隊與當地黨委政府從用好致富帶頭人、建強基層組織、幹部下沉到群眾中等方面,提高當地自主發展能力的經驗做法。

如何留下不走的工作隊?廣南“岜奪經驗”登上《人民日報》

脫貧攻堅進入收官之年。摘帽之後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如何著眼長遠,為村裡培養一支能戰鬥的人才隊伍?對扶貧幹部來說,顯得格外緊迫。

人民日報記者在廣南縣蓮城鎮岜奪村調研,發現這裡的扶貧工作隊與當地黨委政府一道,協助選好配強村兩委班子、挖掘用好致富帶頭人、促進鄉村本土人才迴流,提高了岜奪村的自主發展能力。

如何留下不走的工作隊?廣南“岜奪經驗”登上《人民日報》

改造後的岜奪村。(林頌 攝)

廣南初春,翠峰秀水。距離雲南省廣南縣城40分鐘車程的易地搬遷安置點岜奪新村,51幢農家小樓紅瓦粉牆,綠樹成蔭。

雲南省紀委監委派駐廣南縣蓮城鎮岜奪村工作隊,是這裡變化的見證者。駐村幫扶有期限,村莊如何實現自主、持續發展?工作隊員們用行動給出回答:給錢給物,不如給個好乾部。

 村幹部誰來當?

用好致富帶頭人,為村幹部搭建舞臺

駐村兩年,扶貧隊員孫如軍知道在村裡找個合格村幹部有多難。

不久前,村裡文書辭職外出務工,孫如軍和駐村工作隊員翻遍了村民名單,結果發現有點文化、尚未外出務工的年輕人不足5人。

當聽說準備報考公務員的熊代文回到村裡,孫如軍立馬登門,“有機會考出去,我們絕不攔你;況且你在村裡做事兒、寫文件,也有利於備考。”

駐村工作隊隔三差五來動員,終於打動了熊代文,也讓他看到了駐村工作隊對岜奪群眾的真心實意,“和他們一起幹我心裡踏實”。

如今,熊代文擔任村委會文書,時常加班到晚上10點多,工作量比他外出務工還大。雖說收入不高,但他通過鍛鍊成長迅速,很快能夠獨當一面,鎮裡還把他列為重點培養考察對象。

岜奪村黨總支書記吳賢武從2000年開始在村裡任職,如今已近20年。前18年,岜奪村一直處於貧困狀態,質疑吳賢武能力的群眾不少。

村裡規劃,公路旁要建個農貿市場,最核心的一片要佔到吳賢武家的地。一開始吳賢武也猶豫,孫如軍勸他,“你不帶頭,別家土地置換工作咋做?村裡發展了,你家也不會差下去。” 回到家,吳賢武再跟家人解釋,“咱家底子好點,稍微吃點虧也能趕上來;村裡有發展,咱肯定也能跟著發展。”吳賢武帶頭,其他家的土地置換工作很快推開。

在工作隊的幫扶下,村裡的養牛場、油茶等傳統產業煥發了生機,吳賢武也很有成就感,攢足勁帶著大家幹。“傳統產業,一畝地一年最多也就能掙三四千塊錢,縣裡計劃在村裡建個水果引種示範基地,你是村黨總支書記,更要當好致富帶頭人,建議你來牽頭負責。”孫如軍一番話,讓吳賢武再次動力滿滿。

“最容易紮根村莊的,是像吳賢武這樣的致富帶頭人,要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村幹部,多為基層村幹部搭建舞臺。” 孫如軍說。

 基層組織咋建強?

小組改選歷經三輪投票,辦事公道凝聚人心

“知道難,可沒想到這麼難。”

凌晨1點,駐村工作隊隊員馬榮偉主持進行的龍地穴村小組組長、副組長第二輪選舉依然沒有結果。

“原本計劃穿村而過的公路,因為個別群眾反對,最後繞道而過;村集體資金賬目混亂,群眾意見大。”馬榮偉說,龍地穴村小組組長李金龍年逾七十,副組長老鄭在外務工,村委會和駐村工作隊對龍地穴村小組的工作直撓頭,終於下定決心改選。

如何改選,讓工作隊費盡思量。“村委會直接提名候選人,選舉流程相對簡單,可新官難理舊賬,當選後怕是不好開展工作。”最終,馬榮偉和村委會商量,不提名候選人,請群眾投票,得票最多的當選。

馬榮偉介紹完,群眾開始選,沒成想得票最高的依然是老組長和老鄭。老組長卻不幹了,表示如果依然是不在村裡的老鄭擔任副組長,自己就棄權。

第二輪投票完成已經是凌晨1點,然而,得票最高的周朝榮和嚴永斌,都明確表示不願意幹。“我們平常在外,沒法兼顧村組事務。”時間太晚,只能散會。

第二天,馬榮偉上門動員,嚴永斌說了掏心窩的話,“待遇低不說,還容易得罪人,就算能兼顧,我也不願負責村小組。”

實在沒辦法,跟村委會商議後,馬榮偉只能請兩位願意承擔公共事務的趙興忠、嚴永祥暫管村小組事務。暫代倆月,“臨時”小組長漸漸進入狀態,再次召開村小組會議,兩人高票當選。

不過,村小組幹部很快迎來一場考驗。村小組資金有限,要麼整塘,要麼修路,需要徵求村民意見。馬榮偉說,水塘年久失修,不少周邊村民圍塘開荒,沒圍的覺得不公平,但整塘其實並沒有什麼實際作用;生產道路大家都要用,是未來龍地穴產業發展的基本支撐,自己更傾向修路。

可多次到群眾家嘮家常後,馬榮偉發現,群眾大多數希望先清理違規佔地耕種的水塘。他和村委會、新選小組幹部一起商量,“村民看幹部,看得更多的是公平,辦事公道才聚得起人心。新當選的小組幹部要首先團結好群眾,以後小組的發展自然而然就上去了!”

 如何帶著村民幹?

工作做下去,群眾思想就能跟上來

水塘開挖那天,龍地穴村民為新的小組幹部鼓起了掌。事後,馬榮偉拉住趙興忠、嚴永祥,提醒他們,“咱們村組幹部不能光跟著群眾走,還得領著他們向前奔。”

馬榮偉的嚴肅是因為意識到:貧困村的發展,僅僅依靠村民自身,很難走出路徑依賴。基層組織,必須引導群眾嘗試更多未來發展道路。

至今,馬榮偉還記得第一次去村民李從能家,到處亂糟糟,都找不到落腳的地方。勸了幾次,李從能都沒啥行動。馬榮偉乾脆和幾個駐村工作隊員一起上手替他歸置傢俱、清潔地面。李從能有點不好意思,也跟著整理起來。

“從幹部幹群眾看,到幹部群眾一起幹,再到幹部幫著群眾幹。”馬榮偉說,多給貧困戶些時間,但也不能完全放任,要逐漸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

看著眼前乾淨的村子,孫如軍也感慨,只要工作做下去,群眾思想就能跟上來。

“村裡要想留住人,關鍵還是要培育產業。”雲南省紀委監委派駐廣南縣扶貧總隊長徐以民說,廣南縣制定相關政策,允許從村集體經濟收益中拿出一定資金獎勵村組幹部,村裡產業發展越好,村幹部收入也能相應增多,對能人的吸引力也就越大。

兩年前,孫如軍剛入村時,提出要流轉土地、發展砂糖橘產業,結果被村民結結實實堵在了辦公室,只好暫時擱置。最近,他再提出苗圃小鎮流轉土地,同樣的流轉條件下,村民沒幾天就簽完了協議。“群眾看到了變化,自然願意跟著我們幹。”孫如軍說。

記者問孫如軍,駐村結束,會不會擔心岜奪村返貧?孫如軍一笑,“前不久,有個村小組找過來,希望我們去參與討論,在過去,這個村小組連會都開不起來,後來看著別的小組通了路、開始富,漸漸也轉變了思想。群眾思想轉變了,發展動力變強了,怎麼會一直窮下去?”

原標題:如何留下不走的工作隊?廣南“岜奪經驗”登上《人民日報》

審核:字丹瑤


分享到:


相關文章: